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指出“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他还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一、大足区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开展情况。区社科联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调研,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区棠香街道、龙岗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的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对在职职工的调查,由所在单位专门组织人员对个人档案及本人了解,开展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城市居民法律素养”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回收率100%。
1.从文化上看,文盲10人,占2%;小学30人,占6%;初中105人,占21%;高中185人,占37%;大学以上170人,占34%。
10.结论。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高中占城镇居民的大部分,占58%,调查的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2)从守法层面看,公民的守法意识淡薄。虽然我国进行普法教育已经近三十年,公民的守法意识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图8、图9),权威大于法律的客观现象和一部分人通过人情社会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情况依然存在。
(3)从法律宣传的形式看。2011年全国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计划正式实施,经过近三十年的全国普法教育的开展,广泛普及了宪法和法律知识,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上的滞后性,成为影响公民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的新媒体,真正让法律宣传以高质量内容传播出去,让法律宣传覆盖全面、影响深远。
(4)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基本满意的230人,占46%;不满意的45人,占9%,说明我们社会治安亟需加强。从法律能否维护你的切身利益情况看:“不能”和“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步完善的”占45%。(图6、图7)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一团和气”、“无讼”的思想。
二、提高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城镇居民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通过日常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抓好干部群众经常性教育,将学习法规制度列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干部的必修课程,把检查学习和遵守法规制度情况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提升法律素养的组织者、推动者,从而带动更多城镇居民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二)继续发挥法律职业工作者的作用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三)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国家应当积极完善相关司法程序,如严格诉讼程序、审理期限、制定强制执行制度、消除公众对诉讼的顾虑和畏惧心理,积极引导公民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传递法律正能量,在实践中锻炼法律运用能力,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加大普法力度,拓展居民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
一是开展多形式的普法教育。一方面,培养法律专门人才,培养更多普法骨干;另一方面,加大学校高等教育机构法律知识学习力度。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开展法律进机关、学校、企业、乡村、街道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是拓宽法律宣传方式。通过“互联网+法制教育”推进网络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更加普及化、科学化。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
一、大足区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开展情况。区社科联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调研,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区棠香街道、龙岗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的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对在职职工的调查,由所在单位专门组织人员对个人档案及本人了解,开展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城市居民法律素养”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回收率100%。
1.从文化上看,文盲10人,占2%;小学30人,占6%;初中105人,占21%;高中185人,占37%;大学以上170人,占34%。
10.结论。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高中占城镇居民的大部分,占58%,调查的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2)从守法层面看,公民的守法意识淡薄。虽然我国进行普法教育已经近三十年,公民的守法意识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图8、图9),权威大于法律的客观现象和一部分人通过人情社会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情况依然存在。
(3)从法律宣传的形式看。2011年全国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计划正式实施,经过近三十年的全国普法教育的开展,广泛普及了宪法和法律知识,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上的滞后性,成为影响公民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的新媒体,真正让法律宣传以高质量内容传播出去,让法律宣传覆盖全面、影响深远。
(4)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基本满意的230人,占46%;不满意的45人,占9%,说明我们社会治安亟需加强。从法律能否维护你的切身利益情况看:“不能”和“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步完善的”占45%。(图6、图7)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一团和气”、“无讼”的思想。
二、提高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城镇居民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通过日常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抓好干部群众经常性教育,将学习法规制度列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干部的必修课程,把检查学习和遵守法规制度情况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提升法律素养的组织者、推动者,从而带动更多城镇居民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二)继续发挥法律职业工作者的作用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三)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国家应当积极完善相关司法程序,如严格诉讼程序、审理期限、制定强制执行制度、消除公众对诉讼的顾虑和畏惧心理,积极引导公民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传递法律正能量,在实践中锻炼法律运用能力,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加大普法力度,拓展居民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
一是开展多形式的普法教育。一方面,培养法律专门人才,培养更多普法骨干;另一方面,加大学校高等教育机构法律知识学习力度。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开展法律进机关、学校、企业、乡村、街道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是拓宽法律宣传方式。通过“互联网+法制教育”推进网络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更加普及化、科学化。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