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和“有话难说”,便成了教学研究的难点。在一线实际操作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花大力气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表象储备,激发学生的想说、想写的欲望,强调“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另一个是更多在表达形式上的指导,强调语言文字的使用。这样的课堂,学生要么表现为言之有物,但言之无序;要么言之有序,而言之无物。“写什么”,是言语内容;“怎么写”,是言语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思维导图习作训练模式”这一具体的教学主张,旨在同时解决中年段学生教学习作内容和习作形式的难题。
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内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系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用文字、图形和符号将想法“画出来”,把人脑放射性思维可视化。东尼博赞在牛津大学的实验表明,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写作,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习作练习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思维练习。思维导图构图法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方式与途径。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便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思维导图构思模式”的提出
这里的“思维导图构思模式”是指在习作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构画导图”“完善导图”“据图成文”的思维与表达训练。
审题立意 以文题为着眼点,发散开来。以一个词为中心,我们把它称为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快速展开联想,把跃入脑海的每一个相关词语写出来,联想的词语越多越好,这是第一个层级。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世概》中提到:“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题中实字,或在题中虚字,或在无字处。”审题时审准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根本。这个环节只要是让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就会跟着思维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接着,让学生以上面想到的任意一个词语为起点,再次展开联想,联想后的角度越多越好,这是第二层级。在此环节中,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对题目进行分解设问,尽其所能发散思维,提出角度,将题目内涵具体化,并将题目立意进行概括。这就是思维的先聚焦再发散。
构画导图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在学生习作之前,以扇面图式、鱼骨纵贯式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可视化学习——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表达信息,将思维过程显现化,借助思维导图管理、鉴别各种信息,并提出创意,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该环节中,首先围绕一个关键词,快速展开联想,把跃入脑海的每一个相关词语写出来,联想的词语越多越好,这是第一层级;然后,以上面想到的任意一个词语为起点,再次展开联想,联想后的角度越多越好,这是第二层级;最后,选一个关键角度,再一次展开思维的藤蔓,越细密越绵长越好。把习作的思维导图的草图画出后还要对已画出的内容进行筛选或删减、补充、合并。这就是思维的发散再发散。以“我的老师”为例,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语(一般是作文题目),写在图形中间,要鲜明、醒目。比如以“我的老师”作为关键词语。第二步:以关键词语为中心,以线条形式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发散,展开第一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内容。第三步:在第二层级,往往在“中间”部分要展开较多的分支,即文章的重点部分。比如就在“中间”部分展开了第二个层级:如“师爱生”“生爱师”。第四步:在写文章时,应详写“师爱生”“生爱师”部分,借描写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来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学生将头脑中的这种思考过程外化在“思维导图”上,就产生了“中间”部分的第三层级、第四层级,甚至第五层级。(见下图)这样,一幅能够搭建起学生构思和写作之间的桥梁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
完善导图 依照新课标中指出“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课程理念,释放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但是,在习作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习作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这时,学生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努力斟酌遣词造句。这就是思维的再次聚焦。虽然思维导图已经“成型”,但毕竟只是个框架,因此在学生习作时,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补充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上,并作合理调配,文章显得更为生动。还可以把想到的、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旁随时选用;更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到的表达技巧加以运用。如习作时引入这些资料,可以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具有魅力。思维导图就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写作前有全盘考虑,在什么地方用上引用什么资料,让文章熠熠生辉。这就是思维的再次聚焦。
据图成文 学生根据完善的习作思维导图便能快速完成习作。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习作前,对全文有了一个“法宝”,帮助学生明确了“我要写什么”“我会怎么写”“我还会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生动”等。这样一来,学生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如此便能根据思维导图快速完成习作。
思维导图习作训练模式的操作
思维导图能够用文字将学生习作想法“画出来”。思维导图在操作上的核心部件,就是“利用关键词”,构建写作框架,进行有效的“谋篇”训练。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始終聚焦于中心主题,一个想法就能迅速、有序、完整地生成。下面以三年级习作《我学会了》为例:
课堂导入:师生谈话,引出本次习作继续用思维导图来完成。
环节一:审题立意。①出示本次习作要求。②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确定本次习作的立意,并找出关键词。(白色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眼确定一个中心词(中心题材),围绕中心词(中心题材)自由想象,并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相关内容。
环节二:构画导图。①在找出关键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定习作的段落结构,即习作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也是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结构。(红色板书)②找出第一层结构的重点,即习作的重点,对重点部分再发散思维,想想什么可以写?理清重点部分的顺序,可以用关联词语“首先……然后……最后……”,也可以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写,当然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其他方式。这就是习作的第二层枝条。(蓝色板书)设计意图:这个游戏同时具有绽放与飞扬的特征,同时也是一个思维聚合和发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得到激发,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原型。③小结思维导图构图法。④学生创作思维导图。设计意图:活动操作意图,是激发联想进行思维发散,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表象储备,解决“写什么”,关注思维的活跃度。
环节三:完善导图。①学生自信展示思维导图,师生点评。②出示本组课文相关的阅读教学的写作要点,以及相对应的思维导图,学生复述,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仿写。(绿色板书)③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和完善思维导图。这就是思维导图的第三层结构。设计意图:活动操作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下位”联想,进一步完善、扩充、具体化写作的材料,关注思维的角度。
环节四:据图成文。①学生利用完善的思维导图完成本次习作。②总结。
结束语
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就像一张网,帮助学生拓宽了思维的宽度,挖掘了思维的深度。通过思维导图拓展写作思路、理清脉络,并完善构思以完成习作。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后,三、四年级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可写内容也会增加;而且,学生在不断思考“关键词”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其个性的东西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再者,在使用思维导图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引入习作教学,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实现习作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东莞市寮步镇实验小学)
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内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系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用文字、图形和符号将想法“画出来”,把人脑放射性思维可视化。东尼博赞在牛津大学的实验表明,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写作,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习作练习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思维练习。思维导图构图法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方式与途径。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便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思维导图构思模式”的提出
这里的“思维导图构思模式”是指在习作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构画导图”“完善导图”“据图成文”的思维与表达训练。
审题立意 以文题为着眼点,发散开来。以一个词为中心,我们把它称为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快速展开联想,把跃入脑海的每一个相关词语写出来,联想的词语越多越好,这是第一个层级。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世概》中提到:“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题中实字,或在题中虚字,或在无字处。”审题时审准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根本。这个环节只要是让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就会跟着思维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接着,让学生以上面想到的任意一个词语为起点,再次展开联想,联想后的角度越多越好,这是第二层级。在此环节中,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对题目进行分解设问,尽其所能发散思维,提出角度,将题目内涵具体化,并将题目立意进行概括。这就是思维的先聚焦再发散。
构画导图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在学生习作之前,以扇面图式、鱼骨纵贯式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可视化学习——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表达信息,将思维过程显现化,借助思维导图管理、鉴别各种信息,并提出创意,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该环节中,首先围绕一个关键词,快速展开联想,把跃入脑海的每一个相关词语写出来,联想的词语越多越好,这是第一层级;然后,以上面想到的任意一个词语为起点,再次展开联想,联想后的角度越多越好,这是第二层级;最后,选一个关键角度,再一次展开思维的藤蔓,越细密越绵长越好。把习作的思维导图的草图画出后还要对已画出的内容进行筛选或删减、补充、合并。这就是思维的发散再发散。以“我的老师”为例,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语(一般是作文题目),写在图形中间,要鲜明、醒目。比如以“我的老师”作为关键词语。第二步:以关键词语为中心,以线条形式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发散,展开第一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内容。第三步:在第二层级,往往在“中间”部分要展开较多的分支,即文章的重点部分。比如就在“中间”部分展开了第二个层级:如“师爱生”“生爱师”。第四步:在写文章时,应详写“师爱生”“生爱师”部分,借描写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来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学生将头脑中的这种思考过程外化在“思维导图”上,就产生了“中间”部分的第三层级、第四层级,甚至第五层级。(见下图)这样,一幅能够搭建起学生构思和写作之间的桥梁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
完善导图 依照新课标中指出“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课程理念,释放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但是,在习作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习作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这时,学生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努力斟酌遣词造句。这就是思维的再次聚焦。虽然思维导图已经“成型”,但毕竟只是个框架,因此在学生习作时,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补充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上,并作合理调配,文章显得更为生动。还可以把想到的、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旁随时选用;更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到的表达技巧加以运用。如习作时引入这些资料,可以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具有魅力。思维导图就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写作前有全盘考虑,在什么地方用上引用什么资料,让文章熠熠生辉。这就是思维的再次聚焦。
据图成文 学生根据完善的习作思维导图便能快速完成习作。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习作前,对全文有了一个“法宝”,帮助学生明确了“我要写什么”“我会怎么写”“我还会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生动”等。这样一来,学生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如此便能根据思维导图快速完成习作。
思维导图习作训练模式的操作
思维导图能够用文字将学生习作想法“画出来”。思维导图在操作上的核心部件,就是“利用关键词”,构建写作框架,进行有效的“谋篇”训练。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始終聚焦于中心主题,一个想法就能迅速、有序、完整地生成。下面以三年级习作《我学会了》为例:
课堂导入:师生谈话,引出本次习作继续用思维导图来完成。
环节一:审题立意。①出示本次习作要求。②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确定本次习作的立意,并找出关键词。(白色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眼确定一个中心词(中心题材),围绕中心词(中心题材)自由想象,并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相关内容。
环节二:构画导图。①在找出关键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定习作的段落结构,即习作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也是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结构。(红色板书)②找出第一层结构的重点,即习作的重点,对重点部分再发散思维,想想什么可以写?理清重点部分的顺序,可以用关联词语“首先……然后……最后……”,也可以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写,当然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其他方式。这就是习作的第二层枝条。(蓝色板书)设计意图:这个游戏同时具有绽放与飞扬的特征,同时也是一个思维聚合和发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得到激发,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原型。③小结思维导图构图法。④学生创作思维导图。设计意图:活动操作意图,是激发联想进行思维发散,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表象储备,解决“写什么”,关注思维的活跃度。
环节三:完善导图。①学生自信展示思维导图,师生点评。②出示本组课文相关的阅读教学的写作要点,以及相对应的思维导图,学生复述,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仿写。(绿色板书)③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和完善思维导图。这就是思维导图的第三层结构。设计意图:活动操作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下位”联想,进一步完善、扩充、具体化写作的材料,关注思维的角度。
环节四:据图成文。①学生利用完善的思维导图完成本次习作。②总结。
结束语
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就像一张网,帮助学生拓宽了思维的宽度,挖掘了思维的深度。通过思维导图拓展写作思路、理清脉络,并完善构思以完成习作。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后,三、四年级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可写内容也会增加;而且,学生在不断思考“关键词”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其个性的东西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再者,在使用思维导图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引入习作教学,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实现习作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东莞市寮步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