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黑河市爱辉区速生丰产林整地的退耕还林过渡期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国家现有造林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了林粮间作的经营管理方式;并阐述了林粮间作的互补优势,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林粮间作具有防御风灾能力强,抗干热风作用强,林粮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光、热和水等自然资源。
【关键词】林粮间作;方式;优势
黑河市爱辉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临黑龙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2′--127°39′,北纬49°31′--51°03′。地处高纬度寒温带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降雨集中;春季多偏南大风;秋季则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危害。年平均气温为1.2℃,≥10℃活动积温2152.5℃,年降水量542.2毫米,无霜期12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53.9小时。在我区速生丰产林整地的退耕还林地上实施林粮间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我区速生丰产林整地面积约4900公顷,退耕还林地逐步到期;按照政策要求,首先对开天窗及生态脆弱区域还林,目前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过渡期的土地,充分利用好国家现有造林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林粮间作的经营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粮间作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顺序安排在一起而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土地总生产力的可持续性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
1.林粮间作的特点
林粮间作是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林木生长、粮食丰收的立体种植结构模式。其特点是林木与粮食作物进行立体种植,充分利用空间,植物年生长周期长,充分利用光热自然资源,根系于不同土层分布,充分利用不同的土壤养分;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林木与农业作物生长良好,从而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目的是林粮同地生存,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生产实践证明,林粮间作的生态效益要比其它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大得多。
2.爱辉区林粮间作模式的优势
2.1 林粮优势互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林粮间作能显著提高农作物抵御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且林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双向增产与保产作用。林木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给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农作物增产10-20%,林木的生长环境,由于“边缘效应”的优势,同类树木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利用很小,而且农作物的肥水管理及耕作使林木生长兼受其益,对林木能够起到以耕代抚的作用。所以其生长条件优于纯林,从而使林木生长快、成材早、林农增产幅度大,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2 林木带距小,对农作物的防护作用大
2.2.1 防御风灾的能力强。林粮间作,林带结构虽然多属于通风结构,介于栽植行距小,分布面积大,其防风效果常常优于农田防护林的过于疏透结构林带。其防风特点是:大面积的林木并排呈均匀分布,整体防风效果好。由于间作地改变了树木与农作物原有的通风结构,加大了气流的磨擦力,阻挡了间作地区内的气流速度,消耗了风的动能,因而降低了风速,减轻了大风对农作物的危害。以林粮间作的最佳模式分析,确定主要间作树种的株行距:杨树为5m×20m,落叶松为3m×20m。在植物生长期间的效果目标值如下:杨树与粮食间作平均降低风速58%,落叶松为52%。
2.2.2 抗干热风作用强。爱辉区在小麦的抽穗期,常受到干热风的危害(常被农民所忽视),造成小麦的早衰减产,林粮间作能有效抵御干热风的威胁,其抗干热风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田间小气候上。经观测,杨树与粮食间作可降低温度1-2℃,提高相对湿度6-11%,落叶松与粮食间作可降低温度0.4-1.8℃,提高相对湿度4-9%。林粮间作与纯种小麦相比,一般能使小麦增产8-21%。
2.3 林粮立体间作打破了传统种植农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规律,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光、热和水利用系统,为林木和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林茂粮丰的效果。
2.3.1 光照充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林粮间作由于实行立体种植,林木与作物错季生长,其对光能的利用率,优于其它种植形式上的光能利用率。
2.3.2 积温利用。积温是重要的气候资源,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合理的种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积温,减少热量资源的浪费;林粮间作能够较多利用积温的种植结构。
林粮间作积温利用率高,还在于其对热量资源的错季利用。从杨树、落叶松与小麦的间作形式来看,小麦可以有两个月的时间与林木错季利用热量资源。
2.3.3 水资源利用。林粮间作虽然有相互争水的一面,但树木对农作物也有保水的作用。主要是树木可以滞留雨水,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在雨季树木可以滞留雨水,蓄积水源,特别是在大雨或暴雨的情况下,可减少地表径流,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与对地表的冲蚀。林粮间作地内,由于削弱了风速,使空气对流速度降低,从而使土壤的蒸发量大大下降,间作地内比纯作物地内可以减少蒸发25-34%。树木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通过枝叶蒸腾散发出来,因此间作地内的相对湿度比纯作物地内提高4-10%。同时,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树木通过强大根系的排水和固水功能,减轻了农作物的受灾程度。
2.3.4林粮间作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光、热和水等自然资源。由于林木与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层次及所吸收的营养物质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经观测,一般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层次多集中于土壤的表层0-40cm土层中,以5-30cm最多,杨树和落叶松为深根性树种,稠密的吸收根系集中在30-120cm深的土层中,且侧根斜向下生长。所以林粮间作互相争夺养分的矛盾较小,树木和农作物可以吸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部位、不同类别的养分。树木行间耕作层的养分,主要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深层和渗漏到耕作层以下的养分则被树木所吸收利用,并能将随水分下渗可能流失的养分吸收利用,尤其是树木能够吸收利用土壤中农作物难以利用的许多难溶性的矿物质元素。
林粮间作既可以充分利用养分,又可以避免养分资源的浪费。同时树木落下的枯枝落叶,经腐烂后又可转化为肥料,被农作物再利用。林粮间作地内,由于枝时立体分布多,光合作用强,吸收二氧化碳多,从而能显著地增加生物产量。林粮间作充分利用了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收益,是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好的经营管理方式。
3.注意事项
3.1 应选择乡土树种,符合速生丰产、成林时间较短的落叶松和杨树。
3.2为农作物喷药时应选择无风或风速小于5m/秒的天气,防止农药对树木的累积效应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造林学》孙时轩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年.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
【关键词】林粮间作;方式;优势
黑河市爱辉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临黑龙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2′--127°39′,北纬49°31′--51°03′。地处高纬度寒温带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降雨集中;春季多偏南大风;秋季则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危害。年平均气温为1.2℃,≥10℃活动积温2152.5℃,年降水量542.2毫米,无霜期12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53.9小时。在我区速生丰产林整地的退耕还林地上实施林粮间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我区速生丰产林整地面积约4900公顷,退耕还林地逐步到期;按照政策要求,首先对开天窗及生态脆弱区域还林,目前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过渡期的土地,充分利用好国家现有造林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林粮间作的经营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粮间作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顺序安排在一起而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土地总生产力的可持续性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
1.林粮间作的特点
林粮间作是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林木生长、粮食丰收的立体种植结构模式。其特点是林木与粮食作物进行立体种植,充分利用空间,植物年生长周期长,充分利用光热自然资源,根系于不同土层分布,充分利用不同的土壤养分;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林木与农业作物生长良好,从而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目的是林粮同地生存,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生产实践证明,林粮间作的生态效益要比其它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大得多。
2.爱辉区林粮间作模式的优势
2.1 林粮优势互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林粮间作能显著提高农作物抵御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且林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双向增产与保产作用。林木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给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农作物增产10-20%,林木的生长环境,由于“边缘效应”的优势,同类树木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利用很小,而且农作物的肥水管理及耕作使林木生长兼受其益,对林木能够起到以耕代抚的作用。所以其生长条件优于纯林,从而使林木生长快、成材早、林农增产幅度大,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2 林木带距小,对农作物的防护作用大
2.2.1 防御风灾的能力强。林粮间作,林带结构虽然多属于通风结构,介于栽植行距小,分布面积大,其防风效果常常优于农田防护林的过于疏透结构林带。其防风特点是:大面积的林木并排呈均匀分布,整体防风效果好。由于间作地改变了树木与农作物原有的通风结构,加大了气流的磨擦力,阻挡了间作地区内的气流速度,消耗了风的动能,因而降低了风速,减轻了大风对农作物的危害。以林粮间作的最佳模式分析,确定主要间作树种的株行距:杨树为5m×20m,落叶松为3m×20m。在植物生长期间的效果目标值如下:杨树与粮食间作平均降低风速58%,落叶松为52%。
2.2.2 抗干热风作用强。爱辉区在小麦的抽穗期,常受到干热风的危害(常被农民所忽视),造成小麦的早衰减产,林粮间作能有效抵御干热风的威胁,其抗干热风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田间小气候上。经观测,杨树与粮食间作可降低温度1-2℃,提高相对湿度6-11%,落叶松与粮食间作可降低温度0.4-1.8℃,提高相对湿度4-9%。林粮间作与纯种小麦相比,一般能使小麦增产8-21%。
2.3 林粮立体间作打破了传统种植农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规律,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光、热和水利用系统,为林木和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林茂粮丰的效果。
2.3.1 光照充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林粮间作由于实行立体种植,林木与作物错季生长,其对光能的利用率,优于其它种植形式上的光能利用率。
2.3.2 积温利用。积温是重要的气候资源,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合理的种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积温,减少热量资源的浪费;林粮间作能够较多利用积温的种植结构。
林粮间作积温利用率高,还在于其对热量资源的错季利用。从杨树、落叶松与小麦的间作形式来看,小麦可以有两个月的时间与林木错季利用热量资源。
2.3.3 水资源利用。林粮间作虽然有相互争水的一面,但树木对农作物也有保水的作用。主要是树木可以滞留雨水,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在雨季树木可以滞留雨水,蓄积水源,特别是在大雨或暴雨的情况下,可减少地表径流,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与对地表的冲蚀。林粮间作地内,由于削弱了风速,使空气对流速度降低,从而使土壤的蒸发量大大下降,间作地内比纯作物地内可以减少蒸发25-34%。树木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通过枝叶蒸腾散发出来,因此间作地内的相对湿度比纯作物地内提高4-10%。同时,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树木通过强大根系的排水和固水功能,减轻了农作物的受灾程度。
2.3.4林粮间作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光、热和水等自然资源。由于林木与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层次及所吸收的营养物质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经观测,一般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层次多集中于土壤的表层0-40cm土层中,以5-30cm最多,杨树和落叶松为深根性树种,稠密的吸收根系集中在30-120cm深的土层中,且侧根斜向下生长。所以林粮间作互相争夺养分的矛盾较小,树木和农作物可以吸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部位、不同类别的养分。树木行间耕作层的养分,主要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深层和渗漏到耕作层以下的养分则被树木所吸收利用,并能将随水分下渗可能流失的养分吸收利用,尤其是树木能够吸收利用土壤中农作物难以利用的许多难溶性的矿物质元素。
林粮间作既可以充分利用养分,又可以避免养分资源的浪费。同时树木落下的枯枝落叶,经腐烂后又可转化为肥料,被农作物再利用。林粮间作地内,由于枝时立体分布多,光合作用强,吸收二氧化碳多,从而能显著地增加生物产量。林粮间作充分利用了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收益,是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好的经营管理方式。
3.注意事项
3.1 应选择乡土树种,符合速生丰产、成林时间较短的落叶松和杨树。
3.2为农作物喷药时应选择无风或风速小于5m/秒的天气,防止农药对树木的累积效应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造林学》孙时轩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年.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