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提倡读诗,因为诗能抒发人的情感,能激发人的斗志,可以记录生活的点滴,可以评论时事。纵观部编小学低段教材儿童诗的选文,大都力求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塑造的形象和情感融合,具有色彩美、静态美、动态美等特点,并形成独特的儿童意境,充满童真、童趣。
《彩色的梦》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第八课,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创作的一首儿童散文诗。它用儿童的语言、儿童的画笔、儿童的思维,展示了儿童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真的“浅”吗?
老师们说《彩色的梦》这首儿童诗比较浅显,学生读起来没什么困难,似乎没有什么可讲的,只要借助图片认识“草坪、野花、蓝天”,感受“绿了、红了、蓝了”,讲讲森林里雪松们的故事,听听小鸟们的歌声,画一画红红的太阳,能模仿写两句就可以了。这首诗真的“浅”吗?反复诵读,感觉到的是这首诗朴素自然,但富有儿童情趣;平淡如水,却富有画面美。看起来平常的语言,却鲜活与灵动,这是如何做到的?这样看来,这首儿童诗真的很不“浅”。
(二)“深”在何处?
《彩色的梦》是一首儿童散文诗。儿童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鲜明的特点是意境美、感情真、语言精。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短小的结构,描绘生动内容,读来富有音乐感、人情味。儿童散文诗的教学,能否基于文本特质,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将诗歌中蕴含的内在信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建立与散文诗的体验、联通和生成都至关重要。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文本,打开欣赏儿童诗精妙之处的窗口,这是语文课堂要做的。由此,以下两个方面成为了教学中着重关注的要点。
1.意境的追求。《彩色的梦》这首儿童散文诗,短小精练,一个细节、一个聚焦、一个情态,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画面。意境的构图上,重视“画面的生成和连续”,重视“形神兼备,画面缤纷”。文中第一小节,读出“彩色的梦”指什么,原来那是帮“我”完成梦想的一大把彩色铅笔;第二小节,思出“彩色的梦”有什么,有“草坪、野花、天空、雪松、小鸟、小屋、水果、风、紫葡萄、溪水”;第三小节,品出“彩色的梦境”特点是什么,字里行间流淌的不就是“美、丰富多彩”;第四小节,探出“彩色梦境”中的“我”怎么样,勾连梦境画面的美好,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是“积极向上、热爱美好生活”的人。这一组组镜头极富有想象力,表现了儿童的“好读、善思、爱想、乐品”,用优美的意境,触动学生的情感,给全诗铺垫了好玩、有趣、轻松、自在的基调。这丰富大胆的想象所创设的意境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的。
2.表达的巧妙。《彩色的梦》这首儿童散文诗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讲述,创造了易于交流的语言音符。文中第一小节“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交代了彩笔的形状和质地,运用排比手法,读来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它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拟人手法的自然运用,“聊天”“跳蹦”这些词语,让静止不动的彩笔变“活”了。这一小节四行,韵脚押韵,但又像散文一样字数不等,活泼自然。比较散文,儿童散文诗落脚在诗,在节奏、旋律、音调等方面的要求,较散文讲究。作者高洪波巧妙将重叠、回环等手法运用在参差错落的散句里,借助摹绘、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自然中求巧妙,潇洒中见严整。这些独特的表达是可以被发现被感悟的。
《彩色的梦》这首儿童散文诗,是献给儿童的一道美味佳肴。要让儿童睁开双眼,拿起筷子,亲自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引导学生潜心诵读,让儿童用自己的直觉思维、感性体验,与诗歌碰撞,从中吸收儿童诗中精妙的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诗歌,悟得语感经验
朗讀诗歌能让儿童感受声音,将情感的体验和诗人的创作初衷形成共鸣,在抑扬顿挫、婉转平仄中享受语言的美。教学《彩色的梦》,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读,按照诗歌的节奏、音调和韵律进行朗读,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读出感悟,在诗歌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之间架构桥梁。
(二)创设情境,促进语言生成
要将浅显的文字读出真、趣的意境来,悟出课文的诗趣。教学《彩色的梦》,要依托文本,从儿童的角度,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如在教学2—4小节时,让学生先自己读读,而后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问问孩子:“你喜欢梦中的景物吗?喜欢它们什么?和我们学校的操场比比,和学校的小树林比比,有什么感觉?”让学生通过想象,不仅理解各意象表达的内容,更体会儿童诗的精妙,进入诗歌的“情”“境”,调动了儿童对主体对象的情感共鸣。
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要发挥儿童诗歌作为小学低段教材中重要学习资源的作用。挖掘儿童散文诗的优势,追求言语的最佳生长点,教师要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自觉追求。
(一)揣摩写法,激活思维
《彩色的梦》的教学可以采用三次比较的方法。第一次,教学第一小节,知道“彩色的梦”指彩笔后,将第一小节改写成“铅笔盒里放着它,一打开就能使用”。学生发现语言上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对彩笔的喜爱。第二次,在教学第二小节后,出示改写的“出现大块的绿草坪、大朵的红野花、大片的蓝天”。学生发现“绿了,红了,蓝了”,用了三个“了”,读来不觉累赘、俗气,而是“了”字联情,表达了“我”的内心情感。这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看着重复,实则富有情意。第三次,在学习了第三小节后,又出示改写的“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又多——又绿”。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写的“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这样写突出了“太阳的美”,更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情感是可以借一个事物来表现的,这是意象。写法的三次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抒发的神奇。这样的比较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个性的理解,学生已将文本语言不自觉地内化为“内在知识”。
(二)迁移运用,共享智慧
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课堂上,让学生来说一说,“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巧妙地训练了语言,张扬了儿童个性,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抒发真情、倾吐心声的意识。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经历了对诗歌语言的欣赏、诵读、运用的过程,这促进了智慧共享后的儿童语言的发展。
总之,儿童散文诗的教学要从儿童的视点出发,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形象、色彩和声音的意境”。教师要激发诗心、感受诗味、发展诗语,和儿童一起亲历有情有趣的散文诗,让儿童诗教学美轮美奂!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校语文教师。
《彩色的梦》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第八课,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创作的一首儿童散文诗。它用儿童的语言、儿童的画笔、儿童的思维,展示了儿童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文本教材的“浅”与“深”
(一)真的“浅”吗?
老师们说《彩色的梦》这首儿童诗比较浅显,学生读起来没什么困难,似乎没有什么可讲的,只要借助图片认识“草坪、野花、蓝天”,感受“绿了、红了、蓝了”,讲讲森林里雪松们的故事,听听小鸟们的歌声,画一画红红的太阳,能模仿写两句就可以了。这首诗真的“浅”吗?反复诵读,感觉到的是这首诗朴素自然,但富有儿童情趣;平淡如水,却富有画面美。看起来平常的语言,却鲜活与灵动,这是如何做到的?这样看来,这首儿童诗真的很不“浅”。
(二)“深”在何处?
《彩色的梦》是一首儿童散文诗。儿童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鲜明的特点是意境美、感情真、语言精。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短小的结构,描绘生动内容,读来富有音乐感、人情味。儿童散文诗的教学,能否基于文本特质,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将诗歌中蕴含的内在信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建立与散文诗的体验、联通和生成都至关重要。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文本,打开欣赏儿童诗精妙之处的窗口,这是语文课堂要做的。由此,以下两个方面成为了教学中着重关注的要点。
1.意境的追求。《彩色的梦》这首儿童散文诗,短小精练,一个细节、一个聚焦、一个情态,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画面。意境的构图上,重视“画面的生成和连续”,重视“形神兼备,画面缤纷”。文中第一小节,读出“彩色的梦”指什么,原来那是帮“我”完成梦想的一大把彩色铅笔;第二小节,思出“彩色的梦”有什么,有“草坪、野花、天空、雪松、小鸟、小屋、水果、风、紫葡萄、溪水”;第三小节,品出“彩色的梦境”特点是什么,字里行间流淌的不就是“美、丰富多彩”;第四小节,探出“彩色梦境”中的“我”怎么样,勾连梦境画面的美好,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是“积极向上、热爱美好生活”的人。这一组组镜头极富有想象力,表现了儿童的“好读、善思、爱想、乐品”,用优美的意境,触动学生的情感,给全诗铺垫了好玩、有趣、轻松、自在的基调。这丰富大胆的想象所创设的意境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的。
2.表达的巧妙。《彩色的梦》这首儿童散文诗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讲述,创造了易于交流的语言音符。文中第一小节“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交代了彩笔的形状和质地,运用排比手法,读来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它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拟人手法的自然运用,“聊天”“跳蹦”这些词语,让静止不动的彩笔变“活”了。这一小节四行,韵脚押韵,但又像散文一样字数不等,活泼自然。比较散文,儿童散文诗落脚在诗,在节奏、旋律、音调等方面的要求,较散文讲究。作者高洪波巧妙将重叠、回环等手法运用在参差错落的散句里,借助摹绘、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自然中求巧妙,潇洒中见严整。这些独特的表达是可以被发现被感悟的。
二、诗味的“浓”与“淡”
《彩色的梦》这首儿童散文诗,是献给儿童的一道美味佳肴。要让儿童睁开双眼,拿起筷子,亲自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引导学生潜心诵读,让儿童用自己的直觉思维、感性体验,与诗歌碰撞,从中吸收儿童诗中精妙的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诗歌,悟得语感经验
朗讀诗歌能让儿童感受声音,将情感的体验和诗人的创作初衷形成共鸣,在抑扬顿挫、婉转平仄中享受语言的美。教学《彩色的梦》,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读,按照诗歌的节奏、音调和韵律进行朗读,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读出感悟,在诗歌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之间架构桥梁。
(二)创设情境,促进语言生成
要将浅显的文字读出真、趣的意境来,悟出课文的诗趣。教学《彩色的梦》,要依托文本,从儿童的角度,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如在教学2—4小节时,让学生先自己读读,而后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问问孩子:“你喜欢梦中的景物吗?喜欢它们什么?和我们学校的操场比比,和学校的小树林比比,有什么感觉?”让学生通过想象,不仅理解各意象表达的内容,更体会儿童诗的精妙,进入诗歌的“情”“境”,调动了儿童对主体对象的情感共鸣。
三、言语生长的“实”与“虚”
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要发挥儿童诗歌作为小学低段教材中重要学习资源的作用。挖掘儿童散文诗的优势,追求言语的最佳生长点,教师要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自觉追求。
(一)揣摩写法,激活思维
《彩色的梦》的教学可以采用三次比较的方法。第一次,教学第一小节,知道“彩色的梦”指彩笔后,将第一小节改写成“铅笔盒里放着它,一打开就能使用”。学生发现语言上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对彩笔的喜爱。第二次,在教学第二小节后,出示改写的“出现大块的绿草坪、大朵的红野花、大片的蓝天”。学生发现“绿了,红了,蓝了”,用了三个“了”,读来不觉累赘、俗气,而是“了”字联情,表达了“我”的内心情感。这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看着重复,实则富有情意。第三次,在学习了第三小节后,又出示改写的“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又多——又绿”。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写的“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这样写突出了“太阳的美”,更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情感是可以借一个事物来表现的,这是意象。写法的三次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抒发的神奇。这样的比较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个性的理解,学生已将文本语言不自觉地内化为“内在知识”。
(二)迁移运用,共享智慧
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课堂上,让学生来说一说,“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巧妙地训练了语言,张扬了儿童个性,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抒发真情、倾吐心声的意识。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经历了对诗歌语言的欣赏、诵读、运用的过程,这促进了智慧共享后的儿童语言的发展。
总之,儿童散文诗的教学要从儿童的视点出发,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形象、色彩和声音的意境”。教师要激发诗心、感受诗味、发展诗语,和儿童一起亲历有情有趣的散文诗,让儿童诗教学美轮美奂!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