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新课堂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似乎繁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本文就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一个超越传统、彰显时代特色的新命题成为我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这就是“个性化阅读”。不少教师为了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状况在课堂搞自主探究、讨论,让学生唱主角,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入研究会发现,学生的发言大多是人云亦云的理解,尤其缺少融入自我见解的、独具发现的个性的思考。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遮蔽不住学生精神的苍白。阅读教学刚从传统的“禁锢”中走出来,又走入了新的误区。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容易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淡化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走入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本文分析了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
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歷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
“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
教师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纡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一集中一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总之,准确理解“个性化阅读”,我们的课改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一个超越传统、彰显时代特色的新命题成为我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这就是“个性化阅读”。不少教师为了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状况在课堂搞自主探究、讨论,让学生唱主角,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入研究会发现,学生的发言大多是人云亦云的理解,尤其缺少融入自我见解的、独具发现的个性的思考。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遮蔽不住学生精神的苍白。阅读教学刚从传统的“禁锢”中走出来,又走入了新的误区。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容易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淡化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走入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本文分析了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
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歷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
“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
教师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纡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一集中一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总之,准确理解“个性化阅读”,我们的课改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