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丹饮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初探

来源 :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三参丹饮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雄性,体质量(200±20)g,按体质量区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PR组)和三参丹组(SSD组).给药5 d后,各组行左前降支结扎-松解造模,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恢复灌注2 h后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较,I/R组大鼠的LDH、CK及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I/R组相比较,SSD组和PR组大鼠的LDH、CK及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三参丹饮预处理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心肌细胞,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他文献
柔性穿戴式传感检测装备在人体生理及生化指标监测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面向中医脉诊研究,采用柔性电子技术,研发多点矩、多维度柔性压力传感系统,在不影响医师脉诊过程的情况下,实时同步记录中医脉诊指法和患者脉搏波互动状态的功能图谱,用于分析研究中医师在诊脉过程中的实际脉象表现.最终通过对脉诊数据的客观记录,与中医师的脉象诊断进行比对聚类分析,可获得不同脉证的特征性参数.该类穿戴式脉诊检测装备利用柔性压力传感器不仅可以实现脉象传感,还可检测指端压力,为脉诊数字化及人机交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有望推动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中医学将DPN归属于“消渴”合并“痹证”“痿证”“脉痹”范畴,常与络病共议,意歧同源,认为DPN久虚入络、久瘀入络、久痛入络.“扶正祛邪”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治疗原则,本质是标本兼治,自始至终存在于DPN的治疗中.故笔者立足于中医的“络病理论”,将“扶正祛邪”作为DPN的核心治法,以此探讨络病、扶正祛邪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DPN的
保元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载的经典名方之一,已具有500多年应用历史,现代广泛用于治疗元气不足、虚损劳怯等.通过分析明、清两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籍结合现代研究,分析、总结了保元汤来源、组成、药效等,综述保元汤的古代和现代文献研究概况,为建立保元汤物质基准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通过研究发现,保元汤早期用以治疗小儿痘疹类疾病,随着社会发展,历代医家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赋予了保元汤新的内涵,使其临床治疗疾病的范围得到扩充.现代医家将保元汤及其加减方临床用于冠心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
目的:从甘草黄酮中筛选活性亚组分及黄酮单体,考察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硅胶柱色谱法制备甘草黄酮亚组分;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IEC-6并以TNF-α诱导炎症反应,分别以甘草黄酮亚组分(20μg·mL-1)提前干预,CCK-8法检测正常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炎症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水平,获得活性亚组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确认活性亚组分的主要成分,进而以TNF-α诱导的Caco-2单层细胞肠道屏障损伤模型分别考察活性
目的:探讨蝉蜕水煎剂对妊娠晚期大鼠子宫运动节律及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水平的影响.方法:100只妊娠晚期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安慰组)、蝉蜕水煎剂低剂量组(中低组)、蝉蜕水煎剂高剂量组(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阳性组),每组20只.经干预后,观察大鼠分娩启动时间和产程时间;部分大鼠脱颈处死,取完整子宫检测子宫收缩强度、频率及子宫收缩力;HE染色法观察子宫宫颈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qRT-PCR与Western Blot法
目的:研究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以及制备型HPLC,对东北雷公藤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3,21-dihydroxyolean-12-en-29-oic acid(1)、3β,22β-dihydroxy-urs-12-en-30-oic acid(2)、demethylregelin(3)、methyl3-oxo-22a-hy
《外台秘要方》是一部以方药为主的大型医学著作,保存了《伤寒杂病论》部分古貌,通过比较《外台秘要方》所引仲景医方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条文的差异,可以探寻到唐以前《伤寒杂病论》的初期面貌,启发我们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张仲景学说”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宋本”,而应沿袭前人之论,博采众家之方,以汉唐医籍补之缺佚.无论对于了解考证汉唐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还是在指导和启迪中医临床实践方面,都具有文献学研究意义.
目的:研究苦参开花和授粉特性,以及小花发育的特点.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生理活性的测定,研究苦参开花和授粉习性.结果:根据花器官的形态和生理活性变化,把苦参的小花发育分为S1~S7阶段.在S3~S5阶段,花朵尚未开放时,花粉和柱头逐渐发育成熟,具有活力且柱头的发育滞后于花粉的发育;在S6阶段之后,小花开放,花药迅速失活,但是柱头继续伸长并维持活力.小花开放后的72 h内,花粉保持较高活力.柱头活力在9:00最高.结论:苦参的柱头和花粉在花蕾开放前已具有生理活性且花粉已经释放,显示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不同病理级别中证型为湿热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miR-10b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全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早期宫颈癌的患者根据病理级别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LSIL组,7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HSIL组,45例)和早期宫颈癌组(23例).对所有患者行中医证候判定,比较不同病理级别中湿热证的分布情况;对辨证为湿热证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不同病理级别中湿热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测定患者宫颈病变组织中的miR-10b含量,比较不同病理级别患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川楝素对胃癌MKN-28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川楝素治疗胃癌的分子通路;MTT法观察川楝素对人胃癌MKN-28细胞增殖抑制的量效关系;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川楝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方法提示川楝素通过MAPK信号通路作用于胃癌,川楝素能显著抑制人胃癌MKN-28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