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外侧扩展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2017年10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4例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例;年龄18~56岁[(42.5±9.4)岁]。均为新鲜骨折。17例行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扩展入路组),17例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形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 P>0.05)。扩展入路组住院时间为(15.7±4.0)d,“L”形入路组为(22.4±9.6)d;扩展入路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为88%(15/17),“L”形入路组为47%(8/12);扩展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7),“L”形入路组为47%(8/17)(n P均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B?hler角为(23.9±6.1)°,Gissane角为(119.3±6.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L”形入路组B?hler角为(25.8±3.7)°,Gissane角为(122.2±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扩展入路组后足关节活动评分为(5.8±0.7)分,优于“L”形入路组的(3.4±1.0)分(n P<0.05)。n 结论:对于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采用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通过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五)《节》篇原整理者释文和注释的通读与理解,搜集目前能见到的其他学者有关《节》篇内容的研究成果,以集释的形式分条罗列于原整理者相关注释的条目
依照国家卫健委对创伤中心创伤数据库建设和创伤救治质量评估的要求,笔者以创伤数据库系统V3.0字段为基础,以创伤救治质控要求和创伤临床研究需求为指向,参考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
目的:探讨碘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BF)的抗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选取480枚钛合金板,分别在钛板表面建立7,14,21,28 d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每个时相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ICU里较为常见,救治较为困难,预后多不良。ARDS自1967年首次报道以来,得到了极其广泛的研究,而ARDS的定义也经历了数次修正。最新的定义为“柏林定义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激增。相对于椎体骨折,发生于腕、髋、膝等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更为复杂,治疗和康复难度更大。故临床医师需要重视钙剂、骨代谢
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周期长,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Ilizarov技术是治疗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经典方式之一,但近年来,Masquelet技术为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我们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是现代战争的标志性损伤,美军和英军的共病率分别为23%和33%~66%。目前缺乏对PTSD和mTBI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施工阶段作为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对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要求非常高,所涉及的综合技术、综合协调面较广,对建设的前、中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对累及关节面并出现台阶的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原因多为关节内合并损伤评估不足而被忽视所致。已有学者开始使用腕关节镜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