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作者自身工作感受入手,从几个方面浅谈了高校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青年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较高的思想意义。
高校师德师风,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常谈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曾形容教师“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去”生动地揭示了教师的奉献精神,试想,天底下除了父母,也只有老师能够这样全身心的为学生,为孩子成长操碎心吧。也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地提高教师待遇,保障高校教师权利,让人们实实在在看到教师地位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代表着教师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知识已经内化成了他们的思想意识。说明社会因教育而文明程度提高,那么,教师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我们应该为这种改变而欣喜,并且要不断地使这种向上的氛围保持传承。
教师作为一类特殊人群,与“白衣天使”一样。医生手中掌握的是生命,教师拿捏的是学生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所以,教师的责任由此可窥一斑,老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古人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表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对待学生,教师要严慈相济,包容与宽容并举。其实,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在影响学生,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大环境。古人形容宽容、包容常用“将军额前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用这两句形容教师最贴切。一位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对学生的包容,那他必然是快乐的,而学生也必然是尊重老师的,学生的一言一行必然能跟随老师长久下去,好的学风、班风就会被带动,一传十,十传百,教育的成效就在不知不觉间显现。
然而,这里说的宽容与包容和纵容是有绝对界限的。师者为师,不可纵容学生,此谓师道之“严”,切不可丢掉教育的初心,混淆概念,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于教师而言,过之大矣。
教师,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唯教育初心而不改。当今社会,教育形式趋于多元化,教师亦不是传统意义上在三尺讲台拿着教材、粉笔的形象。这提醒我们要紧跟潮流,把握第一手资讯,永做一位“新”老师,更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为人处事。以自身而言,虽已毕业有近三年,但也总是觉得学习这件事还是要拿起来不能放,同时,也感觉自己各方面有待提高或做得更好。
古语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无疑是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良心活”,也是个“长期活”。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孩子的教育水远是摆在首位的一件事。家长,更是不惜重金向教育投入,这其中,确实有教育制度的因素,但是我认为,现代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重视、思想的觉醒才是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狭隘的“读书无用论”更是难以站稳脚跟。教育学生需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根植于内心的“良心”对得起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与期望,对得起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对学生负责,无愧于良心。
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难像商品生意分秒钟见成效,最多也就是课上讲授的知识课后测验学生掌握较好,这样的“显性”成果。当前的制度下,小学,中学阶段有“升学率”这一目标横线,尚可作为“成效”考核标准。对于大学而言,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其实,这正是大学区别中小学的显著特点,中小学是“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方法,这里的“渔”对象多以“文化课知识”为载体,而大学更侧重“授之以渔”。“渔”多以“学习方法,锻炼素质、素养,适应社会”为载体。以形成高度自律,自主學习为目标。后者更能体现“长期性”,而从社会环境需要来看,对学生技能素养的要求更贴近实际,而这些技能素养是以知识的储备为基础的,没有知识的储备,那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长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积极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守得住孤独与枯燥仍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季羡林老先生就后人树立了榜样。二战结束,只身一人回到祖国,与家人十六年后才得以团聚。这样的义无反顾,让人敬仰。现在,虽然不需要个人为教育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牺牲,但是,秉承老先生那股执着劲儿,为理想,为事业拼搏的精神应是每位教师的信条。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说明人才,无不以德为先,道德,虽没有法律严明,但从自我角度讲,它却比法律更有存在感,而作为教师,道德对其思想的正向积极作用更加深刻。几乎渗透到教师职业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生活,课堂,课下。教师是道德的先行者,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成为社会及学生的榜样与标杆,教师必须要率先垂范,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形象,我们更要以道德为准绳,时刻注意自身言行,需知自己后有千百人的模仿,教育为本,则师德先行。
教师的修行是漫长的。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同教育一样,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躬行。其实,无论是教学、课堂、还是课余生活,无不体现着教师的光辉和形象,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爱惜这个称号。最后,用一句名言以形容教师征程,以此共勉,那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陈万松,杨国军.2014年7月第1版,2019年6月第6次印刷
[2]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的讲话
高校师德师风,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常谈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曾形容教师“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去”生动地揭示了教师的奉献精神,试想,天底下除了父母,也只有老师能够这样全身心的为学生,为孩子成长操碎心吧。也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地提高教师待遇,保障高校教师权利,让人们实实在在看到教师地位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代表着教师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知识已经内化成了他们的思想意识。说明社会因教育而文明程度提高,那么,教师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我们应该为这种改变而欣喜,并且要不断地使这种向上的氛围保持传承。
教师作为一类特殊人群,与“白衣天使”一样。医生手中掌握的是生命,教师拿捏的是学生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所以,教师的责任由此可窥一斑,老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古人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表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对待学生,教师要严慈相济,包容与宽容并举。其实,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在影响学生,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大环境。古人形容宽容、包容常用“将军额前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用这两句形容教师最贴切。一位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对学生的包容,那他必然是快乐的,而学生也必然是尊重老师的,学生的一言一行必然能跟随老师长久下去,好的学风、班风就会被带动,一传十,十传百,教育的成效就在不知不觉间显现。
然而,这里说的宽容与包容和纵容是有绝对界限的。师者为师,不可纵容学生,此谓师道之“严”,切不可丢掉教育的初心,混淆概念,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于教师而言,过之大矣。
教师,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唯教育初心而不改。当今社会,教育形式趋于多元化,教师亦不是传统意义上在三尺讲台拿着教材、粉笔的形象。这提醒我们要紧跟潮流,把握第一手资讯,永做一位“新”老师,更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为人处事。以自身而言,虽已毕业有近三年,但也总是觉得学习这件事还是要拿起来不能放,同时,也感觉自己各方面有待提高或做得更好。
古语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无疑是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良心活”,也是个“长期活”。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孩子的教育水远是摆在首位的一件事。家长,更是不惜重金向教育投入,这其中,确实有教育制度的因素,但是我认为,现代社会人群对教育的重视、思想的觉醒才是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狭隘的“读书无用论”更是难以站稳脚跟。教育学生需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根植于内心的“良心”对得起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与期望,对得起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对学生负责,无愧于良心。
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难像商品生意分秒钟见成效,最多也就是课上讲授的知识课后测验学生掌握较好,这样的“显性”成果。当前的制度下,小学,中学阶段有“升学率”这一目标横线,尚可作为“成效”考核标准。对于大学而言,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其实,这正是大学区别中小学的显著特点,中小学是“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方法,这里的“渔”对象多以“文化课知识”为载体,而大学更侧重“授之以渔”。“渔”多以“学习方法,锻炼素质、素养,适应社会”为载体。以形成高度自律,自主學习为目标。后者更能体现“长期性”,而从社会环境需要来看,对学生技能素养的要求更贴近实际,而这些技能素养是以知识的储备为基础的,没有知识的储备,那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长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积极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守得住孤独与枯燥仍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季羡林老先生就后人树立了榜样。二战结束,只身一人回到祖国,与家人十六年后才得以团聚。这样的义无反顾,让人敬仰。现在,虽然不需要个人为教育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牺牲,但是,秉承老先生那股执着劲儿,为理想,为事业拼搏的精神应是每位教师的信条。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说明人才,无不以德为先,道德,虽没有法律严明,但从自我角度讲,它却比法律更有存在感,而作为教师,道德对其思想的正向积极作用更加深刻。几乎渗透到教师职业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生活,课堂,课下。教师是道德的先行者,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成为社会及学生的榜样与标杆,教师必须要率先垂范,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形象,我们更要以道德为准绳,时刻注意自身言行,需知自己后有千百人的模仿,教育为本,则师德先行。
教师的修行是漫长的。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同教育一样,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躬行。其实,无论是教学、课堂、还是课余生活,无不体现着教师的光辉和形象,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爱惜这个称号。最后,用一句名言以形容教师征程,以此共勉,那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陈万松,杨国军.2014年7月第1版,2019年6月第6次印刷
[2]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