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对待体育的态度,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健康。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南省西平县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研究,表明:短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差异不显著,长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差异显著。短期留守儿童与长期留守儿童相比,短期留守儿童体育成绩优于长期留守儿童。
【关键词】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留守儿童;健康;差异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支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和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0.73%,抽取河南省西平县城镇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旨在对城镇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差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指导策略。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河南省西平县4所城镇小学5年级和6年级270名10—12岁在校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其中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打工一年之内的留守儿童(简称短期留守儿童)90人,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打工两年及以上的留守儿童(简称长期留守儿童)90人,非留守儿童90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
1.文献法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城镇小学留守儿童体育现状及其相关的研究,并分类整理,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小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周体育活动次数、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以及影响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等。本问卷的内容效度由体育学院15位老师评判确定,效度水平为0.87,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6。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研究
1.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研究
《教育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从认知、情感、意向三方面对其体育态度进行调查得分。短期留守儿童认知类得分35.81、情感类得分22.23、意向类得分20.32、总得分78.36,长期留守儿童认知类得分28.81、情感类得分17.31、意向类得分17.25、总得分63.37,非留守儿童认知类得分36.56、情感类得分23.25、意向类得分21.34、总得分81.15。对短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短期留守儿童的态度各类得分与总得分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表。长期留守儿童的态度各类得分与总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长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存在差异。
2.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现状研究
我国学者刘一民在其编著的《体育行为学》中把体育行为解释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
我们对其体育成绩的四个等级: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进行统计分析。短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25%、及格率22.2%、良好46.7%、优秀6.1%,长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38.9%、及格率31.4%、良好26.7%、优秀3%,非留守儿童不及格率35%、及格率27.2%、良好35%、优秀2.8%。
短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当年体育达标分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短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低于非留守儿童。短期留守儿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短期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一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在无形中提高了短期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长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当年体育达标分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长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高于非留守儿童。长期留守童虽然承担劳动改善了身体健康,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医疗卫生情况得不到保障,健康状况下降速度更快。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短期留守儿童体育成绩在及格率高,但长期留守儿童及格率低,表现在长期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差。
(二)影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素研究
1.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群体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力。学生在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自身在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更构建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向良性发展。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处在同一环境下,同等条件下所受的影响一样。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体育教学资源显得尤为缺乏,表现为:场地缺乏、设备简陋、器材不足等现象。少年儿童天性好动贪玩,体育课如随意上课或“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或机械地重复一种活动课程,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体育学习感到乏味,失去兴趣。 3.父母文化程度对儿童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
在同一环境下,儿童所在学校,及所受的体育教育是一样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监管人发生了变化,外因素中的家庭体育文化环境包括:监管人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儿童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注:这里所指的父母文化程度是父亲或母亲两人中所取得的最高学历。)
我们调查了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与每年体育平均支出。本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820元,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510元,初中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360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210元。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由于其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比较全面和深入,对子女的体育态度一般较好;同时家庭经济收入较好且比较稳定,因而他们对子女的体育投入、健康投资要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其子女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次数、形式、场所、消费上要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每年对孩子体育经费投入成正比,文化程度高的留守儿童父母的体育态度较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儿童父母的体育态度好,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
4.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对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的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对留守家庭的经济支持。一方面,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支出。留守儿童父母通过外出打工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支出增加,可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用品费用增加,使期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的改善使家长改变了传统体育观念。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以及乡村各种体育学习班(如舞蹈、武术、篮球等)的开展,留守儿童可以在周末进行学习,从而使期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长期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
2.短期留守儿童与长期留守儿童相比,短期留守儿童体育成绩优于长期留守儿童。
3.校园体育文化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没有差异性,但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向良性发展。
4.父母文化程度高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
5.留守儿童父母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对留守家庭的经济支持,显著改善了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从客观上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
(二)建议
1.校方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发展。定期开展以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节,教授体育与卫生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与体育锻炼习惯,积极的改善身体健康。
2.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转变体育态度,使其更多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健康状况。
3.监护人应改变把家务劳动和务农的体力劳动当作体育运动的传统观念,鼓励孩子到有体育器械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
4.加大留守儿童体育活动支出,鼓励孩子依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合适的社会体育培训班如篮球、舞蹈、跆拳道等学习班,使其体育行为达到更好的发展。
5.加大留守儿童关注力度,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对留守儿童活动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经行调查,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调整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杨柳,性别:男,籍贯:河南安阳,出生日期:1992年1月19日,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
高民强,性别:男,籍贯:河南平顶山,出生日期:1991年8月17日,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
[2]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2012年5月
[3]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年5月第10卷第3期
[4]顾春先,邬红丽,肖波,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技,2010年第8期
[5]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5月
[6]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关键词】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留守儿童;健康;差异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支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和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0.73%,抽取河南省西平县城镇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旨在对城镇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差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指导策略。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河南省西平县4所城镇小学5年级和6年级270名10—12岁在校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其中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打工一年之内的留守儿童(简称短期留守儿童)90人,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打工两年及以上的留守儿童(简称长期留守儿童)90人,非留守儿童90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
1.文献法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城镇小学留守儿童体育现状及其相关的研究,并分类整理,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小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周体育活动次数、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以及影响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等。本问卷的内容效度由体育学院15位老师评判确定,效度水平为0.87,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6。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研究
1.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研究
《教育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从认知、情感、意向三方面对其体育态度进行调查得分。短期留守儿童认知类得分35.81、情感类得分22.23、意向类得分20.32、总得分78.36,长期留守儿童认知类得分28.81、情感类得分17.31、意向类得分17.25、总得分63.37,非留守儿童认知类得分36.56、情感类得分23.25、意向类得分21.34、总得分81.15。对短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短期留守儿童的态度各类得分与总得分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表。长期留守儿童的态度各类得分与总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长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存在差异。
2.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现状研究
我国学者刘一民在其编著的《体育行为学》中把体育行为解释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
我们对其体育成绩的四个等级: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进行统计分析。短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25%、及格率22.2%、良好46.7%、优秀6.1%,长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38.9%、及格率31.4%、良好26.7%、优秀3%,非留守儿童不及格率35%、及格率27.2%、良好35%、优秀2.8%。
短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当年体育达标分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短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低于非留守儿童。短期留守儿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短期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一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在无形中提高了短期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长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当年体育达标分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长期留守儿童不及格率高于非留守儿童。长期留守童虽然承担劳动改善了身体健康,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医疗卫生情况得不到保障,健康状况下降速度更快。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短期留守儿童体育成绩在及格率高,但长期留守儿童及格率低,表现在长期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差。
(二)影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素研究
1.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群体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力。学生在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自身在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更构建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向良性发展。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处在同一环境下,同等条件下所受的影响一样。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体育教学资源显得尤为缺乏,表现为:场地缺乏、设备简陋、器材不足等现象。少年儿童天性好动贪玩,体育课如随意上课或“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或机械地重复一种活动课程,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体育学习感到乏味,失去兴趣。 3.父母文化程度对儿童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
在同一环境下,儿童所在学校,及所受的体育教育是一样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监管人发生了变化,外因素中的家庭体育文化环境包括:监管人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儿童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注:这里所指的父母文化程度是父亲或母亲两人中所取得的最高学历。)
我们调查了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与每年体育平均支出。本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820元,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510元,初中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360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每年体育支出210元。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由于其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比较全面和深入,对子女的体育态度一般较好;同时家庭经济收入较好且比较稳定,因而他们对子女的体育投入、健康投资要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其子女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次数、形式、场所、消费上要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每年对孩子体育经费投入成正比,文化程度高的留守儿童父母的体育态度较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儿童父母的体育态度好,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
4.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对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的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对留守家庭的经济支持。一方面,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支出。留守儿童父母通过外出打工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支出增加,可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用品费用增加,使期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的改善使家长改变了传统体育观念。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以及乡村各种体育学习班(如舞蹈、武术、篮球等)的开展,留守儿童可以在周末进行学习,从而使期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长期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
2.短期留守儿童与长期留守儿童相比,短期留守儿童体育成绩优于长期留守儿童。
3.校园体育文化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没有差异性,但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体育态度向良性发展。
4.父母文化程度高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
5.留守儿童父母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对留守家庭的经济支持,显著改善了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从客观上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
(二)建议
1.校方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发展。定期开展以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节,教授体育与卫生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与体育锻炼习惯,积极的改善身体健康。
2.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转变体育态度,使其更多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健康状况。
3.监护人应改变把家务劳动和务农的体力劳动当作体育运动的传统观念,鼓励孩子到有体育器械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
4.加大留守儿童体育活动支出,鼓励孩子依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合适的社会体育培训班如篮球、舞蹈、跆拳道等学习班,使其体育行为达到更好的发展。
5.加大留守儿童关注力度,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对留守儿童活动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经行调查,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调整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杨柳,性别:男,籍贯:河南安阳,出生日期:1992年1月19日,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
高民强,性别:男,籍贯:河南平顶山,出生日期:1991年8月17日,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
[2]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2012年5月
[3]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年5月第10卷第3期
[4]顾春先,邬红丽,肖波,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技,2010年第8期
[5]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5月
[6]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