借文化产业化“东风”,提升青年文化素质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think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业化大潮深刻影响了当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青年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我们应该乘势利用这一文化产业化大潮,推进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社会整体文化品位的提高。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 青年文化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化大潮扩充了青年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
  随着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被激发出来,各种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财富,文化产业化大潮滚滚而来。据《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资本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了64.1万户,从业人员为1724万人,当年的资金流入为3241.8亿,资产总额为10.9万亿元,主营收入为7.56万亿元,增加值为5332亿元。其中影视、音像制品、戏剧舞蹈表演、体育、娱乐、策划、文化旅游等产业表现得最为突出。而规模化扩张、规范化经营以及跨地域运作的不断推进,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化大潮快速“荡涤”全国。一方面,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也带动了行业革新,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同样也在不断完善。对于青年群体——这一文化产业的重要受众而言,产业化大潮无疑扩大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孕育出更为多元的人文理念,为青年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内经济潜力的释放,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集中开发、运作,加快了产业化调整与发展的节奏。而新的统筹理念、全新经营模式的引入与应用,也充分挖掘了文化资源独有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潜质,因此也让文化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凸显。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各种文化资源不仅成为传承和弘扬歌舞、美术等各类文化艺术的载体,而且也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无疑有利于充分激发青年群体主动了解、探究文化产业的兴趣,令其主动重新审视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并积极学习相关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有利于青年群体辨识、评价能力的增强
  在本世纪以前,文艺类表演、图书和报刊销售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但这几类行业有表现内容固定、经营模式单一等局限性,且由于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建立,文化单位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其中有一些剧团和出版社因长年入不敷出,仅依靠国家的扶持得以继续生存。这不仅难以充分彰显出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而且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社会形象。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在保留上述主体分支行业的基础上,也开始大胆尝试对娱乐、影视、文化策划、人文旅游等领域的开发与运营,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而文化资源向多个领域的渗透和扩张,也让青年群体更为全面地了解、认识了这一行业的特性与价值。尤其是在文化资源的获取、分享以及交流上,都显得更为自由、多元,这就充分扩大了青年群体的认知视野,增长了其多方面的知识与阅历。
  文化产业化大潮的出现与持续,是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结果,也是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得到彰显的一大标志。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由于前期投资较小、中期回本与盈利较快,且后期的经营风险较低,文化产业更具备投资价值与产业的扩展性。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增加了文化资源的获取渠道,并有助于共享、互助精神的普及。这就加快了社会话语权的开放,使受众能够了解更为多样的价值思维与先进理念,对于一些热门的文化事件、话题,受众可以浏览多方观点,自身也有了更多可以参照、对比、反思、借鉴的自由。所以,在文化产业化大潮的推动之下,青年群体对于文化的认知显得更为科学、全面,这也有利于其辨识能力的增强。
  文化产业化大潮中推进青年文化素质提升面临的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化助长了青年认知的功利性、娱乐性,使高雅文化、理性文化失去市场。娱乐化倾向的日益显现、短期牟利的功利思维甚嚣尘上,是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化大潮之中不可忽视的两大发展瓶颈。前者迎合了目前国内“快餐文化”的消费需求,给予受众刺激性的感官体验。而后者则淡化了文化资源应有的艺术内涵与品质,优先强调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一些从业者纷纷“钻到了钱眼里”。这无疑干扰了青年群体对文化产业的正确认知,导致高雅文化、理性文化失去市场,陷于窘境。
  其次,个别青年文化活动缺少有特色的文化推广模式,难以对大众产生有效的吸引力。近年来,不少大型的青年文化主题活动都引入了丰富多样的组织方式,趣味性、互动性、科技氛围都有了明显提升。但由于这些活动不仅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而且也缺乏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并不能给予那些有志于展示文艺才华的青年充分的机会。
  此外,当前的各类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交环境的多元化拓展,都催生了青年群体更为多样的文化需求。尤其是文化产业化大潮的荡涤,使得不少青年群体都倾向于优先接纳带有时代特色、个性化元素的文化教育。而当前,国内一些相应的文化发展机制还存在着学习、互动场地配置有限且老旧,辅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活动千篇一律且脱离时代等问题。这既不能为青年群体提供学习、娱乐、健身、交往的合适场所,也难以有效调动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的兴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年群体对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当然也就更加无从谈及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借力文化产业化大潮,推进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首先应当借助国家政策,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发挥国家政策的统筹、引导功能,建立规范的文化指导与管理制度,将高雅、理性、有品味的主流文化作为发展重点。此外,还要加强对最新文化动态的研究、宣传,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信息监测、发布与推广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捕捉时下国内文化产业的前沿动态,合理筛选其中具有现实意义和辅助价值的信息资源,集中向青年群体进行宣传。在进行主题文化活动的集中推广时,我们可以灵活利用校园、街区等社会组织,定期组织青年群体围绕某个文化主题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从而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需要增加更为多元的互动形式。要积极探索青年文化活动运作模式的创新,应当注重综合性、复合性、功能性的交互呈现。不仅要将既有文化场所作为主要阵地,而且也要灵活运用当地的文化培训机构、志愿者团体等资源,探索更有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的活动形式。
  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还应当及时跟进文化创新能力培训与国际化交流,加快青年群体的实践锻炼。要加强创新制度的筹建与推广,引入激励机制,给予青年群体更多展示才华、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也要加快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对拥有先进文化产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定期访问与考察。通过遴选等形式,派遣优秀青年出国交流学习、增长见闻、扩展眼界。此外,还要持续推动青年群体的社会化实践锻炼,加强同各类文化产业机构的合作,拓展岗位实训、综合考核及协作比拼等多种锻炼途径,逐步增强青年群体运用文化知识、文化技能的综合实力。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夏学銮:《青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探讨》,《青年探索》,2010年第1期。
  ②刘云:《论公民的文化素质及其培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③郑自立:《五大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开放导报》,2016年第4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宫颈癌中多癌基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610041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黄光琦宫颈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妇科肿瘤第二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其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可能与HPV、HSV病毒
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府行政主导的政策措施,用“中国模式”加以固定下来。政府政策的重点在于撬动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 简称药物流产) 后对再次妊娠孕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08 例有药物流产史,1215 例有人工流产史及616 例无流产史的初产妇
中国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找到任何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其原因。中国奇迹发生后,很多人来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就会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就像香港,新加坡和迪拜那样,只要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就会有迅速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什么奇迹。由此看来,只要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继续发展产权,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继续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奇迹继续延续,显然是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涌现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名句,这些句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很快记住,入脑、入心。那么,百姓最耳熟能详的理论名句有哪些呢?人民论坛记者
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科学技术创新的新手段、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引擎、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大众传播的新途径、人民生活娱乐的新空间,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在构建社会
通过分析了阳谷县水资源在降雨量、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出入境水量等方面的特点及相关规律,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尸检在判断新生儿死因中的重要性20023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刘伯宁围产期有几种分类法,常用的是围产期Ⅰ。围产期Ⅰ包括体重1001g(妊娠28周)至生后7天(1周)的胎婴儿。故根据围产期Ⅰ的标准,新生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