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历史时期河北省处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交通异常便利发达,故而也在人口的频繁流动过程中与其它地区音乐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碰撞与交融现象。而这种交融,有力地塑造了今日河北民间音乐的面貌和风格,鉴于此,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的观点,提出并论证了在河北民间音乐研究领域建立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河北 民间音乐 广域视角 深度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19-02
河北省东濒渤海,西倚太行,北接草原,南连河洛,在明清时期属于四方商旅云集辐辏的京畿重地。由于明清时代的河北处于环绕、拱卫“京师”的特殊地位,所以在当时也属于人口迁徙、流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因为,四方商贾从水、陆两路进京做生意要取道河北;全国举子要赴京赶考,也须途经河北;京师禁军和八旗军调防,同样须经河北境内才能开赴全国各地;封建朝廷财政所仰赖的江南漕运,也必须过境河北方能运抵京城。以上常年开展的这种种活动,就必然帶来历史上河北省境内比较密集的跨区域人口迁移、流动现象。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则又是跨区域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
一、音乐研究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的内涵解析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承至今的河北民间音乐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的品类以及如此繁多的曲目,在相当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明清以来本区域内所发生的相对频繁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现象。故而,对当前河北民间音乐的研究,也就必须拓展相应的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所谓“广域视角”,就是要求探析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各地区音乐之间的关系,把河北民间音乐放到全国各地区民间音乐发展、流变的整体空间背景中来加以审视和考察;而“深度思维”,则是指拨开历史的迷雾,从时间的角度来勾稽、还原、梳理各种类型的河北民间音乐在历史上与其它地区音乐相互交融而产生流变的轨迹与脉络。如此,则有望将河北民间音乐放置到我国民间音乐发展、流变的整体性宏伟时空背景当中去加以显示,从而更为确当地把握河北民间音乐各种品类、曲目的渊源及其风格特征的全貌,以便为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考察、音乐艺术现象分析、教学科研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基础性参考资料。
二、采取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研究河北民间音乐的案例分析
如上文所述,今天的河北民间音乐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音乐传播、创新与发展、传承效应相交织而构成的一种文化积淀现象。从总体来看,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属于历时性的积淀事像;而从河北民间音乐的现生形态来看,它又同其它地区的民间音乐存在着相似性的关联,这就是河北民间音乐的共时性遗存事像。而采取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所要探析和解决的,则是将当前河北民间音乐的共时性遗存事像作为切入点,来反观历时性的传承和积淀事像,从而尝试还原各历史时期河北地区民间音乐与其它地区音乐展开交流与融合而得到创新与发展的原初面貌,进而从文化的深度对河北民间音乐的各种艺术现象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一,依托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同宗歌系”在河北境内的遗存建立宏观的广域研究视角。历史上,由于人口迁徙、流动而造成了许多同曲变体的民歌传播现象,即:当A地区的民歌流传到B、C等其它地区后,B、C等地的民众根据自身审美趣尚,对A地的民歌原曲展开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改良。这样,就能以A地民歌原曲为母体,在B、C等地发展出一系列在歌词、调式、旋律、节奏等音乐艺术现象方面同中有异的变体(子体)民歌曲目。这样,B、C等地的变体曲目和A地的民歌原曲一道,就构成了“同曲变体”的民歌歌系,又称“同宗歌系”。
就河北地区的民歌来说,深泽、晋州、冀中、曲阳、大名、崇礼、赤城等地的多首《绣荷包》和流行于全国各省份的《绣荷包》民歌,一道归入“绣荷包调”同宗歌系;石家庄、秦皇岛、围场、永年、邯郸、大城、兴隆等地的《盼五更》《哭五更》等曲目,可以同流行于全国各省份的《盼五更》《闹五更》《五更怨》等民歌一道,归入“五更调”同宗歌系;诞生并流传于河北各地的《小白菜》,也可以和流传于宁夏、广西等地的《小白菜》《小小白菜》以及山东省临沂地区的《沂蒙山小调》,共同组成“小白菜调”同宗歌系。但须指出的是,将河北民歌放到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同宗歌系”中去加以审视,无疑有助于建立起河北民间音乐研究的广域视角,也有利于从文化心态的角度来理解河北民间音乐在审美理想层面所表现的共性与个性。
第二,梳理河北民间音乐在历史时期与其它地区展开音乐交流的共时性通道,展开音乐研究的深度思维。根据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地区民间音乐在现存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即可结合历史时期河北省与其它地区在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史实联系,来梳理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地区展开音乐交流的共时性通道。比如,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与山东安丘、邹平等地以及江苏六合等地的民歌《茉莉花》,在调式、旋律和节奏方面存在异同之处,且可以根据大运河从江浙到山东、河北的航运轨迹来梳理出上述《茉莉花》同宗民歌各种音乐艺术现象沿着运河自南向北的递变轨迹。如此,则可梳理出大运河这条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同其它地区展开交流的共时性通道。而康保、张北、丰宁等地的民歌《拉骆驼》又和流传于山西广灵、临汾、定襄等地的《拉骆驼》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跳粉墙》和《拉骆驼》同属于戏曲“二人台”的牌子曲。而二人台广泛流行于河北、山西、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这一范围内,所以各地境内就产生了《跳粉墙》(《张生戏莺莺》为《跳粉墙》变体)和《拉骆驼》的同宗民歌。由此,即可梳理出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同其它地区展开交流的另一条共时性通道,即二人台的传播范围和路径。再如,晚清至民国冀东一带涌现过历时百余年的闯关东经商史,冀东商帮在将货物销售到关外的同时,也将唢呐曲目带出(带入)山海关,使冀东、辽西的唢呐曲目产生了交流与碰撞。由此,即可梳理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同其它地区展开交流的又一条共时性通道,即冀东商帮的活动路线。可见,通过梳理河北民间音乐在历史时期与其它地区展开音乐交流的共时性通道,即可透过历史的烟云来把握河北民间音乐在和其它地区音乐展开交流过程中的创新、发展与演变、传承轨迹,进而从历时的角度来拓展音乐研究的“深度思维”。
第三,挖掘河北民间音乐中遗存的“活化石”曲目。随着历史变迁,原本盛行于特定朝代的曲目往往已走向式微,但却可能在各地民间音乐中有所遗存。这些孑遗曲目,就堪称为探究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资料。而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河北省,也包含此类的“活化石”曲目,比如,井陉拉花伴唱音乐中的《腊梅花》曲调就属此类。《腊梅花》最早见于宋元南戏《小孙屠》,该戏中有《四犯腊梅花》曲牌,但已不知其调式。今山西广昌的“活化石”剧种——孟戏中保存有《腊梅花》曲牌,乐句落音多在商音上,但尾句落在徵音上。呈现出了商、徵调式复合的特点。而井陉拉花中的伴唱曲牌《腊梅花》,乐句落音多在商、徵两音上,而句尾落在宫音上,则呈现了商、徵、宫三调性的复合特征。由此可见,广昌孟戏和井陉拉花中的《腊梅花》曲牌,当属于宋元《四犯腊梅花》流传至今的孑遗曲目。挖掘井陉拉花中的《腊梅花》则足以和广昌孟戏中的《腊梅花》进行互证,从而建构起一幅宋元《腊梅花》曲牌在全国范围内传承流变的历史图景,也有助于从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的层面来论证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及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历史时期河北省在交通、经济、政治多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民间音乐在人口流动中发生了与其它各地音乐的广泛交融现象。因此,要从文化的深层面把握河北民间音乐的审美精神,深入挖掘其学术研究价值,就必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建立起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方能以古证今、与古为新,有力推动河北民间音乐的研究、保护、教学、发展等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创新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侯轶男.河北省“同曲变体”民歌文化审美内涵解析[J].音乐创作,2015,(08).
关键词:河北 民间音乐 广域视角 深度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19-02
河北省东濒渤海,西倚太行,北接草原,南连河洛,在明清时期属于四方商旅云集辐辏的京畿重地。由于明清时代的河北处于环绕、拱卫“京师”的特殊地位,所以在当时也属于人口迁徙、流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因为,四方商贾从水、陆两路进京做生意要取道河北;全国举子要赴京赶考,也须途经河北;京师禁军和八旗军调防,同样须经河北境内才能开赴全国各地;封建朝廷财政所仰赖的江南漕运,也必须过境河北方能运抵京城。以上常年开展的这种种活动,就必然帶来历史上河北省境内比较密集的跨区域人口迁移、流动现象。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则又是跨区域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
一、音乐研究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的内涵解析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承至今的河北民间音乐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的品类以及如此繁多的曲目,在相当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明清以来本区域内所发生的相对频繁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现象。故而,对当前河北民间音乐的研究,也就必须拓展相应的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所谓“广域视角”,就是要求探析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各地区音乐之间的关系,把河北民间音乐放到全国各地区民间音乐发展、流变的整体空间背景中来加以审视和考察;而“深度思维”,则是指拨开历史的迷雾,从时间的角度来勾稽、还原、梳理各种类型的河北民间音乐在历史上与其它地区音乐相互交融而产生流变的轨迹与脉络。如此,则有望将河北民间音乐放置到我国民间音乐发展、流变的整体性宏伟时空背景当中去加以显示,从而更为确当地把握河北民间音乐各种品类、曲目的渊源及其风格特征的全貌,以便为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考察、音乐艺术现象分析、教学科研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基础性参考资料。
二、采取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研究河北民间音乐的案例分析
如上文所述,今天的河北民间音乐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音乐传播、创新与发展、传承效应相交织而构成的一种文化积淀现象。从总体来看,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属于历时性的积淀事像;而从河北民间音乐的现生形态来看,它又同其它地区的民间音乐存在着相似性的关联,这就是河北民间音乐的共时性遗存事像。而采取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所要探析和解决的,则是将当前河北民间音乐的共时性遗存事像作为切入点,来反观历时性的传承和积淀事像,从而尝试还原各历史时期河北地区民间音乐与其它地区音乐展开交流与融合而得到创新与发展的原初面貌,进而从文化的深度对河北民间音乐的各种艺术现象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一,依托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同宗歌系”在河北境内的遗存建立宏观的广域研究视角。历史上,由于人口迁徙、流动而造成了许多同曲变体的民歌传播现象,即:当A地区的民歌流传到B、C等其它地区后,B、C等地的民众根据自身审美趣尚,对A地的民歌原曲展开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改良。这样,就能以A地民歌原曲为母体,在B、C等地发展出一系列在歌词、调式、旋律、节奏等音乐艺术现象方面同中有异的变体(子体)民歌曲目。这样,B、C等地的变体曲目和A地的民歌原曲一道,就构成了“同曲变体”的民歌歌系,又称“同宗歌系”。
就河北地区的民歌来说,深泽、晋州、冀中、曲阳、大名、崇礼、赤城等地的多首《绣荷包》和流行于全国各省份的《绣荷包》民歌,一道归入“绣荷包调”同宗歌系;石家庄、秦皇岛、围场、永年、邯郸、大城、兴隆等地的《盼五更》《哭五更》等曲目,可以同流行于全国各省份的《盼五更》《闹五更》《五更怨》等民歌一道,归入“五更调”同宗歌系;诞生并流传于河北各地的《小白菜》,也可以和流传于宁夏、广西等地的《小白菜》《小小白菜》以及山东省临沂地区的《沂蒙山小调》,共同组成“小白菜调”同宗歌系。但须指出的是,将河北民歌放到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同宗歌系”中去加以审视,无疑有助于建立起河北民间音乐研究的广域视角,也有利于从文化心态的角度来理解河北民间音乐在审美理想层面所表现的共性与个性。
第二,梳理河北民间音乐在历史时期与其它地区展开音乐交流的共时性通道,展开音乐研究的深度思维。根据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地区民间音乐在现存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即可结合历史时期河北省与其它地区在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史实联系,来梳理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地区展开音乐交流的共时性通道。比如,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与山东安丘、邹平等地以及江苏六合等地的民歌《茉莉花》,在调式、旋律和节奏方面存在异同之处,且可以根据大运河从江浙到山东、河北的航运轨迹来梳理出上述《茉莉花》同宗民歌各种音乐艺术现象沿着运河自南向北的递变轨迹。如此,则可梳理出大运河这条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同其它地区展开交流的共时性通道。而康保、张北、丰宁等地的民歌《拉骆驼》又和流传于山西广灵、临汾、定襄等地的《拉骆驼》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跳粉墙》和《拉骆驼》同属于戏曲“二人台”的牌子曲。而二人台广泛流行于河北、山西、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这一范围内,所以各地境内就产生了《跳粉墙》(《张生戏莺莺》为《跳粉墙》变体)和《拉骆驼》的同宗民歌。由此,即可梳理出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同其它地区展开交流的另一条共时性通道,即二人台的传播范围和路径。再如,晚清至民国冀东一带涌现过历时百余年的闯关东经商史,冀东商帮在将货物销售到关外的同时,也将唢呐曲目带出(带入)山海关,使冀东、辽西的唢呐曲目产生了交流与碰撞。由此,即可梳理历史时期河北民间音乐同其它地区展开交流的又一条共时性通道,即冀东商帮的活动路线。可见,通过梳理河北民间音乐在历史时期与其它地区展开音乐交流的共时性通道,即可透过历史的烟云来把握河北民间音乐在和其它地区音乐展开交流过程中的创新、发展与演变、传承轨迹,进而从历时的角度来拓展音乐研究的“深度思维”。
第三,挖掘河北民间音乐中遗存的“活化石”曲目。随着历史变迁,原本盛行于特定朝代的曲目往往已走向式微,但却可能在各地民间音乐中有所遗存。这些孑遗曲目,就堪称为探究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资料。而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河北省,也包含此类的“活化石”曲目,比如,井陉拉花伴唱音乐中的《腊梅花》曲调就属此类。《腊梅花》最早见于宋元南戏《小孙屠》,该戏中有《四犯腊梅花》曲牌,但已不知其调式。今山西广昌的“活化石”剧种——孟戏中保存有《腊梅花》曲牌,乐句落音多在商音上,但尾句落在徵音上。呈现出了商、徵调式复合的特点。而井陉拉花中的伴唱曲牌《腊梅花》,乐句落音多在商、徵两音上,而句尾落在宫音上,则呈现了商、徵、宫三调性的复合特征。由此可见,广昌孟戏和井陉拉花中的《腊梅花》曲牌,当属于宋元《四犯腊梅花》流传至今的孑遗曲目。挖掘井陉拉花中的《腊梅花》则足以和广昌孟戏中的《腊梅花》进行互证,从而建构起一幅宋元《腊梅花》曲牌在全国范围内传承流变的历史图景,也有助于从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的层面来论证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及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历史时期河北省在交通、经济、政治多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民间音乐在人口流动中发生了与其它各地音乐的广泛交融现象。因此,要从文化的深层面把握河北民间音乐的审美精神,深入挖掘其学术研究价值,就必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建立起广域视角和深度思维,方能以古证今、与古为新,有力推动河北民间音乐的研究、保护、教学、发展等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创新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侯轶男.河北省“同曲变体”民歌文化审美内涵解析[J].音乐创作,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