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构建 语文 教学 反思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边学习。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阵阵清风,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特别让人欣喜的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了。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也有点担心:学生喜欢新课程是因为教师理念、方式、方法改变了,语文课上得比以前生动有趣了,可时间久了,教师的每一篇课文都能上得精彩纷呈吗?会不会出现“黔驴技穷”的时候?怎样使课堂上常新,让学生有新鲜感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力求创新,教出一片新天地来。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这对于一我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要值得注重的地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相当于一名引路人。学生“路”如何走,相当一大部分的责任在引路人的身上。
下面我就来粗浅的谈谈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来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要学会激情煽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1、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动感十足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一)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营造平等对话的环境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为以突出“平等对话”,上课的老师几乎都把课备在心里,几乎都没有带教案上课;为了突出“平等对话”,要求学生背诵的章节老师都一丝不苟地作指导示范;为了突出“平等对话”,老师置身学生之中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为了突出“平等对话”,老师时不时装着糊涂露出马脚,鼓励学生向自己质疑问难甚至找茬。。。。。。
1、要多加赏识与激励。
2、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能。
3、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4、有文化品味,要符合积极向上原则。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教师的“教”要靈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悟”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有个性化,充分挖掘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和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不断形成“冲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在思”的状态。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愿我的课堂上永远洋溢着孩子的智慧与聪颖;永远升腾着孩子的奔放与热情;永远充满着孩子的自由与想像;永远在轻轻松松中探究、体验、感悟和创新,让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让表达的能力再提高,让获得的启迪更多些。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达到了共享知识、思想、智慧、情操的境界,才是最完美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任晗.《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选自建平教育信息网.
[2] 陈琼.《教出一片新天地来》,选自《怎样教的精彩》136页 2008.
[3] 杜亚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选自《怎样教的精彩》137页,2008.
【关键词】构建 语文 教学 反思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边学习。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阵阵清风,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特别让人欣喜的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了。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也有点担心:学生喜欢新课程是因为教师理念、方式、方法改变了,语文课上得比以前生动有趣了,可时间久了,教师的每一篇课文都能上得精彩纷呈吗?会不会出现“黔驴技穷”的时候?怎样使课堂上常新,让学生有新鲜感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力求创新,教出一片新天地来。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这对于一我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要值得注重的地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相当于一名引路人。学生“路”如何走,相当一大部分的责任在引路人的身上。
下面我就来粗浅的谈谈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来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要学会激情煽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1、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动感十足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一)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营造平等对话的环境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为以突出“平等对话”,上课的老师几乎都把课备在心里,几乎都没有带教案上课;为了突出“平等对话”,要求学生背诵的章节老师都一丝不苟地作指导示范;为了突出“平等对话”,老师置身学生之中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为了突出“平等对话”,老师时不时装着糊涂露出马脚,鼓励学生向自己质疑问难甚至找茬。。。。。。
1、要多加赏识与激励。
2、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能。
3、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4、有文化品味,要符合积极向上原则。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教师的“教”要靈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悟”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有个性化,充分挖掘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和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不断形成“冲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在思”的状态。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愿我的课堂上永远洋溢着孩子的智慧与聪颖;永远升腾着孩子的奔放与热情;永远充满着孩子的自由与想像;永远在轻轻松松中探究、体验、感悟和创新,让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让表达的能力再提高,让获得的启迪更多些。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达到了共享知识、思想、智慧、情操的境界,才是最完美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任晗.《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选自建平教育信息网.
[2] 陈琼.《教出一片新天地来》,选自《怎样教的精彩》136页 2008.
[3] 杜亚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选自《怎样教的精彩》137页,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