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构成道德的双螺旋结构。道德情感是根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各类现象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由于个人感知不同,在针对不同事物的真善美丑的判断不同。道德认知是对客观现实存在的道德关系、现状以及应对这些道德关系的处理方法、参照准则的理解和认识。道德认知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对道德无预判力,满足自我愿望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习俗水平是对权威崇拜,模仿讨好长者和权威以获得认同,达到后习俗水平真正拥有了道德判断力。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绝不是两条平行延伸的直线,而是彼此缠绕在一起的双螺旋结构,二者相互推动、相互诱导,只有深刻的道德认知才能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则会鼓励人拥有更加深刻、全面和富有远见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的实现路径是依靠道德情感的信号传递后从而对道德行为作出选择、调整和控制。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推进个人有主观意愿接受掌握相关的道德知识,从而使道德知识能有效转化为道德信念。个体的道德情感的累积可以扩展为群体性情感,影响社会风尚。
一、青年网络道德发展基本情况
1.网络道德的内涵
网络道德是网民在互联网中交流和虚拟交往过程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整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网络应运而生,在网络的媒介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态度、针对事件进行的网络评价和行为选择、网络中的行为规范等。网络道德一方面需要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也有提升发展内在精神需求的需要。网络道德也属于道德范畴,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形成的,网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行为法则。
2.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
网络社会有其特殊性,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的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有关联却又不同。一方面任何世界观的最终根源都是现实生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现实道德,每个人在网络中用特定的方式循环往复的体验它。如果摄取网络上的瞬间行为,很难对网络道德作严格的评价,但追溯网络的历史行为就能更完全地把握其道德特点,道德会在现实和网络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特点。网络上的外在行动就是内在道德的精神活动。另一方面网络道德行为与现实道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差异网络道德行为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客户终端与网络联系起来的,它不同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青年网络道德的发展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前道德成规期,这个层次的道德停留在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第二层次是道德成规期,正是青年处于的阶段。第三层次为道德自律期,服从并遵守体现为公正法治的社会契约,把某些普世伦理原则看得比法律更为优先。青年的网络道德发展正是从前道德成规期往道德成规期发展,从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进入扮演社会角色,转变为开始在意外界或他人对自己的支持或反感的态度,努力想使自己和外界环境、周边氛围保持一致或是和谐的状态。由于目前网络中的道德规范不健全,青年网络道德失范的风险较大,青年在网络中的行为往往因为失去价值导向而丧失正确的判断标准,自我执行网上网下双重道德标准案例并不少见,加大了社会安全风险。
二、青年网络道德的建构路径
1.多渠道发展道德情感,提高青年网络道德认知
青年在网络道德的发展中,对道德规范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也能有效促进道德情感不断升华。在发展青年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可以以情育情。通过特定事件情感的感染性特点,让青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培养青年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感,就必须引导各类意见领袖充满正能量,感染青年。在发展青年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可以以境育情。情感的产生具有情境性,网络道德情感也是在网络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发展青年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可以以行育情。良好的道德实践对青年的道德情感有引导调节功能。线上组织、线下发动,让青年从实践中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
2.提倡“君子慎独”的精神,引领青年网络文明自律培养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君子慎独”核心要求人善于独处,通过自律独处的方式提升道德修养,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提倡青年网络慎独就是引导青年加强主题修身自觉性。对于缺乏慎独精神和思想的青年人而言,网络虚拟的世界让人有隐蔽性,容易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失去道德的基本判断甚至良知,从而网络道德失范。青年网络道德建设的目标是青年依靠理性自觉,实现自律的网络道德人格,达到理想人格的内外在统一。当青年网络道德从他律提升到自律阶段时,网络道德就自然成为其内心的责任感。
3.优化网络教育内容结构设计,形成青年网络道德发展的载体合力
网络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交往模式的变化等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网络教育内容应该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充实和重组。
网络平台为青年提供了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可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网络而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了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青年在其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消极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积极地摄取。建立在双方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传播与反馈,使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双螺旋机制的青年网络道德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2015SJB206)之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绝不是两条平行延伸的直线,而是彼此缠绕在一起的双螺旋结构,二者相互推动、相互诱导,只有深刻的道德认知才能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则会鼓励人拥有更加深刻、全面和富有远见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的实现路径是依靠道德情感的信号传递后从而对道德行为作出选择、调整和控制。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推进个人有主观意愿接受掌握相关的道德知识,从而使道德知识能有效转化为道德信念。个体的道德情感的累积可以扩展为群体性情感,影响社会风尚。
一、青年网络道德发展基本情况
1.网络道德的内涵
网络道德是网民在互联网中交流和虚拟交往过程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整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网络应运而生,在网络的媒介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态度、针对事件进行的网络评价和行为选择、网络中的行为规范等。网络道德一方面需要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也有提升发展内在精神需求的需要。网络道德也属于道德范畴,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形成的,网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行为法则。
2.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
网络社会有其特殊性,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的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有关联却又不同。一方面任何世界观的最终根源都是现实生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现实道德,每个人在网络中用特定的方式循环往复的体验它。如果摄取网络上的瞬间行为,很难对网络道德作严格的评价,但追溯网络的历史行为就能更完全地把握其道德特点,道德会在现实和网络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特点。网络上的外在行动就是内在道德的精神活动。另一方面网络道德行为与现实道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差异网络道德行为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客户终端与网络联系起来的,它不同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青年网络道德的发展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前道德成规期,这个层次的道德停留在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第二层次是道德成规期,正是青年处于的阶段。第三层次为道德自律期,服从并遵守体现为公正法治的社会契约,把某些普世伦理原则看得比法律更为优先。青年的网络道德发展正是从前道德成规期往道德成规期发展,从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进入扮演社会角色,转变为开始在意外界或他人对自己的支持或反感的态度,努力想使自己和外界环境、周边氛围保持一致或是和谐的状态。由于目前网络中的道德规范不健全,青年网络道德失范的风险较大,青年在网络中的行为往往因为失去价值导向而丧失正确的判断标准,自我执行网上网下双重道德标准案例并不少见,加大了社会安全风险。
二、青年网络道德的建构路径
1.多渠道发展道德情感,提高青年网络道德认知
青年在网络道德的发展中,对道德规范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也能有效促进道德情感不断升华。在发展青年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可以以情育情。通过特定事件情感的感染性特点,让青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培养青年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感,就必须引导各类意见领袖充满正能量,感染青年。在发展青年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可以以境育情。情感的产生具有情境性,网络道德情感也是在网络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发展青年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可以以行育情。良好的道德实践对青年的道德情感有引导调节功能。线上组织、线下发动,让青年从实践中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
2.提倡“君子慎独”的精神,引领青年网络文明自律培养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君子慎独”核心要求人善于独处,通过自律独处的方式提升道德修养,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提倡青年网络慎独就是引导青年加强主题修身自觉性。对于缺乏慎独精神和思想的青年人而言,网络虚拟的世界让人有隐蔽性,容易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失去道德的基本判断甚至良知,从而网络道德失范。青年网络道德建设的目标是青年依靠理性自觉,实现自律的网络道德人格,达到理想人格的内外在统一。当青年网络道德从他律提升到自律阶段时,网络道德就自然成为其内心的责任感。
3.优化网络教育内容结构设计,形成青年网络道德发展的载体合力
网络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交往模式的变化等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网络教育内容应该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充实和重组。
网络平台为青年提供了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可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网络而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了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青年在其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消极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积极地摄取。建立在双方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传播与反馈,使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双螺旋机制的青年网络道德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2015SJB206)之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