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制成课件,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信息技术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第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第二,信息技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信息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第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初中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
   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总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笔者个人认为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方面是有特殊功能和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关注和文化熏陶是影响终身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每一篇作品最后的完成者不是作者,而是读者。所以,“读”是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阅读活动其实就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所能达到的对作者与自我的双
期刊
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许多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往往被许多教师忽略。实际上,虚词不虚,反复品味虚词,往往能品味到丰富的内涵,有种“虚往实归”之感。下面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课堂上虚词的品味。   在教学中,增删虚词,比较效果,往往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的悠悠不尽之意。   下面列举例子来说明。   例一,“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这个句子去掉“矣”“若”“必”,这个句子意味就大大减
期刊
作文的评改,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评,教师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作文自身的特点。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大大降低了作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教师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当然,学生评作文、改作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
期刊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具体的意思。虚词与实词相比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变,这就增加了学生得分的难度。   针对这种现状,尝试立足于苏教版必修教材一的文言文教学,探讨“而”字用法的六种推断法。姑且将它们命名为“六艺”,此“六艺”非彼“六艺”,它是指“句意分析法”、“原文推断法”
期刊
基础年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没有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才会有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教师的教育以及所传授的知识比较淡漠,把抄作业看做一种常态,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攻心为上,不间断地给他们“洗脑”。但情感教育必须避免单纯的政治说教,语文课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借助文本中的一些有内涵的文章,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思想影响。实践证明,这种润物
期刊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个人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人格正是良好的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因为其“文以载道”的特性,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该让语文课堂绽放人格的魅力。   一、以时代背景和人物为钥匙,打开人格教育的窗口    在讲授课文时,利用对写作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期刊
活在世上,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了感恩,才会体会到幸福,才会体会到快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懂得感恩和节俭,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是一种善良的美德,也是一个做人的基本条件。知足的人都懂得感恩,能对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表示谢意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丰富而富足的。   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唤起人们自身的美好“善根”。“学会认
期刊
无论是婚姻还是职业,都如同一座满是围墙的城池,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的中心思想,就像任教高一高二的教师羡慕高三的教师带完毕业班就能早早地进入暑假,而高三的教师则羡慕高一高二的教师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其实人们不知道的是,无论你被什么围困,你都被一座城池围绕,不得出也不得进。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不管教师是否要带毕业班,也不管教师是否压力重重,教师都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教
期刊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好书,其归根结底是要育好人,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性习惯,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教育好人、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管理学生的行家里手呢?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的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
期刊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