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多元化发展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它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深深影响了当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首先改写了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带来了艺术家观念的多元化.
其他文献
“明日笔记”作为旅行展览,目前已巡回三个国家,在展览期间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疫情政策的影响,使其暂时停滞,但这并不影响“明日笔记”在先后途经美国哈弗福德学院的康托·菲茨杰拉德画廊(Cantor Fitzgerald Gallery)、加拿大的当代卡尔加里(Contemporary Calgary)以及中国南京四方美术馆时所产生的全球性与地域性兼具的推动.巡回展的每次迭代都会在展区空间、外部空间和数字空间上通过视频、摄影、装置、壁画和乐谱等方式向观众展示.
期刊
李磊独特的艺术语言不仅强调了中国艺术洒脱、即兴的特点,而且呈现了绘画、雕塑、“诗瓷”在视觉语言和文化语言上的统一和变化,并注入了很多情感性的表达.2021年“陌上花开—李磊艺术展”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举办,大型装置《慈悲颂》,抽象绘画《止观》系列、《归云》系列、《江南行》系列、《忆江南》系列等,以及二百余件“诗瓷”作品,包括《慈悲花开》系列、《再生》系列、《八百年前我的城》等,共同彰显着李磊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集成艺术”.
期刊
“永生”是一个伴随着徐跋骋多年的创作概念,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投射.徐跋骋通过艺术 “强化个体意识的觉醒”,并借此“回归自我”.于是,他无比笃定地在艺术创作中构建着跨越现实与虚拟的世界.2021年7月,徐跋骋个展“永生之象”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七百多件作品对艺术家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进行阶段性回顾与梳理,展览空间犹如电影剧场,现场被分成“生存与命运”“世界能量工厂”“没有天空的城堡”“永生之象”“永生之岛”“永生之屋”“没有天空的梦”七个剧场空间.
期刊
新西兰艺术家珍妮·兰德森(Janine Randerson)在《天气作为媒介:走向气象艺术》一书中写道:“当我们在气候变化面前失去信心,乃至对其避之不及的时候(有人称之为”气候疲劳征“,climate fatigue),艺术就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气象艺术可以替代令人焦虑的新闻报道和沉重的气候报告,成为对话和倡议的中介.在促进生态批判性的对话方面,我把天气视为一个活跃的挑衅者、合作者和催化剂.艺术家的介入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天气用新的方式置于政治的聚光灯下.”
期刊
“出棋不意”的展览理念来自类似棋盘的空间想象和对弈的互动关系.艺术家既是棋局的设定者,也是规则的改写者,更重要的是与观者一同成为沉思者和想象力的玩家.展览设置了“色与形的棋盘”“延迟的速度”“想象的跳跃”“梦与睡眠”“点石成金”等板块.参展艺术家高入云、胡亦宽、夏云飞、钟云舒、张可睿和章佩芸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是艺术家倪志琪老师的学生.因此,“出棋不意”也是他们毕业十年后与倪志琪老师合作的一个最新联展.
期刊
这是一场声、光、电、音多元融合的沉浸式展览,没有任何炫技,作品却是颇为朴素的颗粒质感.沉浸式展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来自音乐的节奏和烘托,这是展览的亮点之一.rn展览展出了一支十三分钟长的视频和四件绘画及声音装置作品.这是艺术家刘娃及鲍杨在越过了17000千多公里的旅程并实地探究后,花费七个月时间呈现出的综合作品.艺术家选择了三种在旅途中共同生活的植物,即向日葵、风滚草和骆驼草作为主题.这三种主题植物与核辐射有着指向性的联系,而作品的拍摄区域也位于美国核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这两点都暗喻:在温柔平静的画面外,植
期刊
在中国易文化中,时间是物质的连续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布性,文化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而时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外在基本属性,两者以一虚一实,一纵一横,相对动态与相对静态,彼此交织共同建构了显性的信息和记忆世界.rn70后艺术家王煜宏的创作理念则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上时间螺旋式的上升动因,空间坐标定位动因的状态.王煜宏作品的画面中呈现的元素与母题是老物件、新符号,旧时光、新生命和谐共存在画布之上,正视生活本体复杂的交织性.因此,王煜宏画布上物的本体属性与时间、空间在碰撞着,文化也在碰撞着,亦如生活、生命本体.
期刊
十年前,在上海玻璃仪器一厂旧址基础上,一座以“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引领博物馆生活方式”的国际化、社区化博物馆拔地而起.今天的上海玻璃博物馆既是研究、展示玻璃历史与艺术的博物馆,更是探索玻璃无限可能的主题园.本刊在上海玻璃博物馆成立十周年之际采访了创始人、馆长张琳,他表示上海玻璃博物馆将永远积蓄力量,不断蜕变,连接过去与未来,以“营造博物馆生活方式”为目标,呈现万花筒般的璀璨世界.
期刊
毫无疑问,手机之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介和智能工具.它诚然是整个数字生活圈的投射.无论早先的微博,今天的微信,乃至手机摄影的分享,已然构成了数字微生活的一大现实.这种现实迫使越来越多人群的视觉焦点转移甚至离开传统媒介,包括纸质的报纸、刊物和书籍.这样的画面司空见惯令人神伤又层出不穷:在地铁里、在家庭或朋友聚会的场合,甚而在飞机起飞前不得不关闭手机的那一刻,在无所不在的旮旯里,当浩浩荡荡的手机族忙不迭地刷屏、拍照等行为成为我们日常形态表现之际,或许我们已迷失于这个城市—如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
期刊
Alice陈发起的“正向艺术研究会”成立于2018年,“正向艺术研究会”的首个非营利项目“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1431号”自2020年6月起实施,目前已经进行了六期,同时举办了六期“露台聊聊”.与“正向艺术研究会”项目相关,Alice陈还创作了一份合约系列作品《最重要的事之和正艺会Alice陈有约》以及一份感谢信系列作品《一封感谢信》.若问Alice陈做这一切的初心,她的回答是:“研究、实践和推广能够为人类和社会带来正向推进力的艺术.”“如果能邀请艺术家结合这个露台来进行创作,会不会出现很有意思的作品?这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