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制传统是最安全的,尤其是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领域。后来出于厌倦,我们创造与传统截然不同的道路。现代主义的独立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现有的两种创新模式。然而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不容易,流于平庸和弄巧成拙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有必要剖析传统与现代的本来面目,并且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设计创新找到正确的思路。
关键词:解构;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结合;平衡
一、创新的重要性
人们永远需要创新,尤其设计领域对表现形式创新的需求总是大于艺术领域。虽然回过头看,艺术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并不多,大多数的创新并没有跳出传统(广义上的古典主义)艺术的框架。美术上真正意义脱离传统,是1872年印象主义的诞生。而早在1851年第一次工业产品博览会上的“水晶宫”,就标志着设计领域即将全面脱离传统。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超越传统的革命性创新。一战后,在包豪斯风格影响下,建筑与工业、平面设计等彻底树立了全新的现代主义风格。在历经了漫长的为神服务、为上层建筑服务、为人服务的发展过程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在此超越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目标,人文不再是艺术与设计的唯一主题,人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部分。现代主义看似冰冷生硬、讲求实用性,实则上升到客观世界这个更大的命题,具有了更广阔的表现形式。相比之下,20世纪中期波普艺家安迪沃霍的名人主题创作,还有通俗艺术——电影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本文所指的“现代”并不仅仅指现代主义,“现代”是个流动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一种先进的哲学观,它是一面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的镜子。我们审视艺术与设计,就是审视人类文明的进步抑或倒退。[1]
二、传统对创新的束缚
这里所指的创新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19世纪末以来,完全脱离传统(广义古典主义)艺术的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上的革新(代表人物有毕加索、蒙德里安、密斯凡德罗、伦佐皮亚诺等)。这类型的创新也有很多谈不上成功的案例,比如墨索里尼的罗马人民宫,如今此类怪异设计有激增的趋势,让人联想起如今中国城市争相兴建的各类怪异建筑。其二,是指用新的创作思维与表现形式去提炼和诠释传统(代表人物有高迪、贝律铭、米尔斯、斯波莱克尔森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看似安全,却容易弄巧成拙。[2]康熙在宋元名窑基础上进行的炫技式的改造就是个并不成功的例子。康熙瓷母彩釉瓶是一个共集中了16个不同朝代、不同名窑烧制方法的集锦。高昂的售价并不能掩盖平庸的审美趣味。如今,在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依然是个难题。和康熙皇帝犯的错误一样,这种平衡往往被简单解读为“一加一大于二”,创新被简单理解为“将传统升级”。北京西客站,迪拜亚特兰帝斯饭店,麦加大清真寺都是此类不协调的例子。和北京西客站相比,同样是采用了庑殿顶结构的台北圆山饭店就处理得相对合理一些。这些例子说明,束缚不仅源于创作者对传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片面了解,更主要是源于固化的传统思维对创作者的羁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制度与文化创新发展的障碍,让中国错过了属于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再加上新中国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文化艺术断层。传统被割裂,现代发展停滞。随之而来的是进入商业价值成为最高标准的时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独立发展以及创新的空间都被极度挤压。 总书记也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存在千篇一律,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新瓶装陈酿的创新方式并没有错,错在对传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借创新之名践踏传统,或是在僵化的传统思维下曲解现代表现形式的含义。这是两个创新中最常见的硬伤。
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意,其实是前人一直都在做的事。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并且在伊特鲁里亚人拱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梵高在日本浮世绘的基础上创立了他的后印象派画风。禅宗对日本园林,以及日本园林美学对极简主义(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种影响至今仍然体现在昂贵的iPhone和IKERA平价家居产品的设计上。正确的利用传统元素,不是简单的表现形式上的叠加。而是要透彻的理解传统,找到与之具有相似普世价值观的、精神上协调一致的全新表现方法。比如成功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剧本取材于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表现形式则取自日本动画电视片“森林大帝”。运用这种组合方式去重新解构传统的设计范例有很多,其中深谙此道的当属现代主义设计师贝律铭,他主持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多哈伊斯兰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如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每个传统文化最基础的特征,所有多余的细节都被省略。以繁复著称的伊斯兰风格被删节成立方体、几何图形,但是这种删繁就简的手法反而强化了传统风格的本来面目。另外,米尔斯用极简风格来重新诠释埃及方尖碑的作品——华盛顿纪念碑,还有斯波莱克尔森设计的拉德芳斯凯旋门都是属于同类型的作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对传统斗拱构造的简化也非常到位(虽然该设计曾被质疑与1992年安藤忠雄为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有相近之处)。诸多成功范例证明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确实存在完美的平衡点。
“传统”的审美观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它兼具着宗教、文化、民俗、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而“现代”审美观虽然具有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具有疏离感的,因为它不是在人们传统思维指引下选择和驯化的成果,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后的产物,它的美学定义不为我们的经验和喜好所左右。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具有反传统性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传统”和“现代”是并行还是融合,在它们的反差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艺术与设计创新发展最有趣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英]Armstrong T.现代主义:一部文化史[M]孙生茂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奥]Gombrich.艺术的故事[M]杨成凯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杨可(1978—)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关键词:解构;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结合;平衡
一、创新的重要性
人们永远需要创新,尤其设计领域对表现形式创新的需求总是大于艺术领域。虽然回过头看,艺术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并不多,大多数的创新并没有跳出传统(广义上的古典主义)艺术的框架。美术上真正意义脱离传统,是1872年印象主义的诞生。而早在1851年第一次工业产品博览会上的“水晶宫”,就标志着设计领域即将全面脱离传统。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超越传统的革命性创新。一战后,在包豪斯风格影响下,建筑与工业、平面设计等彻底树立了全新的现代主义风格。在历经了漫长的为神服务、为上层建筑服务、为人服务的发展过程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在此超越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目标,人文不再是艺术与设计的唯一主题,人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部分。现代主义看似冰冷生硬、讲求实用性,实则上升到客观世界这个更大的命题,具有了更广阔的表现形式。相比之下,20世纪中期波普艺家安迪沃霍的名人主题创作,还有通俗艺术——电影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本文所指的“现代”并不仅仅指现代主义,“现代”是个流动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一种先进的哲学观,它是一面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的镜子。我们审视艺术与设计,就是审视人类文明的进步抑或倒退。[1]
二、传统对创新的束缚
这里所指的创新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19世纪末以来,完全脱离传统(广义古典主义)艺术的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上的革新(代表人物有毕加索、蒙德里安、密斯凡德罗、伦佐皮亚诺等)。这类型的创新也有很多谈不上成功的案例,比如墨索里尼的罗马人民宫,如今此类怪异设计有激增的趋势,让人联想起如今中国城市争相兴建的各类怪异建筑。其二,是指用新的创作思维与表现形式去提炼和诠释传统(代表人物有高迪、贝律铭、米尔斯、斯波莱克尔森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看似安全,却容易弄巧成拙。[2]康熙在宋元名窑基础上进行的炫技式的改造就是个并不成功的例子。康熙瓷母彩釉瓶是一个共集中了16个不同朝代、不同名窑烧制方法的集锦。高昂的售价并不能掩盖平庸的审美趣味。如今,在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依然是个难题。和康熙皇帝犯的错误一样,这种平衡往往被简单解读为“一加一大于二”,创新被简单理解为“将传统升级”。北京西客站,迪拜亚特兰帝斯饭店,麦加大清真寺都是此类不协调的例子。和北京西客站相比,同样是采用了庑殿顶结构的台北圆山饭店就处理得相对合理一些。这些例子说明,束缚不仅源于创作者对传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片面了解,更主要是源于固化的传统思维对创作者的羁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制度与文化创新发展的障碍,让中国错过了属于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再加上新中国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文化艺术断层。传统被割裂,现代发展停滞。随之而来的是进入商业价值成为最高标准的时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独立发展以及创新的空间都被极度挤压。 总书记也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存在千篇一律,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新瓶装陈酿的创新方式并没有错,错在对传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借创新之名践踏传统,或是在僵化的传统思维下曲解现代表现形式的含义。这是两个创新中最常见的硬伤。
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意,其实是前人一直都在做的事。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并且在伊特鲁里亚人拱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梵高在日本浮世绘的基础上创立了他的后印象派画风。禅宗对日本园林,以及日本园林美学对极简主义(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种影响至今仍然体现在昂贵的iPhone和IKERA平价家居产品的设计上。正确的利用传统元素,不是简单的表现形式上的叠加。而是要透彻的理解传统,找到与之具有相似普世价值观的、精神上协调一致的全新表现方法。比如成功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剧本取材于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表现形式则取自日本动画电视片“森林大帝”。运用这种组合方式去重新解构传统的设计范例有很多,其中深谙此道的当属现代主义设计师贝律铭,他主持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多哈伊斯兰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如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每个传统文化最基础的特征,所有多余的细节都被省略。以繁复著称的伊斯兰风格被删节成立方体、几何图形,但是这种删繁就简的手法反而强化了传统风格的本来面目。另外,米尔斯用极简风格来重新诠释埃及方尖碑的作品——华盛顿纪念碑,还有斯波莱克尔森设计的拉德芳斯凯旋门都是属于同类型的作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对传统斗拱构造的简化也非常到位(虽然该设计曾被质疑与1992年安藤忠雄为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有相近之处)。诸多成功范例证明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确实存在完美的平衡点。
“传统”的审美观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它兼具着宗教、文化、民俗、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而“现代”审美观虽然具有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具有疏离感的,因为它不是在人们传统思维指引下选择和驯化的成果,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后的产物,它的美学定义不为我们的经验和喜好所左右。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具有反传统性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传统”和“现代”是并行还是融合,在它们的反差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艺术与设计创新发展最有趣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英]Armstrong T.现代主义:一部文化史[M]孙生茂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奥]Gombrich.艺术的故事[M]杨成凯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杨可(1978—)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