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感染力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无不得益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生动形象,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犹如给学生生“听刑”。因此,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运用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 抑扬顿挫的语调
语调的运用和把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历史课内容丰富,如果语言没有起伏跌宕,再好的内容也会是学生昏昏欲睡。语调的抑扬顿挫应有轻有重,重音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轻声可以使内容轻声滑过,起到相互连接,飞起跨越的作用。重音,轻音选择在句子的那一部分,或者那些句子该用重音,那些句子该用轻音,都要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告诉学生,割让的只是“香港岛”而不是整个香港地区。
二. 富有情感的节奏
历史教学语言的语速有缓有急,语汇有疏有密,音调有高有低,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就把握好了语言的节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变化,随时调节语言的节奏,务必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臣当道,百姓遭殃,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重音停顿要巧做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可以一字一字吐给学生,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或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警世之句,就要一字不差地交代给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三. 丰富多彩的词汇
词汇的运用是对一个历史教师文化功底的考验。词汇丰富且运用得当,不仅对有声有色地描绘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而且也使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说:“中国,一个象太阳冉冉升起的东方国家,她历经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到清代《红楼梦》的出版,从汉武帝的称霸东方到郑和下西洋这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治武功,在古代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可是,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一百多年的大清国门竟然被英国的大炮轻易轰开,一支支骁勇善战的八旗兵、绿营兵却在英国洋枪队面前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以发明火药技术而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到近现代在自己的国土上竟会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的污辱,一个曾产生过《孙子兵法》和成吉思汗的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竟遭受被迫签订两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会有这种愧对祖先的遗憾……”以上“冉冉升起”“沧桑”“辉煌灿烂”“从。。。。到。。。。”“文治武功”“闭关锁国”“竟然”“轻易轰开”“惊弓之鸟”“称雄于世”等词汇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讲起来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霎霎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 生动形象的描述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依据教材对海战过程做出相应的语言描述。随后,展示出邓世昌遗像及“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的图像,并做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侵略者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坚强意志的象征!邓世昌、林永升等人虽然英勇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战斗!”
五. 流行现代语言的借用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特别是古代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距离我们太遥远,如果单纯用过去的语言解释事物,不仅教师感到艰涩,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不失雅趣的前提下,借用现代流行的方言,埋语,歇后语以及比较时髦的词汇来说明事物,往往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喜剧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如讲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提问:“恩格斯当工厂主的父亲不让其上大学,是不是让他‘下海’当‘冒尖户’呢?”这一问,把往事与新词联系在一起,新而有趣。易中天教授的演讲只所以受人喜爱,就其语言艺术来讲,常常借用现代流行语来形象地描述古人的言行,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在讲到古人一唱一和是什么样子时,他借用了现代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形象地说明了古人唱和的情景。当然,借用现代流行语一定要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语,不健康的流行语切忌使用。
六.肢体语言的妙用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用于课堂教学,它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帮助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某些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教学效果等多种效应。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
例如在讲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教师面向地图,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风趣形象。
手势的运用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手势来掌控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历史内容中有关数字问题时,教师用手指比划,在总结课堂结论时,叠着手指,有板有眼的总结,如数家珍,学生也会跟着教师的手势积极思考。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讲出情节,讲出气势,讲出精彩,讲出效果,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
一. 抑扬顿挫的语调
语调的运用和把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历史课内容丰富,如果语言没有起伏跌宕,再好的内容也会是学生昏昏欲睡。语调的抑扬顿挫应有轻有重,重音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轻声可以使内容轻声滑过,起到相互连接,飞起跨越的作用。重音,轻音选择在句子的那一部分,或者那些句子该用重音,那些句子该用轻音,都要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告诉学生,割让的只是“香港岛”而不是整个香港地区。
二. 富有情感的节奏
历史教学语言的语速有缓有急,语汇有疏有密,音调有高有低,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就把握好了语言的节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变化,随时调节语言的节奏,务必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臣当道,百姓遭殃,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重音停顿要巧做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可以一字一字吐给学生,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或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警世之句,就要一字不差地交代给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三. 丰富多彩的词汇
词汇的运用是对一个历史教师文化功底的考验。词汇丰富且运用得当,不仅对有声有色地描绘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而且也使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说:“中国,一个象太阳冉冉升起的东方国家,她历经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到清代《红楼梦》的出版,从汉武帝的称霸东方到郑和下西洋这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治武功,在古代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可是,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一百多年的大清国门竟然被英国的大炮轻易轰开,一支支骁勇善战的八旗兵、绿营兵却在英国洋枪队面前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以发明火药技术而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到近现代在自己的国土上竟会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的污辱,一个曾产生过《孙子兵法》和成吉思汗的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竟遭受被迫签订两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会有这种愧对祖先的遗憾……”以上“冉冉升起”“沧桑”“辉煌灿烂”“从。。。。到。。。。”“文治武功”“闭关锁国”“竟然”“轻易轰开”“惊弓之鸟”“称雄于世”等词汇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讲起来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霎霎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 生动形象的描述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依据教材对海战过程做出相应的语言描述。随后,展示出邓世昌遗像及“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的图像,并做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侵略者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坚强意志的象征!邓世昌、林永升等人虽然英勇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战斗!”
五. 流行现代语言的借用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特别是古代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距离我们太遥远,如果单纯用过去的语言解释事物,不仅教师感到艰涩,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不失雅趣的前提下,借用现代流行的方言,埋语,歇后语以及比较时髦的词汇来说明事物,往往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喜剧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如讲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提问:“恩格斯当工厂主的父亲不让其上大学,是不是让他‘下海’当‘冒尖户’呢?”这一问,把往事与新词联系在一起,新而有趣。易中天教授的演讲只所以受人喜爱,就其语言艺术来讲,常常借用现代流行语来形象地描述古人的言行,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在讲到古人一唱一和是什么样子时,他借用了现代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形象地说明了古人唱和的情景。当然,借用现代流行语一定要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语,不健康的流行语切忌使用。
六.肢体语言的妙用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用于课堂教学,它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帮助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某些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教学效果等多种效应。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
例如在讲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教师面向地图,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风趣形象。
手势的运用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手势来掌控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历史内容中有关数字问题时,教师用手指比划,在总结课堂结论时,叠着手指,有板有眼的总结,如数家珍,学生也会跟着教师的手势积极思考。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讲出情节,讲出气势,讲出精彩,讲出效果,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