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武汉某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分析了该校经管类“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理念、方向和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38-0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is important in pushing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Taking certa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Wu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concept, direction and measures of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construction measure
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技术认证标准》中对师资队伍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研究文献看,“双师型” 教师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学界争议较多的一个概念,本文认为 “双师型”教师是集高校教师理论素质和行业实践素质于一身的,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证+双能+双来源”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具体而言,“双证”包括“双职称证”和“双技能证”;“双能”包括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双来源”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既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模式,即虽不专注于理论知识发展,但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虽不是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武昌首义学院经管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中国首批独立学院之一,2000年8月經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15年5月复更为现名。2006至2015年,学校连续十年蝉联中国一流
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亦屡居“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榜首。学校以传承和弘扬“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为已任,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定位,充分发挥其体制机制的优势,围绕高层次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优势和办学特色。近几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引进、培养和考核的方式,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具备一定规模、校内及企业教师结构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现状分析
1. 数量及职称结构
经过学校认定,经管类“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35名,其中校内专职教师 23人,企业兼职教师 12 人。校内专职教师中,高级会计师2人,注册会计师1人,中级会计师6人,经济师4人,工程师 2人,人力资源师 1人,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人,其他类3人,“双师型”教师中专职教师数量占学院现有专职教师比为37%。
2. 年龄结构
校内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13人(占56%);41岁以上10人(占44%)。企业兼职教师年龄结构分别为:35岁以下3人(占25%);36~44岁6人(占50%);45岁以上3人(占25%)。
3. 学历及学缘结构
校内专职教师学历结构为:博士2人,硕士21人(含在读博士2人),硕士以上占100%,企业兼职教师学历结构为:硕士 4人,本科 8 人,本科以上占100%,,35名教师分别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
(二)存在的问题
1. “双师型”教师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由于本校开设的经管类本科专业数量已达5个,在校本科生数达到3500余人,占全校在校本科生数量的35%,虽然经管类“双师型”教师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仍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存在一定的缺口。 2. “双师型”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缺乏企业和实务部门工作经历
经管类“双师型”教师以27-45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中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在实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训教学、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指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能达到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3. “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单门课程内“封闭式建设”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尽管学院相继从湖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湖北周黑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东湖高新等合作企业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教授和兼职讲师,企业兼职讲师也进入了课堂和实验室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及实训课,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深度合作不够,且课程组与课程组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沟通不足,师资队伍在单门课程内“封闭式建设”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4. “双师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量偏重
本校经管类5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应修总学分均为184,其中纯理论课程学习占到了70%左右,教师投入理论课程教学的精力过多。因此,专业教师从事的理论教学工作量远高于实践教学工作量,教师到企业和实务部门锻炼和提高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
5. 经费投入不足
“双师型”教师的专项培养经费不足, 导致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学校没有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性政策,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等“双师型”人才来校工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企业或实务部门脱产实践,学校提供的工作量减免或补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6. 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是在与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少数几家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基地数量有限,能够接纳的教师数量较少。校企能够深度合作并长期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互惠互利,如何提高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经管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作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武昌首义学院把作为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双提高。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校经管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1.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数量上的建设。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引进和校内培养,使经管类“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50人左右,其中校内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30人以上。在学校领导下,学院和各系要高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素养培养,坚持推进青年教师承担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的规定,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到生产、开发、服务一线顶岗实践培训的措施。严把选聘教师关,一方面,来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入职后,至少有1次以上的在企业或实务部门脱产或兼职实践的经历。在职称评定方面,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纳入讲师、副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考核中,积极引导一大批讲师、副教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 继续通过“送出去”的形式选派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开展脱产或兼职实践,提高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请进来”的形式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金牌培训讲师为兼职企业教授、兼职企业讲师,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密切合作助力教学,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的结构。
3. 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单门课程内“封闭建设”向多课程间“开放建设”的转变。要通过示范性教学、教学研讨、科研合作等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 通过政策激励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的步伐,要继续出台或修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在质量上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学校拨付“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把“双师型”教师纳入“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中,入选后的“双师型”教师享受与人才层次相对应的岗位津貼,能够引进并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同等条件下“双师型”优先的激励政策,在“双肩挑”教学管理干部选拔、职务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国内访问学者和出国培训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加快“双师型”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与熟练专业技能双重素养的教师。
5. 进一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使实践性教学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总学分的30以上,给予专业教师从事更多实践性教学的机会。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改变重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加大教师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韩伏彬,董建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教论坛,2016(2).
[2]李克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2-66.
[3]江利,黄莉.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误区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38-0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is important in pushing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Taking certa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Wu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concept, direction and measures of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double professionalized teachers; construction measure
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技术认证标准》中对师资队伍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研究文献看,“双师型” 教师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学界争议较多的一个概念,本文认为 “双师型”教师是集高校教师理论素质和行业实践素质于一身的,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证+双能+双来源”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具体而言,“双证”包括“双职称证”和“双技能证”;“双能”包括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双来源”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既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模式,即虽不专注于理论知识发展,但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虽不是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武昌首义学院经管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中国首批独立学院之一,2000年8月經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15年5月复更为现名。2006至2015年,学校连续十年蝉联中国一流
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亦屡居“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榜首。学校以传承和弘扬“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为已任,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定位,充分发挥其体制机制的优势,围绕高层次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优势和办学特色。近几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引进、培养和考核的方式,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具备一定规模、校内及企业教师结构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现状分析
1. 数量及职称结构
经过学校认定,经管类“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35名,其中校内专职教师 23人,企业兼职教师 12 人。校内专职教师中,高级会计师2人,注册会计师1人,中级会计师6人,经济师4人,工程师 2人,人力资源师 1人,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人,其他类3人,“双师型”教师中专职教师数量占学院现有专职教师比为37%。
2. 年龄结构
校内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13人(占56%);41岁以上10人(占44%)。企业兼职教师年龄结构分别为:35岁以下3人(占25%);36~44岁6人(占50%);45岁以上3人(占25%)。
3. 学历及学缘结构
校内专职教师学历结构为:博士2人,硕士21人(含在读博士2人),硕士以上占100%,企业兼职教师学历结构为:硕士 4人,本科 8 人,本科以上占100%,,35名教师分别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
(二)存在的问题
1. “双师型”教师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由于本校开设的经管类本科专业数量已达5个,在校本科生数达到3500余人,占全校在校本科生数量的35%,虽然经管类“双师型”教师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仍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存在一定的缺口。 2. “双师型”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缺乏企业和实务部门工作经历
经管类“双师型”教师以27-45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中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在实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训教学、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指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能达到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3. “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单门课程内“封闭式建设”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尽管学院相继从湖北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湖北周黑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东湖高新等合作企业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教授和兼职讲师,企业兼职讲师也进入了课堂和实验室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及实训课,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深度合作不够,且课程组与课程组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沟通不足,师资队伍在单门课程内“封闭式建设”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4. “双师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量偏重
本校经管类5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应修总学分均为184,其中纯理论课程学习占到了70%左右,教师投入理论课程教学的精力过多。因此,专业教师从事的理论教学工作量远高于实践教学工作量,教师到企业和实务部门锻炼和提高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
5. 经费投入不足
“双师型”教师的专项培养经费不足, 导致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学校没有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性政策,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等“双师型”人才来校工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企业或实务部门脱产实践,学校提供的工作量减免或补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6. 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是在与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少数几家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基地数量有限,能够接纳的教师数量较少。校企能够深度合作并长期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互惠互利,如何提高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经管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作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武昌首义学院把作为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双提高。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校经管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1.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数量上的建设。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引进和校内培养,使经管类“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50人左右,其中校内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30人以上。在学校领导下,学院和各系要高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素养培养,坚持推进青年教师承担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的规定,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到生产、开发、服务一线顶岗实践培训的措施。严把选聘教师关,一方面,来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入职后,至少有1次以上的在企业或实务部门脱产或兼职实践的经历。在职称评定方面,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纳入讲师、副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考核中,积极引导一大批讲师、副教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 继续通过“送出去”的形式选派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开展脱产或兼职实践,提高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请进来”的形式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金牌培训讲师为兼职企业教授、兼职企业讲师,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密切合作助力教学,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的结构。
3. 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单门课程内“封闭建设”向多课程间“开放建设”的转变。要通过示范性教学、教学研讨、科研合作等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 通过政策激励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的步伐,要继续出台或修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在质量上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学校拨付“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把“双师型”教师纳入“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中,入选后的“双师型”教师享受与人才层次相对应的岗位津貼,能够引进并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同等条件下“双师型”优先的激励政策,在“双肩挑”教学管理干部选拔、职务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国内访问学者和出国培训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加快“双师型”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与熟练专业技能双重素养的教师。
5. 进一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使实践性教学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总学分的30以上,给予专业教师从事更多实践性教学的机会。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改变重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加大教师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韩伏彬,董建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教论坛,2016(2).
[2]李克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2-66.
[3]江利,黄莉.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误区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