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历史从定都北京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从入关前的关外一隅,变身为一个统一国家的统治者,把清朝的地方性政权推向全国。清朝定都北京有多方面的考虑,从安全方面分析,军事安全是清朝定都北京的一个重要保护伞。
关键词:清朝;都城;北京;军事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让其退可守进可攻
(一)自然地理条件
南宋郑樵说:“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北京具有这种“山川以为固”的自然条件。《日下旧闻考》曾经这样评价过北京的地理形势:“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金朝大臣梁襄在给金世宗的上书《谏北幸》中也说:“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捬视庭宇。”总之,北京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它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界处,其西、北、东北三面群山环绕,地势高耸。西面是西山,是太行山自南向北延伸部分,被称为北京右臂。“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北边、东北边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东面毗邻大海,西山和军都山在南口关沟相关,形成在东南展开的半圆形海湾状连绵山脉,它所围绕的小平原为北京小平原,这样就只有南面开口,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其南面一带,水网稠密,又多湖泊沼泽,也成为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的天然屏蔽。
北京西有太行,东临大海,北枕燕山,南对河流,使北京能够控扼南北,从而可以凭借天然条件起到易守难攻的效果。
(二)人工防御设施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往往为了御敌而在山川优势的基础上设置人工防御设施。人工防御体现在长城、关隘的修筑,北京自古是我国的军事重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在这设置军事防御措施,即修建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修筑长城,经各朝不断修缮,直至明朝,修筑了万里长城。它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在北京北部形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另外也设置了许多关隘,作为军事防备之用。重重关隘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外敌入侵。在传统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关隘还具有在一定的经济上的关税征收作用。许亢宗在《宜和乙已奉使燕云行程录》中云:“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岭中有五关,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粮晌;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马。”由此可见,北京形胜十分险要,加之关隘众多,是古代建都的理想之地。
另一方面,人工设防也体现在城防上。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军事城防的典型。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它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的中心,也是全国军事指挥核心的核心。建紫禁城从军事上讲的目的是为全国至尊的皇帝建一个城中之城,置皇帝一家于“保险柜”中,以保证皇帝能安全可靠稳定的向全国發号施令,号令三军,对全国实施强有力的全面统治,抵御外部侵略。”“紫禁城的防御特点有:①位于都城中心,外有外城、内城、外皇城、内皇城、紫禁城本身的城墙,五道防线重重围起。②有坚固耐久的城墙,易守难攻。③高大精美的角楼。一能瞭望城外,观察敌情。二能加强城角的防御。④又深又宽的护城河。⑤雄伟强壮的城门。⑥深厚灵敏的地下屏障。防止敌人挖掘地道攻入城内。⑦戒备森严的岗哨。⑧严密封禁的禁区。”紫禁城的重重坚固的防御体系,也是城防防御的至高点。清朝继承明代紫禁城,是明智的选择。
二、其所在的位置可以对全国产生有效威慑
都城在军事上要想发挥它的全面指挥作用,需要内外兼顾,既要考虑自己势力,还要顾及城外,兼顾周边各族的压力和防御各族的侵扰。北京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交接地带,在中原王朝和北方、东北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的作用。中原王朝势力强大,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发展势力、开疆拓土之时,就会以北京城作为经略北方、东北的基地;反之,每当中原王朝势力衰弱,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趁机南下侵扰,于是北京城又成为中原王朝军事防守的重镇。“它依靠北面的古长城和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等五关天险有力地屏卫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阻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所以,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北京为都,控扼中原。
根据当时的军事斗争形势,在清军入关之初,天下割据分裂,战乱不止。当时有退入山西、陕西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偏处四川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远据江南的明朝后裔建国称帝,史称南明。他们各自称雄一方,力图消灭异己,吞并其他各方,一统天下。他们与清朝并立并存,形成四个政权,亦即四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清朝欲统一全国,以占有北京视为“天命”归己,自认为是合法的统治者,以此来以正当名义讨伐其他各个政权。另外,北京离东北、蒙古近,东北是龙兴之地,有来自大后方支持,蒙古是盟友,坐镇北方,这样可以更好地和其他几个政权相较量。可见在当时北京是最佳的都城选择。
时至今日,我国的首都依然在北京。北京不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从商周的诸侯国到秦汉的军事重镇,至辽陪都,金、元、明、清的首都,其军事背景是北京地位上升的核心因素。虽然现代社会选择定都和冷兵器时代的思想不同,但首都的安全性是不能忽视的,所以研究清朝定都北京的安全因素对于今天首都和城市的选择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宋]郑樵.通志.[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45.
[2]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75.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34.
[4]于敏中,英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673.
[5][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95.
[6]吉人.紫禁城军事防御探讨[D].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573.
[7]吴庆洲.中国古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1.
[8]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M].北京出版社,1985:69.
作者简介:王亚莉,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清朝;都城;北京;军事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让其退可守进可攻
(一)自然地理条件
南宋郑樵说:“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北京具有这种“山川以为固”的自然条件。《日下旧闻考》曾经这样评价过北京的地理形势:“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金朝大臣梁襄在给金世宗的上书《谏北幸》中也说:“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捬视庭宇。”总之,北京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它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界处,其西、北、东北三面群山环绕,地势高耸。西面是西山,是太行山自南向北延伸部分,被称为北京右臂。“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北边、东北边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东面毗邻大海,西山和军都山在南口关沟相关,形成在东南展开的半圆形海湾状连绵山脉,它所围绕的小平原为北京小平原,这样就只有南面开口,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其南面一带,水网稠密,又多湖泊沼泽,也成为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的天然屏蔽。
北京西有太行,东临大海,北枕燕山,南对河流,使北京能够控扼南北,从而可以凭借天然条件起到易守难攻的效果。
(二)人工防御设施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往往为了御敌而在山川优势的基础上设置人工防御设施。人工防御体现在长城、关隘的修筑,北京自古是我国的军事重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在这设置军事防御措施,即修建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修筑长城,经各朝不断修缮,直至明朝,修筑了万里长城。它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在北京北部形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另外也设置了许多关隘,作为军事防备之用。重重关隘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外敌入侵。在传统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关隘还具有在一定的经济上的关税征收作用。许亢宗在《宜和乙已奉使燕云行程录》中云:“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岭中有五关,居庸可以行大车,通转粮晌;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小路,尽兔径鸟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马。”由此可见,北京形胜十分险要,加之关隘众多,是古代建都的理想之地。
另一方面,人工设防也体现在城防上。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军事城防的典型。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它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的中心,也是全国军事指挥核心的核心。建紫禁城从军事上讲的目的是为全国至尊的皇帝建一个城中之城,置皇帝一家于“保险柜”中,以保证皇帝能安全可靠稳定的向全国發号施令,号令三军,对全国实施强有力的全面统治,抵御外部侵略。”“紫禁城的防御特点有:①位于都城中心,外有外城、内城、外皇城、内皇城、紫禁城本身的城墙,五道防线重重围起。②有坚固耐久的城墙,易守难攻。③高大精美的角楼。一能瞭望城外,观察敌情。二能加强城角的防御。④又深又宽的护城河。⑤雄伟强壮的城门。⑥深厚灵敏的地下屏障。防止敌人挖掘地道攻入城内。⑦戒备森严的岗哨。⑧严密封禁的禁区。”紫禁城的重重坚固的防御体系,也是城防防御的至高点。清朝继承明代紫禁城,是明智的选择。
二、其所在的位置可以对全国产生有效威慑
都城在军事上要想发挥它的全面指挥作用,需要内外兼顾,既要考虑自己势力,还要顾及城外,兼顾周边各族的压力和防御各族的侵扰。北京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交接地带,在中原王朝和北方、东北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的作用。中原王朝势力强大,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发展势力、开疆拓土之时,就会以北京城作为经略北方、东北的基地;反之,每当中原王朝势力衰弱,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趁机南下侵扰,于是北京城又成为中原王朝军事防守的重镇。“它依靠北面的古长城和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等五关天险有力地屏卫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阻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所以,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北京为都,控扼中原。
根据当时的军事斗争形势,在清军入关之初,天下割据分裂,战乱不止。当时有退入山西、陕西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偏处四川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远据江南的明朝后裔建国称帝,史称南明。他们各自称雄一方,力图消灭异己,吞并其他各方,一统天下。他们与清朝并立并存,形成四个政权,亦即四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清朝欲统一全国,以占有北京视为“天命”归己,自认为是合法的统治者,以此来以正当名义讨伐其他各个政权。另外,北京离东北、蒙古近,东北是龙兴之地,有来自大后方支持,蒙古是盟友,坐镇北方,这样可以更好地和其他几个政权相较量。可见在当时北京是最佳的都城选择。
时至今日,我国的首都依然在北京。北京不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从商周的诸侯国到秦汉的军事重镇,至辽陪都,金、元、明、清的首都,其军事背景是北京地位上升的核心因素。虽然现代社会选择定都和冷兵器时代的思想不同,但首都的安全性是不能忽视的,所以研究清朝定都北京的安全因素对于今天首都和城市的选择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宋]郑樵.通志.[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45.
[2]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75.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34.
[4]于敏中,英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673.
[5][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95.
[6]吉人.紫禁城军事防御探讨[D].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573.
[7]吴庆洲.中国古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1.
[8]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M].北京出版社,1985:69.
作者简介:王亚莉,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