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丝网上的小花》以平实、简洁的叙述语言和精美逼真的画面,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中,让我们了解和体味到纳粹的邪恶以及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经受的苦难。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住在德国一个小镇上。
一天,来到小镇上的卡车把一批批穿上军装的青年带走了,装甲车从他们学校教室窗子下一辆接一辆地向东开过去。她看见人们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
突然,一个小男孩从一辆装满男男女女的囚车上跳下去逃走了,一名纳粹士兵端着冲锋枪在后面追逐。小男孩跑得很吃力,接着就被迎面而来的镇长拦住了去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被押回到囚车上。她不知道他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然后,囚车载着那些人远去了。
罗斯·布兰奇不知道那辆囚车会开到哪里,强烈的好奇心使她向囚车开走的方向追去。她沿着囚车的车辙印来到了小镇外的树林中。在一片空地上,一道带电的铁丝网挡住了她的去路。她看见铁丝网后面站着一群瘦弱不堪的人,他们穿着条形纹理的囚服,左胸上都戴了一个黄色的六角星(纳粹分子强迫犹太人佩戴的标志)。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儿童。那些孩子看起来十分饥饿。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罗斯·布兰奇把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片从铁丝网的缝隙中递给他们。此后,她经常带着食物来到这儿,把吃的东西送给铁丝网里面的孩子们。
后来有一天,大雾弥漫,空地上的情景突然变了:铁丝网被拆除了,里边的木板房也不见了,不远处晃动着德国士兵模模糊糊的身影。突然,一声枪响……
小女孩在纳粹灭亡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她的死是不幸的,就如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但却又是注定被牺牲的。
镇子里又来了一些士兵,他们的军服颜色与德国士兵不同,语言也不同……
头扎红色蝴蝶结的罗斯·布兰奇几乎出现在故事的每一幅画面中,直到她最后一次出门去给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送食物时,罗斯头上的红色蝴蝶结突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也暗示着纯洁善良的小主人公将被扼杀的命运。
红色是鲜艳的,也是恐怖的,总给人一种可怕的感觉。因为血是红色的。它让人联想到血腥的一切,就如战争的厮杀。它更像罪恶的代价与黎明前的“暴风雨”,但风雨总会过的,希望会绽放在明天。
战争时期的一切都是迷茫的,都是灰暗的,只有一朵小花是明亮的,只有红色的蝴蝶结是耀眼的。但是小花却是挂在铁丝网上的,蝴蝶结的主人却倒在了枪下。
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罗斯·布兰奇还只是个孩子,而她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依然还是个孩子。但这短暂的生命却是伟大而有意义的,她明白了一些别人不明白的东西,虽然她曾经拿过纳粹的旗子。
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书中大部分画面都采用斜俯视的角度表现,这种角度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空的角度。对于故事来说,正好可以表达战争笼罩小镇的气氛。但每当有罗斯·布兰奇出现的画面,那可以说每一页都是一个温暖小镇的风景画!这样的小镇,居民本应是安居乐业的,然而战争就在此时毫不留情地冲进了人们的生活。所有的军车和军人都是灰冷蓝色调,和小镇的暖色是那么对立。就是这些军车、兵器、军人的冷色调,让小镇顿时失去了温暖的感觉,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罗斯·布兰奇走出小镇之后,色彩开始越来越冷,到集中营的那一页,就是“冷色调的高潮”,那些孩子在冷冷的环境中,看着这些惨白的像骷髅一样的脸,让你的心开始发抖。之后画面开始慢慢加入暖色,到苏军开来的那一页,连军车和军服都是暖灰绿色了。
与那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那就是希望。
春天在歌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报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这是一部动人的作品,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但我会永远记住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因为它是不平凡的,它有着太多太多的意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小女孩不幸的结局也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到战争的邪恶,这使我更向往和平,因为它是生命意义的延续。
(指导老师 欧锦珍)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住在德国一个小镇上。
一天,来到小镇上的卡车把一批批穿上军装的青年带走了,装甲车从他们学校教室窗子下一辆接一辆地向东开过去。她看见人们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
突然,一个小男孩从一辆装满男男女女的囚车上跳下去逃走了,一名纳粹士兵端着冲锋枪在后面追逐。小男孩跑得很吃力,接着就被迎面而来的镇长拦住了去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被押回到囚车上。她不知道他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然后,囚车载着那些人远去了。
罗斯·布兰奇不知道那辆囚车会开到哪里,强烈的好奇心使她向囚车开走的方向追去。她沿着囚车的车辙印来到了小镇外的树林中。在一片空地上,一道带电的铁丝网挡住了她的去路。她看见铁丝网后面站着一群瘦弱不堪的人,他们穿着条形纹理的囚服,左胸上都戴了一个黄色的六角星(纳粹分子强迫犹太人佩戴的标志)。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儿童。那些孩子看起来十分饥饿。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罗斯·布兰奇把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片从铁丝网的缝隙中递给他们。此后,她经常带着食物来到这儿,把吃的东西送给铁丝网里面的孩子们。
后来有一天,大雾弥漫,空地上的情景突然变了:铁丝网被拆除了,里边的木板房也不见了,不远处晃动着德国士兵模模糊糊的身影。突然,一声枪响……
小女孩在纳粹灭亡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她的死是不幸的,就如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但却又是注定被牺牲的。
镇子里又来了一些士兵,他们的军服颜色与德国士兵不同,语言也不同……
头扎红色蝴蝶结的罗斯·布兰奇几乎出现在故事的每一幅画面中,直到她最后一次出门去给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送食物时,罗斯头上的红色蝴蝶结突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也暗示着纯洁善良的小主人公将被扼杀的命运。
红色是鲜艳的,也是恐怖的,总给人一种可怕的感觉。因为血是红色的。它让人联想到血腥的一切,就如战争的厮杀。它更像罪恶的代价与黎明前的“暴风雨”,但风雨总会过的,希望会绽放在明天。
战争时期的一切都是迷茫的,都是灰暗的,只有一朵小花是明亮的,只有红色的蝴蝶结是耀眼的。但是小花却是挂在铁丝网上的,蝴蝶结的主人却倒在了枪下。
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罗斯·布兰奇还只是个孩子,而她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依然还是个孩子。但这短暂的生命却是伟大而有意义的,她明白了一些别人不明白的东西,虽然她曾经拿过纳粹的旗子。
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书中大部分画面都采用斜俯视的角度表现,这种角度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空的角度。对于故事来说,正好可以表达战争笼罩小镇的气氛。但每当有罗斯·布兰奇出现的画面,那可以说每一页都是一个温暖小镇的风景画!这样的小镇,居民本应是安居乐业的,然而战争就在此时毫不留情地冲进了人们的生活。所有的军车和军人都是灰冷蓝色调,和小镇的暖色是那么对立。就是这些军车、兵器、军人的冷色调,让小镇顿时失去了温暖的感觉,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罗斯·布兰奇走出小镇之后,色彩开始越来越冷,到集中营的那一页,就是“冷色调的高潮”,那些孩子在冷冷的环境中,看着这些惨白的像骷髅一样的脸,让你的心开始发抖。之后画面开始慢慢加入暖色,到苏军开来的那一页,连军车和军服都是暖灰绿色了。
与那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那就是希望。
春天在歌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报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这是一部动人的作品,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但我会永远记住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因为它是不平凡的,它有着太多太多的意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小女孩不幸的结局也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到战争的邪恶,这使我更向往和平,因为它是生命意义的延续。
(指导老师 欧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