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中的一破与一立

来源 :中国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a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制造在百度百科里的又一个描述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听上去是不是很炫酷?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制造的未来的确是十分吸引人的。
  那么智能制造对于广大中国企业来说,到底应该从何开始?又该怎样实现应用领域真正的达标?浪潮集团供应链与制造业产品部总经理焦学瑞,在参加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2017年会暨智能制造示范培育30强论坛上,以自身的经验和观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就中国本土的制造企业而言,想要实现智能制造,必须要做到一破与一立。
  他解释,目前国内的制造企业多处在信息化的阶段,还没有达到智能化的程度,依然在依靠ERP来解决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甚至有好多企业信息化做的还不完整。工业4.0也好,“智能制造2015”也好,并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概念。工业2.0就是自动化;再往下发展就是高度自动化,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没有完成这个阶段,充其量开始了机器人的应用,也依然是自动化阶段。而这一打基础的过程中,ERP的应用目的是解决企业管理、生产过程中端到端的接口问题,很多企业还没有完成这個阶段。即便勉强达到了工业3.0的阶段,在“高度自动化”这个高度的程度上,也还是存在差距的。只有工业2.0和工业3.0都实现了深度的完成之后,才能到达我们所说的工业4.0的时代。所以从打基础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要为国内的制造企业建立一个坚实的信息化、自动化、高度自动化的基础和标准。
  智能制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的,首先要解决企业内部数字化的问题。如果企业连数控机床都没有,也就谈不上有数据的采集,那么数字化就连基础都不具备了。目前我们国内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不均匀,有的企业连工业2.0的水平都没有达到,就连一些公认的先进制造企业也没有达到工业4.0的水平。为什么呢?工业4.0的标准之一是能够支持定制化生产,但这对于我们现有的制造企业来说,几乎没有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非消费级)。而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自动化意识还比较薄弱,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深刻影响。
  焦学瑞感慨:“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我接触比较深入的一家制造企业,目前他们正处在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他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良好的信息化意识,破除了传统企业管理思维的限制,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以此为代表的一批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将在未来十年领导中国的制造业打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同时,焦学瑞还提到,对于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的整体现状而言,打破传统思维,树立信息化意识,夯实基础是第一位的。还要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全面推行信息化是不可能的,需要按部就班的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排列优先级。在统一的标准下,在每一个小的环节内形成闭环生态,然后将每一个小闭环串联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缩小与智能制造标准的差距。
其他文献
按照《人类简史》一书的描述,人类社会从最早期的混沌状态,经历宇宙大爆炸和元素的诞生,跨越了亿万年时间,到今天已经处于一个高度互联的网络社会.作者总结出这样的观点:人类
7月9日,在IPO发售价定价17港元之后,雷军携小米创始人等出席小米港交所上市敲锣仪式。小米港交所股票交易代码为1810,是港股首支“同股不同权”上市股票。以17港元定价估算,
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那些承载时代记忆、烙上工业印记的老厂房,一度被人遗忘在日益腾飞的新工业园区的一角。那些老厂、那些仓库,是回忆,更是情怀,她们见证了上个世纪南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之一。目前,我国的慢性病预防机制已经不能控制慢性病患病率的持续增长,仍缺乏有
唐宋时期,商业信息传播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得以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牙人、行会等组织的出现,组织传播的兴起更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由此可见,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使他们能用简洁的
联想2017/2018财年第三财季财务报告日前发布:营收约130亿美元,创下了过去三年来单季新高并直逼历史最好水平;业绩强劲复苏,实现税前利润1.5亿美元,同比大增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