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风险管理对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对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质量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血液透析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方法。风险事件指患者入院诊疗期间出现与诊疗活动无关的反应,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降低血透疗效,还可能加剧医患冲突。鉴于此,为了规避风险事件,加强风险管理的意义显著。本研究观察并分析风险管理对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参与原则和同意知情要求,根据护理管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研究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4.4±9.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4.1±9.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落实无菌操作原则,动态观察患者病情体征变化,记录患者体质量,创设轻松愉悦的诊疗环境。研究组基于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1)创建安全管理机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透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健全并完善个性化、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如应急措施、不良事件上报规章制度等,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1]。(2)加强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对护理人员夯实培训考核工作,通过定期培训,重点讲解安全管理机制、专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自觉主动预防不良事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另外,按时总结分析,汲取实践经验教训,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组织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了解掌握,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在应对风险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3)规范操作。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导管护理知识、动静脉内瘘操作知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若对患者进行导管留置操作,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相关操作制度对导管进行无菌维护,以免导管相关性感染或者血栓形成。另外,将导管保护技巧、自我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引起足够重视,达到防治并发症的目的。(4)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在患者血透过程中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实时动态了解患者情况,规避血透并发症。若发现潜在风险,立即增加观察次数,合理调整治疗模式、透析参数,以尽量减少不良事件。另外,遵医嘱观察血透治疗参数,避免出现护理出错。(5)根据医嘱准确使用抗凝剂及其他药物。使用胶布固定内瘘穿刺点,预防穿刺针滑脱。密切观察穿刺点变化、置管部位变化,警惕渗液、渗血。血透前,全面预冲洗各类导管、透析器,以1 000 ml生理盐水作为冲洗液,规避热原反应,确保透气仪器具有充足的闭路循环时间,若是发现透析仪器破膜、漏血,需及时消毒清洁机器,必要时更换新的透析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有无导管感染、医嘱执行出错、渗血或渗液等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4%,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风险管理具有预见性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及时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先解决潜在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来保障患者治疗过程中安全。本研究尝试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4%(P<0.05)。充分证实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较强,能够使护理人员形成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并能按照安全管理机制不断约束自己,以增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主动规避不良事件,进一步提高血透护理质量[2~3]。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将之广泛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芳男.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1):16-17.
[2]付桂玲.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4661-4662.
[3]李静,徐慧玉.规范化管理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血液透析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6):163-165,168.
关键词:血液透析;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血液透析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方法。风险事件指患者入院诊疗期间出现与诊疗活动无关的反应,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降低血透疗效,还可能加剧医患冲突。鉴于此,为了规避风险事件,加强风险管理的意义显著。本研究观察并分析风险管理对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参与原则和同意知情要求,根据护理管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研究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4.4±9.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4.1±9.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落实无菌操作原则,动态观察患者病情体征变化,记录患者体质量,创设轻松愉悦的诊疗环境。研究组基于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1)创建安全管理机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透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健全并完善个性化、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如应急措施、不良事件上报规章制度等,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1]。(2)加强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对护理人员夯实培训考核工作,通过定期培训,重点讲解安全管理机制、专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感,自觉主动预防不良事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另外,按时总结分析,汲取实践经验教训,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组织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了解掌握,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在应对风险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3)规范操作。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导管护理知识、动静脉内瘘操作知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若对患者进行导管留置操作,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相关操作制度对导管进行无菌维护,以免导管相关性感染或者血栓形成。另外,将导管保护技巧、自我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引起足够重视,达到防治并发症的目的。(4)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在患者血透过程中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实时动态了解患者情况,规避血透并发症。若发现潜在风险,立即增加观察次数,合理调整治疗模式、透析参数,以尽量减少不良事件。另外,遵医嘱观察血透治疗参数,避免出现护理出错。(5)根据医嘱准确使用抗凝剂及其他药物。使用胶布固定内瘘穿刺点,预防穿刺针滑脱。密切观察穿刺点变化、置管部位变化,警惕渗液、渗血。血透前,全面预冲洗各类导管、透析器,以1 000 ml生理盐水作为冲洗液,规避热原反应,确保透气仪器具有充足的闭路循环时间,若是发现透析仪器破膜、漏血,需及时消毒清洁机器,必要时更换新的透析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有无导管感染、医嘱执行出错、渗血或渗液等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4%,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风险管理具有预见性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及时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先解决潜在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来保障患者治疗过程中安全。本研究尝试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4%(P<0.05)。充分证实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较强,能够使护理人员形成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并能按照安全管理机制不断约束自己,以增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主动规避不良事件,进一步提高血透护理质量[2~3]。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将之广泛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芳男.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1):16-17.
[2]付桂玲.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4661-4662.
[3]李静,徐慧玉.规范化管理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血液透析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6):163-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