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集学科知识,记忆思维与推理于一体,加上教师的艺术教学和情感投入,不单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展思维,学会学习。生物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生物,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优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学习过程。
1 创设情景,触发探究
1.1 充分选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书中的情景,让学生从具体、鲜活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产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生物的变异》一课中,我创设了如此的情景:“春节期间,我买了两个品种的瓜子,大瓜子和小瓜子。女儿说:我吃大瓜子,大瓜子大。侄子说:不对不对,大瓜子里也有个小的,小瓜子里也有个大的。同学们帮帮忙,怎样区别大瓜子和小瓜子呢?” 这样的设计往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探究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1.2 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联系课本知识,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中,我利用被污染的小河中死亡的鱼虾、酸雨过后的果园等生活中大量的照片,凸显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触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1.3 作为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学中还可以开展实验观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对反射的理解,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让一个学生睁开眼睛,让另一个学生用手在他眼前一晃,结果这个学生表现出眨眼和躲開的动作,学生能亲自观察和感受到挥手和引起眨眼、躲开这一现象。结合定义进行分析:挥手是刺激,眨眼、躲开是反应,即对刺激的反应叫反射。通过实验观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2 创设问题,自主探究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生物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转变成为生动有趣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在问题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冲突和不协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在测定反应速度这一探究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的反应比别人快吗?反应快慢与身体状况有关吗?与注意力集中有关吗?与训练有关吗?与性别有关吗?你想选择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怎样测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一种一试身手的欲望。
问题的创设途径和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问题本身的选择和设计必须注意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能让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自主思维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的喜悦。
3 鼓励提问,深入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探究式学习的真正理念。如何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呢?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观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学生,激励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探究的设计。力求对成绩赞许,对进步肯定,对不足采取期望与信任的态度,激励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及时抓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老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而绝不应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最后,教师不能只学旁观者,要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问题的发现,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见解,不失时机地献计献策,这样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4 勇于创新,乐于探究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教学思想,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探究、内化反思、凝练升华,以实现综合素质锻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是以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验证实验为核心的。让学生照猫画虎完成实验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难于满足学生对实验细节的理解需求,更会造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实验中,我将此实验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以三个问题“绿叶必须要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吗?绿叶在光下制造成的有机物是什么?光合作用是在绿叶中进行的吗?”推动课堂,以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从假设的结果出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个探究目标。假设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小学的知识已让学生偏向此假设)→淀粉遇碘会变蓝→直接将碘液滴到绿叶上行不行?→不行→怎么办?→去叶绿素→如何去叶绿素?……通过这样一连串设问引导学生完成和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这种教学摆脱了生硬的传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并加深对实验操作的思路和原理的理解,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较严谨的实验设计思路。本实验中耗时最多的一段过程是用酒精煮叶片脱色,约需5-8分钟,这段时间如果只是等待是一种浪费。为此,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的基础上,我在此等待过程中加入了结果预测环节,并要求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这种改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探究的渴望,对结果的期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5 用于生活,拓展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活动场所限制,老师不可能安排大量的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更多的是从多种多样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能。学生有必要开展课外探究,它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如“看看种子如何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伸长最快”、“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酸雨对小麦幼苗的影响”等等生活中的实验问题,这些探究耗时较长,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探究动手操作、管理、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6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6.1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而不只是“探究”。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形是探究,实是学习。
6.2 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过程,轻结果”,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丰富学生参与的内涵与参与能力,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6.3 不能忽视对传统知识、基础知识的教育。
6.4 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
总之,探究性学习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通过自我探究、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但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为了找回它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而不是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也不是每节课都适于探究。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理念,要因时而异,决不可凡事都探究,搞形式主义。
1 创设情景,触发探究
1.1 充分选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书中的情景,让学生从具体、鲜活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产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生物的变异》一课中,我创设了如此的情景:“春节期间,我买了两个品种的瓜子,大瓜子和小瓜子。女儿说:我吃大瓜子,大瓜子大。侄子说:不对不对,大瓜子里也有个小的,小瓜子里也有个大的。同学们帮帮忙,怎样区别大瓜子和小瓜子呢?” 这样的设计往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探究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1.2 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联系课本知识,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中,我利用被污染的小河中死亡的鱼虾、酸雨过后的果园等生活中大量的照片,凸显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触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1.3 作为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学中还可以开展实验观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对反射的理解,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让一个学生睁开眼睛,让另一个学生用手在他眼前一晃,结果这个学生表现出眨眼和躲開的动作,学生能亲自观察和感受到挥手和引起眨眼、躲开这一现象。结合定义进行分析:挥手是刺激,眨眼、躲开是反应,即对刺激的反应叫反射。通过实验观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2 创设问题,自主探究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生物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转变成为生动有趣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在问题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冲突和不协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在测定反应速度这一探究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的反应比别人快吗?反应快慢与身体状况有关吗?与注意力集中有关吗?与训练有关吗?与性别有关吗?你想选择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怎样测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一种一试身手的欲望。
问题的创设途径和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问题本身的选择和设计必须注意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能让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自主思维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的喜悦。
3 鼓励提问,深入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探究式学习的真正理念。如何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呢?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观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学生,激励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探究的设计。力求对成绩赞许,对进步肯定,对不足采取期望与信任的态度,激励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及时抓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老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而绝不应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最后,教师不能只学旁观者,要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问题的发现,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见解,不失时机地献计献策,这样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4 勇于创新,乐于探究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教学思想,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探究、内化反思、凝练升华,以实现综合素质锻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是以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验证实验为核心的。让学生照猫画虎完成实验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难于满足学生对实验细节的理解需求,更会造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实验中,我将此实验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以三个问题“绿叶必须要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吗?绿叶在光下制造成的有机物是什么?光合作用是在绿叶中进行的吗?”推动课堂,以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从假设的结果出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个探究目标。假设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小学的知识已让学生偏向此假设)→淀粉遇碘会变蓝→直接将碘液滴到绿叶上行不行?→不行→怎么办?→去叶绿素→如何去叶绿素?……通过这样一连串设问引导学生完成和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这种教学摆脱了生硬的传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并加深对实验操作的思路和原理的理解,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较严谨的实验设计思路。本实验中耗时最多的一段过程是用酒精煮叶片脱色,约需5-8分钟,这段时间如果只是等待是一种浪费。为此,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的基础上,我在此等待过程中加入了结果预测环节,并要求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这种改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探究的渴望,对结果的期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5 用于生活,拓展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活动场所限制,老师不可能安排大量的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更多的是从多种多样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能。学生有必要开展课外探究,它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如“看看种子如何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伸长最快”、“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酸雨对小麦幼苗的影响”等等生活中的实验问题,这些探究耗时较长,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探究动手操作、管理、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6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6.1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而不只是“探究”。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形是探究,实是学习。
6.2 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过程,轻结果”,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丰富学生参与的内涵与参与能力,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6.3 不能忽视对传统知识、基础知识的教育。
6.4 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
总之,探究性学习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通过自我探究、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但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为了找回它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而不是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也不是每节课都适于探究。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理念,要因时而异,决不可凡事都探究,搞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