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死去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着》是先锋派作家余华重要的作品,作品从内容或者形式上都与他的其他作品有着不同之处。《活着》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了他们在人生的不可知的困境面前的忍耐和挣扎,体现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哲学。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活着》所体现出的生存哲学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无欲无求的生存理念,困境中的坚忍和承受,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关键词]活着;生存;哲学
  [中图分类号]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146-03
  《活着》可以说是余华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他用看似朴实实则优雅的笔调,气定神闲地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随着富贵的一生逐渐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令人不忍直视,生与死的搏斗虽然无能为力,但是“活着”却是一种生存状态。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对死亡的苦笑。小说在展示一种悲苦命运的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以及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探究。主人公目睹一个个亲人的离去,并亲手将他们埋葬之后,却依然可以卸下内心的悲伤,“好好的活着”。这种有着中国式“无为”和淡泊的生存哲学,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一、无欲无求的生存理念
  在中国的文化中,无欲无求有着宗教上的虔诚和执着,而在中国哲学对于生存的思考上,“无为”和“淡泊”是其中最为推崇的哲学理念。老子曾经说过:“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老子《道德经》六十三章)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对于活着而言,生命值得推崇,但是却没有很大的意义和要求。在《活着》中,除却富贵前半生的荒唐岁月,从本质而言,他是一个老实认命且随波逐流的人。有钱的时候,他是享乐的少爷,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便为了“活着”。“活着”是他唯一的生活目的。
  富贵对于生存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他在命运的洪水猛兽下,有着宗教式的沉默和承受。在命运的巨轮下,个体生命几乎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就像他为母亲抓药途中被拉壮丁,只好忍辱负重地变成一个拉大炮的,并且无从逃跑,因为逃跑便意味着死亡,唯一的办法是变成“等待”,等待命运之轮从自己身上碾过。对于死亡,他表现出一种超脱的观念。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地死去,他的悲痛却逐渐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脱。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死,是他最初的悲痛,儿子有庆的死,他指着昔日的朋友春生说对方欠自己一条命,但是他却并不知道这种“欠”的含义以及如何还。甚至在春生自杀前夕,富贵和家珍还认为其实也不能怪春生,而鼓励他好好活着。女儿的难产死亡使富贵悲伤到极点,但是眼泪却早已流干。而家珍死的时候,富贵虽然痛苦,但是觉得家珍的死是“干干净净的”,而女婿二喜的死则是“他的头终于直了”,直到唯一的亲人外孙也死后,富贵开始了悠然天地间的生活,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曲子,“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这个时候的他,可以说是超越了生死,他带着他的老牛,自由自在。他失去的时光和岁月用回忆的方式分享给一个过路人,失去的亲人用天真的童话般的方式在一个跟自己一样老的牛身上得到某种替代。在他眼里,那不仅是耕田的牲畜,更是另一个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坎坷的自己。
  在小说中,与富贵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则是龙二和春生。命运在他们之间开着玩笑,龙二是一个追逐金钱的人,春生从最初的渴望开车变成了县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有着对于权力的追逐。龙二和春生都短暂地出现在富贵的生命中,却改变着富贵的生活,龙二利用赌钱,取得了富贵的祖屋和一百多亩地,春生的老婆因为生孩子抽光了富贵儿子的血,导致那个孩子直接死在了医院里。但是这两个追逐金钱和权力的人在获得了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之后,则是很快死于非命。龙二因为被划为地主被枪毙,春生则因为“文化大革命”受不了折磨而自杀。所以,富贵才会在给“我”讲述自己一生的回忆时说道:“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在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有着命运的概念,“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使人们在面对生命中的苦难的时候,在内心中有种认命的态度:既有“命运无常”的感慨,也有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二、生存的困境和死亡面前的挣扎
  在无尽的苦难和死亡的深渊中,富贵所代表的小人物们虽然只能无可奈何地忍受,但是对于生存的渴望,却使他们不断挣扎,以“活着”的方式来对抗死亡。
  1无尽的命运苦难和生存困境
  《活着》可以说是将可能遇到的所有苦难都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年轻时候因为自己的赌而失去了祖传的家业,父亲因为自己的荒唐而死亡,接着自己背井离乡后发现母亲死亡,女儿失去了听说能力,中年时期儿子死亡,女儿嫁给一个不错的女婿之后又难产而死,接着是妻子家珍的死亡,再后来是女婿的死,最后则是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的死亡……在主人公身上,每次生活和家人的温情出现不久,他就被再次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而在这些苦难的深渊中,他只能默默地承受。人的生存是艰难的,富贵的一生都是从一个困境走入另一个困境,那些温情的场面令人动容,而密集的苦难却又铺陈着让人刺目。死亡的场景,从暴力、血腥、人性、意外等方面不断地展开。其中,有庆和二喜的死亡描写在故事中最为暴力和残忍。“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善良的有庆为了救别人去主动输血,结果自己的血却很快被医生抽干了,而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奔跑着救县长的老婆去了,谁会在乎一个贫苦的舍不得穿鞋子的乡下孩子呢。而为了儿子苦根而不断挣扎的二喜,本来好生活似乎已经在眼前了,却生生被水泥板夹死。“干搬运这活,一不小心就磕破碰伤,可丢了命的只有二喜,徐家的人命都苦”。他的死亡用血淋淋的描写方式残忍地展现出来,“身体贴在那一排水泥板上,除了脚和脑袋,身上全给挤扁了,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浆糊似的粘在水泥板上”。医院对于富贵而言,不再是一个有关救赎的地方,而是一个失去亲人的悲伤痛苦之地,“有庆、凤霞都死在那家医院里,没想到二喜到头来也死在了那里。你想想,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过我的亲人”。   2困境中的坚忍和承受
  中国的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对自身有着非常无奈和无能为力的一面。在困苦面前,除了“忍耐”,几乎别无其他。富贵最初的人生变故是因为将家产输给“龙二”,除了这次是由于富贵自身的缘故,其他的困苦,则大多是由于外界的因素,是富贵自身难以改变的。中国的战乱,使给母亲抓药的富贵背井离乡,被强行拉入了军队,见识了最为悲惨的死亡场景。而在千辛万苦回到家之后,母亲已经死去,女儿变成了聋哑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富贵依然想着一家人可以好好生活了,但是,灾难却一次次地笼罩着这个家庭,他们的土地被充公,锅被砸烂之后,却无能为力地面对饥饿的威胁。他们幻想队长可以去公社拿粮,但是却毫无所获。“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14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在面对困苦面前,只能是挣扎和承受。富贵在被龙二骗走了自己的家产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跑到自己曾经的家里,拜托龙二给自己几亩地好养活自己。而在饥饿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在儿子被抽干血、女儿难产致死、女婿被挤死、外孙被撑死的厄运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们一一埋葬。
  3对活着的欲望和本能的挣扎
  死亡的困境面前,唯一的抵抗便是活着的欲望。而“活着”的追求,唯一的方式便是不断挣扎。在余华的写作历程中,他逐渐地意识到作品人物的巨大生命价值,英国作家劳伦斯曾经说过:“除了生命之外,没有任何重要的东西。”“活着”,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但是“活着”的背后,却是死亡面前的不断挣扎。富贵的第一次死亡挣扎,是在自己输掉祖产之后想要自杀,却又发现自己根本不想死,“只是找个法子与自己赌气。我想着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算啦,别死啦。’这债是要我爹去还了,一想到爹,我心里一阵发麻,这下他还不把我给揍死?我边走边想,怎么想都是死路一条了,还是回家去吧。被我爹揍死,总比在外面像野狗一样吊死强”。而在富贵父亲死后自己被拉入军队,面对惨烈的死亡场面时,他心里唯一想的就是活着和回家。在面对一切困境的时候,他唯一的精神力量便是自己一定要活着。即使在面对间接杀死自己儿子的春生的时候,富贵依然劝导对方:“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在春生死后,他则感慨道:“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三、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活着曾经有着最为崇高的意义,但是在小说中,余华笔下的富贵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下来。生命的崇高变成对生存意义的肯定。《活着》是一个世俗中的生命故事,是一个密集型的苦难故事。在《活着》中,苦难和死亡的威胁是一种无可逃脱的存在,人生本来就是苦难的,活着本来就是苦难的,但是富贵却揭示了一种苦难中的生存态度,那就是“活着”,而人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富贵或者中国人所面对的苦难,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底层农民所面对的深层次苦难,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上的生存体验,是一种哲学上的生存态度和生命哲学。在中国人的生存观点中,尽管命运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悲剧,但是生存的意义在于活着,而生存的关键就在于活着。中国有句话叫作“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性,比起死亡,活着更需要勇气。
  在面对生存的困境的时候,富贵有着从宿命上的认可,他将自己的赌钱归结为自己的父亲也赌钱玩女人,虽然自己输钱了,但是自己的父亲也输了一百多亩地呢。而文中的“我”,在初次遇到富贵的时候,也是听到他在喊:“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对于宿命和自然法则的认可,使得“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成为一种追求理念。遇到老全,富贵被灌输了“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的生存哲学,“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这种精神胜利法也展现出一种乐观和豁达的思想。“毙掉龙二后,我往家里走去时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我是越想越险,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我摸摸自己的脸,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龙二可以说是富贵活着的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龙二使富贵失去了自己的财产,气死了自己的父亲,甚至还可能是女儿凤霞生病没有医治的间接元凶。但是,命运却在阴差阳错间意外地宠幸了富贵,他因为自己年轻的糊涂和荒唐丧失了财产而不再是“地主”,从而保全了身家性命,从此可以好好地“活着”。这种人的命运不受自我支配,却只能在命运的魔爪下任意蹂躏的现实,也使“活着”只能是“活着”,而无法有其他的意义和价值。
  在余华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最本真的需求。人的理想、抱负、金钱、地位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们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富贵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成千上万人的代表,无数的富贵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代表着中国式的生存哲学,面对苦厄命运的无奈和挣扎,在忍耐的同时却又毫不放弃生的希望的坚毅。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只有永不放弃,并且用“活着”的信念来支撑自我,并从艰难困苦中寻找到生命的本身和力量。富贵的一生充满了悲苦和死亡,但是他对于活着却有种顽固的敬畏和渴望,个体的生命在面对死亡和困苦的时候,需要有坚强的生命支撑和信念来鼓舞自己。富贵在苦难的深渊中,用“活着”的信念作为支撑躯体的工具,挣扎着不断地活下去。而活着是一种激烈的死亡对抗,是一种状态,一种对于死亡的拒绝,这种拒绝和对抗纾解着人生的苦难。
  [参考文献]
  [1]王杰. 活着的艰难 艰难的活着——解读余华的小说《活着》[J]. 青年文学家,2009(12)
  [2]王斌. 活着·张艺谋:岁月的回望[N]. 中华读书报,2012-03-14 (13)
  [3]谭涛. 活着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N]. 常德日报,2012-06-02 (3)
  [4]张波. 苦难生存境遇中生命意义的探求[J]. 文教资料,2009(11)
  [5]李延凤,任红娟. 论余华《活着》的死亡叙事功能[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3)
  [责任编辑薄刚]
其他文献
[摘 要] 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紧贴社会问题的取材、突转的悲剧性情节类型、道德化的人物内核等叙述策略是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方方一贯以来的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及其背后渗透出来的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热点题材;叙述策略;悲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
期刊
[摘 要] 语言变体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女性语言变体更是对人际研究起到关键的作用。文章以话语标记语为切入点,对中国目前著名的一些访谈节目中的语言做出女性语言变体的特征分析,展开了女性语言变体的人际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掌握女性语言中话语标记语的变体及其人际功能,能够有效促进交际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关键词] 语言变体;话语标记语;女性语言;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自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规定“双倍赔偿”制度以来,关于职业打假人是否可以请求双倍赔偿问题在学界就争议不断,而司法实践的做法也截然相反,这不利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统一。《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十倍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请求权人可以把职业打假人包含在内,其有权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的规定要求食品生产商或销售商承担十倍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关键词] 知假买假;职业打假人;《食
期刊
[摘 要] “阴间”小说时空,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时空结构,已在“五四”之后渐成绝响。当代作家中更是少有采用者。余华的新作《第七天》,正是努力重新接续这一“阴间小说时空”传统的尝试。他将中国当下世界的各种荒诞的现实,放进他竭力想象与细致描写出的“阴间时空”里,于是,在“强拆”、“袭警”、“车祸”、“火灾”中荒诞死去的“杨飞、李青、杨金彪、谭家鑫、肖庆”们,这些当下“新闻段子”中的无名的角色,便
期刊
[摘 要]人们通常认为,诗史产生于历史转折、民族危亡之际,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情况,并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理状态及诗人自传履历等。“诗史”观念由晚唐诗人孟棨提出,但“诗史说”的充分发展是在宋代。宋末元初,一批爱国诗人具有自觉的诗史意识和主张,写出了大量的诗史作品,文天祥的《集杜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杜诗》包含丰富的史料,除了记录南宋灭亡经过及作者的抗元经历,
期刊
[摘 要] 民国四年,南社柳亚子、高天梅等文人在西湖雅集,吊冯小青墓,以诗文唱和,所作诗文皆收入《三子游草》中,并于同年出版。此次文人活动是历经三百余年“冯小青现象”之余响。文章考证了《三子游草》的基本唱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民国文人关注冯小青其人其事的焦点,探析民国文人解读冯小青事之内涵,进一步比较南社文人笔下之冯小青与明清文人之不同。  [关键词] 冯小青;《三子游草》;南社文人;冯春航  
期刊
[摘 要] 《理想国》探究的主题是宪法,宪法除指城邦的宪法之外,还指灵魂的宪法。统治者灵魂的宪法的好坏是城邦宪法好坏的关键,对坏的城邦宪法进行拯救的唯一方法是教育,教育即是在统治者灵魂中建立好的宪法。通过从灵魂的宪法来思考城邦的宪法,《理想国》不仅思考人的整全,还思考了人类生活的整全,它对反思现代宪法的危机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灵魂的宪法;城邦的宪法;正义;教育;身体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本雅明通过对巴洛克悲悼剧的研究发展了“悲剧”理念。其“悲剧”理念的核心概念是寓言,寓言具有世俗性、碎片化、忧郁性等特性,寓言通过反讽和隐喻等表达方式,具有批判性的瓦解力量。它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废墟本质,并以碎片的方式重建这个世界。在其“悲剧”理念中所暗含的碎片式的审美救赎,正是本雅明美学理论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键词]本雅明;悲剧;寓言;震惊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研究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的审美趋向,首先应当了解作者在其代表性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与西方批评家截然不同的审美观点以及这些文学观点是如何影响作者的创作实践的。把握和梳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表象背后的审美角度和认识趋向,有助于了解马尔克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种种思考,特别是理解其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被西方批评家视为“魔幻”的小说要素,认识马尔克斯的创作是如何源于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即拉美批评家
期刊
[摘要]主要分析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发音学习的现状,并结合普通话的特点提出一个边境少数民族普通话口语发音学习的系统构建。该系统充分利用了Siri语音识别技术作为系统对学习者的发音进行识别,云计算作为该系统的数据分析、数据保存以及建立资源池的平台,以此来解决边境地区道路不通网络,难以吸引高水平教师的问题。在该系统中,学习者既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系统的建设者;其他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发音使学习者更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