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存在一定的影响,并且具备相应的传导机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特征和信用风险的现状,本文认为:为保证银行业的整体风险的可控性,保持一定程度的垄断是有益的。过分强调开放市场,放松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市场的竞争度,对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而言,并非明智之举。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结构 信用风险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conduction mechanism analysis
Jin YinfengGao S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rket quotation field structure to the credit risk conduction machinemade question,discovers the commercial bank market quotation field structure to credit risk existence certain influence,and has the corresponding conduction mechanism.Unifie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rket quotation field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redit risk present situation,this article thought that,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nking industry the overall risk controllability,the maintenance certain degree monopoly is beneficial.Overemphasizes opens the market,relaxes the profession admittance system,enhances the market the competition,speaking of reduces the commercial bank the credit risk level,by no means wise move.
Keywords:The commercial bank Market mechanism Credit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50-04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传导机制
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问题的研究,是沿着微观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理论的思路进行的。市场结构就是构成市场的卖者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与买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杨治,1985)。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可总结为集中度(无论是合谋还是非合谋)、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
在商业银行市场上,市场结构是通过赋予市场上单个银行以不同的价格控制力量来影响其行为模式,从而作用于信用风险水平的。也就是说,若将信用风险水平看作商业银行市场绩效的话,市场结构是通过市场行为对绩效水平发生作用的,但这个传导机制需要一个关键环节:即银行所具备的市场力量(或价格操控能力)。市场势力是一种定价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它是垄断者具有对市场排他控制权的主要表现。如果这一环节缺失,厂商行为就会发生扭曲,从而直接导致绩效严重偏离既定市场结构下的预期目标。
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是通过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我们假定银行之间的信息并不是透明的,也就是说每个贷款申请者的甄别结果只有对其进行筛选的银行知道,其他银行无法轻易得到这一信息。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并且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以及竞争程度的提高,这种信息的扩散会更加困难并且低效。因而,当市场上不只存在一家银行时,未能从第一家银行得到贷款的申请人就会继续向另外一家银行进行申请;并且市场上的银行越多,最终未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申请人就越少。再加上每一回合被接受的借款人数中,信誉好的借款人要占更高的比例,所以在每次被拒绝的申请人集合中,信誉低的借款人比例要比上一轮高。这种集合的恶化,之前已经被Broecker(1990)和Nakamura(1993)所关注,这表明预期贷款损失率将随着市场上银行数量的增加而递增。
同时,市场上单个银行所具备的价格操控能力及其竞争行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商业银行不同的市场结构是通过赋予单个银行不同的市场力量,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对信用风险进行传导作用的。也就是说随着银行市场集中度的上升,单个银行的市场力量显著增强,当单个银行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力量后,就可以通过对价格(利率)的操控来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从而使信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涉及到两大主体——商业银行与贷款申请者。在信贷业务中,银行与企业无法在信息上达到完全共享,因此,双方在发生借贷关系时,就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银行由于处于信息劣势,难以认定借款人投资项目风险的高低,很可能在信贷的过程中发生逆向选择行为;而贷款企业由于更加了解自身的情况而成为信息相对优势的一方,其受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故意隐瞒劣质项目信息,以求获得贷款,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现象的产生。二者的综合作用引发了商业银行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并不是直接对信用风险发生作用并产生影响的。而是这样一种过程:
首先,随着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单个银行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市场力量。从逆向选择的角度来看,垄断型市场上的银行就能够通过提高价格(利率),攫取厂商的剩余利润,可以充分弥补其对项目进行甄别所花费的成本。再加上银行的利润来源不仅与贷款项目的预期回报有关系,还依赖于项目成功的概率,因而,相比较竞争性市场结构而言,其更具有对项目进行甄别的动机。甄别机制作为避免逆向选择的有效途径,会大大降低市场上的信用风险水平。
其次,从道德风险的角度来看,商誉因素能够对贷款申请企业形成一定的激励约束,通过建立这种商誉约束机制,减少借款者的违约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尤其是在多期贷款情况下,具备一定市场力量的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后续贷款给予优质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增加劣质企业的违约成本,来激励贷款企业减少其道德风险动机。换句话说,基于道德风险前提,资产规模不足的厂商无法在后续时间获得优惠贷款①。
这两方面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下图(图1)来表示:
2.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性分析
上述关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研究是建立在一般意义基础上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其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截至2007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虽然已经降到了4%以下,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倍以上),我国三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工、建)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29%、3.56%、2.95%,而三家外资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汇丰控股)这一比率为1.2%、0.69%、1.6%。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尚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以来,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银行业也进入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期。然而,由于受盈利水平约束,银行内生资本能力不高,同时融资渠道也有限,因而,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不能随资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见图2),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率有所上升,但这些指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政府大量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的结果,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2.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实证分析。
Panzar和Rosse(1977)建立了一个测度银行市场势力的分析框架,其基本的假设是当投入成本变化时,银行会根据所处的不同市场结构选择相应的定价策略③。也就是说,银行的市场势力是用要素价格变化(资金、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引起收入变化(利息收入和总收入)的程度来衡量。他们将所有要素对收入的弹性之和定义为H统计值,它代表着要素投入价格变化1%时,收入偏离均衡值的百分比。
P-R模型通过以下方程获得H统计值:
lnINTR=α+βlnωC+γlnωL+δlnωF+∑ηjlnBSFj+μlnOI+ε④ (1)
由于H统计值等于所有要素对收入的弹性之和,因此在方程(1)中,H=β+γ+δ。Panzar和Rosse等人证明了不同的H数值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和银行所具有的不同的市场势力,见表1:
2.2.1 模型设定。
参考前期的研究文献,本文构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业的Panzar-Rosse市场势力和竞争度检验模型,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lnINTR=α+βlnωC+γlnωL+δlnωF+ΦlnEquity+lnLoan+μlnOI+ηlnAsset+ε (2)
方程(2)的被解释变量INTR代表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主要考虑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有学者选用总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但结果与前者相差不大。在本文的样本中,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值为93.7%,但近年来该比例有小幅度下降,说明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有所增长。在解释变量中,资金价格ωF用利息支出与总存款的比率表示;资产价格ωc用其他运营费用与固定资产的比率表示;劳动力价格ωL用工资福利支出与总资产的比率表示⑥。在控制变量中,各银行的风险性高低由权益与总资产比率和总贷款与总资产比率表示,OI控制营业外收入的影响,Asset则为银行规模控制因素。
2.2.2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财务分析库》(Bank Scope)⑦,选取国内资产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他们具体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市商业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和天津市商业银行。数据跨度为1997~2005年,表2是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财务分析库》(1997~2005);另注:该表是变量的总体性描述,各变量数据为取自然对数后数值。
2.2.3 实证结果。
为了考察1997~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和竞争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使用Eviews5.0软件套用P-R模型对1997~2005年间17家样本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估计。估计面板数据模型通常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EM)。依据前人的研究经验⑧,我们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EM)。具体的回归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此处略。
从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测度银行市场势力的H=β+γ+δ=0.92。H统计值的Wald检验结果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H=O的假设,接受H=1的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判断1997~200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相当弱,几乎没有价格操控能力,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程度已经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
2.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及传导机制缺失的现实解释。
上述实证结果是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实际情况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并没有赋予中国商业银行以相应的市场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价格掌控能力,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进一步传导受到了阻碍。
2.3.1 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银行业基本的定价原则是以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为标准,按照法定利率实施。在这种非完全市场化利率的条件下,任何单个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股份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均为市场价格(利率)的接受者,几乎没有如同寡头垄断厂商的那种市场力量可言。进一步而言,由于商业银行可自主定价的空间较小,商业银行无法通过衡量贷款风险来确定相应的利率水平,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因此,其没有足够的动机去度量客户风险状况。面对价格因素的外生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程度,我国商业银行过分、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招揽,却不重视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甄别和项目筛选,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2.3.2 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收入结构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小的特征,其经营业务以存贷款项目为主,虽然近几年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中间业务比例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大型银行相比较仍表现出产品创新不足的特征。市场产品的同质性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力量,产品和服务的高度趋同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价格操控能力。
此外,潜在的存款保险制度又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甄别动力不足的现象。政府和人民银行充当了最后保险人的角色,使得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软化,经营风险得以转嫁,从而大大削弱了银行的贷款甄别功能。与国外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技术也处于较低水平,甄别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原本就狭小的盈利空间。因而,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甄别动机不足的一个内部因素。
综上所述,在中国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是中断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上政府因素过度介入的体制性原因和银行产品的高度趋同性,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并没有赋予商业银行以相应的市场力量,从而无法激励银行采取以降低逆向选择为目的市场行为,同时银行也无法采取针对借款者的商誉约束机制,这就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和信用风险水平“双高”的现象。
3.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商业银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不是单纯的提高或降低市场集中度,而是应将重点放在对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之间传导机制的疏导。同时,还应减少政府对银行市场的过度介入,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纠正价格扭曲现象,让市场力量真正发挥作用。
另外,作为配套措施,还应针对其他一些引起商业银行高风险的因素进行改善,这些因素既包括银行自身经营和竞争行为方面的,也有行业规制和非市场化因素导致的市场过度竞争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减少政府因素和行政干预,强化银行的市场力量。
首先,政府应放宽对银行市场的管制,逐步减少违背市场原则的政策干预,以利于银行市场力量的恢复,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衡量贷款风险来确定相应的利率水平,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促使银行有足够的动机去度量客户质量以及甄别项目的风险状况,减少其逆向选择行为,降低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具备了一定的价格操控能力后,就有能力建立起针对借款者的信誉约束机制,增加借款者发生道德风险的潜在成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强银行市场力量的同时,要加强银行贷款利率的审查,设定最低标准,防止低水平的恶性价格竞争。同时,还应该逐渐取消政府作为最后保险人的角色,改变政府隐性担保的做法,区分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硬化银行的风险约束。
3.2 降低行业退出壁垒,避免恶性竞争。
首先,可以通过分级银行牌照制度建立预警机制,形成银行从出现问题到市场退出之间的一个整改“缓冲”区间,避免问题积重难返。其次,应建立并完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避免银行“只进不出”,充分发挥市场退出机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最后,要建立市场化的并购机制,当前采取“一刀切”的强制退市政策是不现实的,相反,按照市场化原则、分类处理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才能更好地体现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
另外,还要审慎考虑放松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加强对新进入银行的审查,注意区别银行的多层次性。使中小银行和大银行都细分市场,防止无效竞争。
3.3 引导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竞争行为,提高其信贷甄别动机。
首先,深入细分市场,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体。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设立目标及比较优势找准目标市场。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应强化自身的地方性特点,而不应简单复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和方法。事实上,处于融资劣势的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迫切需要为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填补该空白。
其次,提高银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摆脱主要以业务扩张为特征的恶性竞争。银行服务中,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是两个显著的创新点,应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比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经营,形成服务特色。
再次,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甄别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降低甄别成本。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完善银行信用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二是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三是建立企业及个人信用资料数据库信息系统。
3.4 就整个社会而言,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商誉因素。
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发生传导作用,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具体来看,这种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商誉意识的建立。
首先,应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其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文化建设。鉴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于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商誉约束机制,应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社会诚信教育体系,使得商誉因素真正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从而减少商业银行市场的道德风险。
注释
①《微观银行学》,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0页;这里所说的资产可以是货币资产,也可以是商誉。
②资料来源:王刚,陈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回顾与展望》,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http://www.fineprint.com.cn/
③主要的前提条件是:首先,所有的银行都会看作是单一产品企业,利用劳动力、资本和金融资金的投入生产金融中介服务;其次,高投入成本与能够产生高回报的高质量服务并不相关(Molyneux et al., 1996)
④其中,INTR代表总资产利息收入率或总资产收入率,ωc代表资产价格,ωL代表劳动力价格,ωF代表资金价格,BSF表示银行特殊因素,OI表示其他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ε是随机误差项。
⑤Vesala (1995)证明当H介于0和1之间时,H可以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连续性衡量指标,即H值越高则竞争程度越强。
⑥根据我国的银行会计制度,其他运营费用(other operating expenses)是指除工资福利支出之外的其他管理费用,其中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折旧;部分银行某些年份财务报表中没有工资福利支出这一项,而是全部包括在管理费用(overheads)中,本文用当年其他银行该项支出占管理费用的平均比率乘以管理费用,估算出当年该银行的工资福利支出。
⑦BankScope详细提供了全球12000多家主要银行(1673北美银行、9700其他各国银行)及世界重要金融机构与组织的经营与信用分析数据,是当今全球银行业最具权威性的行业分析库,库中每一家银行报告含历年财务分类数据、各银行世界及本国排名、独立性、支持力、商业债券等评级、国家主权评级、2年内全部相关路透报道、各银行的详细股东结构及分支机构信息。
⑧Yuan(2006)在测度1996~200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势力和竞争程度时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本文借用前人的研究经验,不再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即直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参考文献
[1] Manove M.Padilla A.J.and Pagano M.,2001,collateral versus project screening:a model of lazy banks [J].Rand journal economics,Vol32,No.4 726~744
[2] Shaffer S.,1998,“The Winner’s Curse in Ban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nation7,359~392
[3] S.A.Sharp,“The effects of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on Prices: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Bank Deposit Market”,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7(12),PP.79~94
[4] Cao,M.,and S.Shi.Screening,Bidding,And The Loan Market [R].Queen’s University,2000,mimeo
[5] Dell’Ariccia,G..Learning By Lending,Competition,And Screening Incentive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0,mimeo
[6] Guzman,M..Bank Structure,Capital Accumulation,and Growth: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 [J].Economic Theory,2000,Vol.16,No.2,PP.421~455
[7] 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微观银行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9] 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 彼得·罗斯著,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1] 崔晓峰.《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 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 石晓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4] 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载《经济研究》[J].2002(8)
[15] 易纲、赵先信.“中国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载《经济研究》[J].2001(8)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结构 信用风险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conduction mechanism analysis
Jin YinfengGao S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rket quotation field structure to the credit risk conduction machinemade question,discovers the commercial bank market quotation field structure to credit risk existence certain influence,and has the corresponding conduction mechanism.Unifie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market quotation field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redit risk present situation,this article thought that,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nking industry the overall risk controllability,the maintenance certain degree monopoly is beneficial.Overemphasizes opens the market,relaxes the profession admittance system,enhances the market the competition,speaking of reduces the commercial bank the credit risk level,by no means wise move.
Keywords:The commercial bank Market mechanism Credit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50-04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传导机制
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问题的研究,是沿着微观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理论的思路进行的。市场结构就是构成市场的卖者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与买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杨治,1985)。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可总结为集中度(无论是合谋还是非合谋)、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
在商业银行市场上,市场结构是通过赋予市场上单个银行以不同的价格控制力量来影响其行为模式,从而作用于信用风险水平的。也就是说,若将信用风险水平看作商业银行市场绩效的话,市场结构是通过市场行为对绩效水平发生作用的,但这个传导机制需要一个关键环节:即银行所具备的市场力量(或价格操控能力)。市场势力是一种定价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它是垄断者具有对市场排他控制权的主要表现。如果这一环节缺失,厂商行为就会发生扭曲,从而直接导致绩效严重偏离既定市场结构下的预期目标。
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是通过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我们假定银行之间的信息并不是透明的,也就是说每个贷款申请者的甄别结果只有对其进行筛选的银行知道,其他银行无法轻易得到这一信息。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并且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以及竞争程度的提高,这种信息的扩散会更加困难并且低效。因而,当市场上不只存在一家银行时,未能从第一家银行得到贷款的申请人就会继续向另外一家银行进行申请;并且市场上的银行越多,最终未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申请人就越少。再加上每一回合被接受的借款人数中,信誉好的借款人要占更高的比例,所以在每次被拒绝的申请人集合中,信誉低的借款人比例要比上一轮高。这种集合的恶化,之前已经被Broecker(1990)和Nakamura(1993)所关注,这表明预期贷款损失率将随着市场上银行数量的增加而递增。
同时,市场上单个银行所具备的价格操控能力及其竞争行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商业银行不同的市场结构是通过赋予单个银行不同的市场力量,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对信用风险进行传导作用的。也就是说随着银行市场集中度的上升,单个银行的市场力量显著增强,当单个银行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力量后,就可以通过对价格(利率)的操控来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从而使信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涉及到两大主体——商业银行与贷款申请者。在信贷业务中,银行与企业无法在信息上达到完全共享,因此,双方在发生借贷关系时,就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银行由于处于信息劣势,难以认定借款人投资项目风险的高低,很可能在信贷的过程中发生逆向选择行为;而贷款企业由于更加了解自身的情况而成为信息相对优势的一方,其受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故意隐瞒劣质项目信息,以求获得贷款,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现象的产生。二者的综合作用引发了商业银行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并不是直接对信用风险发生作用并产生影响的。而是这样一种过程:
首先,随着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单个银行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市场力量。从逆向选择的角度来看,垄断型市场上的银行就能够通过提高价格(利率),攫取厂商的剩余利润,可以充分弥补其对项目进行甄别所花费的成本。再加上银行的利润来源不仅与贷款项目的预期回报有关系,还依赖于项目成功的概率,因而,相比较竞争性市场结构而言,其更具有对项目进行甄别的动机。甄别机制作为避免逆向选择的有效途径,会大大降低市场上的信用风险水平。
其次,从道德风险的角度来看,商誉因素能够对贷款申请企业形成一定的激励约束,通过建立这种商誉约束机制,减少借款者的违约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尤其是在多期贷款情况下,具备一定市场力量的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后续贷款给予优质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增加劣质企业的违约成本,来激励贷款企业减少其道德风险动机。换句话说,基于道德风险前提,资产规模不足的厂商无法在后续时间获得优惠贷款①。
这两方面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下图(图1)来表示:
2.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性分析
上述关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研究是建立在一般意义基础上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其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截至2007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虽然已经降到了4%以下,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倍以上),我国三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工、建)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29%、3.56%、2.95%,而三家外资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汇丰控股)这一比率为1.2%、0.69%、1.6%。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尚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以来,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银行业也进入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期。然而,由于受盈利水平约束,银行内生资本能力不高,同时融资渠道也有限,因而,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不能随资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见图2),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率有所上升,但这些指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政府大量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的结果,从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2.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实证分析。
Panzar和Rosse(1977)建立了一个测度银行市场势力的分析框架,其基本的假设是当投入成本变化时,银行会根据所处的不同市场结构选择相应的定价策略③。也就是说,银行的市场势力是用要素价格变化(资金、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引起收入变化(利息收入和总收入)的程度来衡量。他们将所有要素对收入的弹性之和定义为H统计值,它代表着要素投入价格变化1%时,收入偏离均衡值的百分比。
P-R模型通过以下方程获得H统计值:
lnINTR=α+βlnωC+γlnωL+δlnωF+∑ηjlnBSFj+μlnOI+ε④ (1)
由于H统计值等于所有要素对收入的弹性之和,因此在方程(1)中,H=β+γ+δ。Panzar和Rosse等人证明了不同的H数值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和银行所具有的不同的市场势力,见表1:
2.2.1 模型设定。
参考前期的研究文献,本文构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业的Panzar-Rosse市场势力和竞争度检验模型,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lnINTR=α+βlnωC+γlnωL+δlnωF+ΦlnEquity+lnLoan+μlnOI+ηlnAsset+ε (2)
方程(2)的被解释变量INTR代表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主要考虑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有学者选用总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但结果与前者相差不大。在本文的样本中,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值为93.7%,但近年来该比例有小幅度下降,说明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有所增长。在解释变量中,资金价格ωF用利息支出与总存款的比率表示;资产价格ωc用其他运营费用与固定资产的比率表示;劳动力价格ωL用工资福利支出与总资产的比率表示⑥。在控制变量中,各银行的风险性高低由权益与总资产比率和总贷款与总资产比率表示,OI控制营业外收入的影响,Asset则为银行规模控制因素。
2.2.2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财务分析库》(Bank Scope)⑦,选取国内资产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他们具体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市商业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和天津市商业银行。数据跨度为1997~2005年,表2是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财务分析库》(1997~2005);另注:该表是变量的总体性描述,各变量数据为取自然对数后数值。
2.2.3 实证结果。
为了考察1997~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和竞争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使用Eviews5.0软件套用P-R模型对1997~2005年间17家样本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估计。估计面板数据模型通常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EM)。依据前人的研究经验⑧,我们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EM)。具体的回归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此处略。
从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测度银行市场势力的H=β+γ+δ=0.92。H统计值的Wald检验结果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H=O的假设,接受H=1的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判断1997~200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相当弱,几乎没有价格操控能力,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程度已经具有完全竞争的特征。
2.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及传导机制缺失的现实解释。
上述实证结果是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实际情况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并没有赋予中国商业银行以相应的市场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价格掌控能力,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进一步传导受到了阻碍。
2.3.1 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银行业基本的定价原则是以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为标准,按照法定利率实施。在这种非完全市场化利率的条件下,任何单个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股份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均为市场价格(利率)的接受者,几乎没有如同寡头垄断厂商的那种市场力量可言。进一步而言,由于商业银行可自主定价的空间较小,商业银行无法通过衡量贷款风险来确定相应的利率水平,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因此,其没有足够的动机去度量客户风险状况。面对价格因素的外生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程度,我国商业银行过分、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招揽,却不重视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甄别和项目筛选,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2.3.2 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收入结构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小的特征,其经营业务以存贷款项目为主,虽然近几年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中间业务比例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大型银行相比较仍表现出产品创新不足的特征。市场产品的同质性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力量,产品和服务的高度趋同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价格操控能力。
此外,潜在的存款保险制度又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甄别动力不足的现象。政府和人民银行充当了最后保险人的角色,使得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软化,经营风险得以转嫁,从而大大削弱了银行的贷款甄别功能。与国外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技术也处于较低水平,甄别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原本就狭小的盈利空间。因而,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甄别动机不足的一个内部因素。
综上所述,在中国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是中断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上政府因素过度介入的体制性原因和银行产品的高度趋同性,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并没有赋予商业银行以相应的市场力量,从而无法激励银行采取以降低逆向选择为目的市场行为,同时银行也无法采取针对借款者的商誉约束机制,这就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和信用风险水平“双高”的现象。
3.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商业银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不是单纯的提高或降低市场集中度,而是应将重点放在对市场结构与信用风险之间传导机制的疏导。同时,还应减少政府对银行市场的过度介入,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纠正价格扭曲现象,让市场力量真正发挥作用。
另外,作为配套措施,还应针对其他一些引起商业银行高风险的因素进行改善,这些因素既包括银行自身经营和竞争行为方面的,也有行业规制和非市场化因素导致的市场过度竞争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减少政府因素和行政干预,强化银行的市场力量。
首先,政府应放宽对银行市场的管制,逐步减少违背市场原则的政策干预,以利于银行市场力量的恢复,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衡量贷款风险来确定相应的利率水平,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促使银行有足够的动机去度量客户质量以及甄别项目的风险状况,减少其逆向选择行为,降低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具备了一定的价格操控能力后,就有能力建立起针对借款者的信誉约束机制,增加借款者发生道德风险的潜在成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强银行市场力量的同时,要加强银行贷款利率的审查,设定最低标准,防止低水平的恶性价格竞争。同时,还应该逐渐取消政府作为最后保险人的角色,改变政府隐性担保的做法,区分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硬化银行的风险约束。
3.2 降低行业退出壁垒,避免恶性竞争。
首先,可以通过分级银行牌照制度建立预警机制,形成银行从出现问题到市场退出之间的一个整改“缓冲”区间,避免问题积重难返。其次,应建立并完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避免银行“只进不出”,充分发挥市场退出机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最后,要建立市场化的并购机制,当前采取“一刀切”的强制退市政策是不现实的,相反,按照市场化原则、分类处理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才能更好地体现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
另外,还要审慎考虑放松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加强对新进入银行的审查,注意区别银行的多层次性。使中小银行和大银行都细分市场,防止无效竞争。
3.3 引导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竞争行为,提高其信贷甄别动机。
首先,深入细分市场,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体。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设立目标及比较优势找准目标市场。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应强化自身的地方性特点,而不应简单复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和方法。事实上,处于融资劣势的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迫切需要为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填补该空白。
其次,提高银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摆脱主要以业务扩张为特征的恶性竞争。银行服务中,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是两个显著的创新点,应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比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经营,形成服务特色。
再次,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甄别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降低甄别成本。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完善银行信用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二是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三是建立企业及个人信用资料数据库信息系统。
3.4 就整个社会而言,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商誉因素。
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信用风险发生传导作用,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具体来看,这种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商誉意识的建立。
首先,应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其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文化建设。鉴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于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商誉约束机制,应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社会诚信教育体系,使得商誉因素真正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从而减少商业银行市场的道德风险。
注释
①《微观银行学》,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0页;这里所说的资产可以是货币资产,也可以是商誉。
②资料来源:王刚,陈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回顾与展望》,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http://www.fineprint.com.cn/
③主要的前提条件是:首先,所有的银行都会看作是单一产品企业,利用劳动力、资本和金融资金的投入生产金融中介服务;其次,高投入成本与能够产生高回报的高质量服务并不相关(Molyneux et al., 1996)
④其中,INTR代表总资产利息收入率或总资产收入率,ωc代表资产价格,ωL代表劳动力价格,ωF代表资金价格,BSF表示银行特殊因素,OI表示其他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ε是随机误差项。
⑤Vesala (1995)证明当H介于0和1之间时,H可以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连续性衡量指标,即H值越高则竞争程度越强。
⑥根据我国的银行会计制度,其他运营费用(other operating expenses)是指除工资福利支出之外的其他管理费用,其中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折旧;部分银行某些年份财务报表中没有工资福利支出这一项,而是全部包括在管理费用(overheads)中,本文用当年其他银行该项支出占管理费用的平均比率乘以管理费用,估算出当年该银行的工资福利支出。
⑦BankScope详细提供了全球12000多家主要银行(1673北美银行、9700其他各国银行)及世界重要金融机构与组织的经营与信用分析数据,是当今全球银行业最具权威性的行业分析库,库中每一家银行报告含历年财务分类数据、各银行世界及本国排名、独立性、支持力、商业债券等评级、国家主权评级、2年内全部相关路透报道、各银行的详细股东结构及分支机构信息。
⑧Yuan(2006)在测度1996~200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势力和竞争程度时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本文借用前人的研究经验,不再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即直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参考文献
[1] Manove M.Padilla A.J.and Pagano M.,2001,collateral versus project screening:a model of lazy banks [J].Rand journal economics,Vol32,No.4 726~744
[2] Shaffer S.,1998,“The Winner’s Curse in Banking”,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nation7,359~392
[3] S.A.Sharp,“The effects of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on Prices: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Bank Deposit Market”,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7(12),PP.79~94
[4] Cao,M.,and S.Shi.Screening,Bidding,And The Loan Market [R].Queen’s University,2000,mimeo
[5] Dell’Ariccia,G..Learning By Lending,Competition,And Screening Incentive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0,mimeo
[6] Guzman,M..Bank Structure,Capital Accumulation,and Growth: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 [J].Economic Theory,2000,Vol.16,No.2,PP.421~455
[7] 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微观银行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9] 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 彼得·罗斯著,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1] 崔晓峰.《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 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 石晓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4] 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载《经济研究》[J].2002(8)
[15] 易纲、赵先信.“中国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载《经济研究》[J].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