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的文章《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庇隆主义。
关键词: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庇隆主义;《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
作者简介:高欣然(1994.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是一位历史学家和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国立库约大学历史系的一名教授。他出生于1945年,本科毕业于阿根廷国立库约大学历史系,后在德国读完硕士和博士。《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是他于1998年发表在《庀隆主义与阿根廷》一书中的3~28页的一篇优秀的文章。
在布赫鲁克的篇文章中,首先提到一些作者倾向于将庇隆主义与欧洲的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去理解,但实际上在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有的甚至自己的观点也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接着从法西斯运动的来源与权力的获取、社会基础、意识形态以及法西斯运动和其政体的特点四个层面总结了法西斯主义的表征,并分析了庇隆主义在各个层面的表征,得出庇隆主义的主要特征与欧洲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相似点甚少,或者可以说是不同之处多于相似之处。此外,又指出曾盛行将庇隆主义解读为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变体的观点,介绍了这一观点下的四种基本解读以及庇隆自身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特殊解读。接着指出民粹主义在阿根廷一直存在,从几个有高度争议的观点入手,借助民粹主义解读庇隆主义。最后介绍新总统上台后庇隆主义的演变及国家艰难的经济复苏和调整过渡。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同意本文作者布赫鲁克的行文思路和对庇隆主义的理解态度,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庇隆主义的确在某些特定时期和特定层面与法西斯主义有少许共通之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共,崇尚极权,但另一方面在1946~1955和1973~1976年的庇隆政府期间,却没有诞生复仇式的扩张主义政策,我们必须承认庇隆主义的独特性。
布赫鲁克将把庀隆主义解释为是一种法西斯主义的作者们,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典型”的法西斯主义作为其对庀隆主义看法的核心,另一類则是在自己的分析中稍微有点矛盾,倾向于宽松地理解庀隆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属性,将一些不符合法西斯的元素也加入其中去理解。我认为,尽管后者的观点看似更具合理性,但实际上这两类作者的观点都缺乏严谨性,不能简单将阿根廷独有的庇隆主义与欧洲法西斯主义划等。此外,本文提到在庇隆的提议中,从未出现“社会主义”的字眼,而且他一再强调自己所提倡的“国家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及其民主、公正等各种优势之处,但最后这一主张还是没能真正适应阿根廷的社会现实,反而造成了冲突与混乱,理想与现实终归大相径庭,令人唏嘘不已。可见,庇隆主义太过于教条式,缺乏实际,这使我联想到的19世纪初期西欧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也警示了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树立理想要切合实际,脚踏实地。接下来,关于文中提到的庇隆所提倡的民粹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再一次印证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尽管庇隆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提倡的正义主义本质上即是民粹主义,认为庇隆主义代表了当代人民的价值,但这样的民粹主义还是避免不了阿根廷的“专制”和“两极分化”,况且尤其是1955年以后,阿根廷人民生活几乎没有反映出民粹主义的特征了。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庇隆主义者能意识到工人所要求的“真正的自由”,为其谋求真正的福利。本文作者对庇隆所推行的这种形式上的民粹主义实际上是持批判态度的,告诫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片面、表面地去考虑,而应抓住实质。
最后,本文指出庇隆主义的历史特性与当代趋势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就作者提出的关于民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二者兼容的主张的质疑,我认为庇隆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最终是难以共存的,阿根廷应冲破庇隆主义的旧框架,开辟适合自己的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庀隆主义与阿根廷》(PP.3-28),SR Books,1998年。
[2]乔尔·霍洛维茨,《工业家与庇隆主义的崛起, 1943-1946: 对民粹主义概念化的一些暗示》,The Americas, (pp. 199-217),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年。
关键词: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庇隆主义;《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
作者简介:高欣然(1994.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是一位历史学家和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国立库约大学历史系的一名教授。他出生于1945年,本科毕业于阿根廷国立库约大学历史系,后在德国读完硕士和博士。《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是他于1998年发表在《庀隆主义与阿根廷》一书中的3~28页的一篇优秀的文章。
在布赫鲁克的篇文章中,首先提到一些作者倾向于将庇隆主义与欧洲的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去理解,但实际上在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有的甚至自己的观点也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接着从法西斯运动的来源与权力的获取、社会基础、意识形态以及法西斯运动和其政体的特点四个层面总结了法西斯主义的表征,并分析了庇隆主义在各个层面的表征,得出庇隆主义的主要特征与欧洲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相似点甚少,或者可以说是不同之处多于相似之处。此外,又指出曾盛行将庇隆主义解读为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变体的观点,介绍了这一观点下的四种基本解读以及庇隆自身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特殊解读。接着指出民粹主义在阿根廷一直存在,从几个有高度争议的观点入手,借助民粹主义解读庇隆主义。最后介绍新总统上台后庇隆主义的演变及国家艰难的经济复苏和调整过渡。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同意本文作者布赫鲁克的行文思路和对庇隆主义的理解态度,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庇隆主义的确在某些特定时期和特定层面与法西斯主义有少许共通之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共,崇尚极权,但另一方面在1946~1955和1973~1976年的庇隆政府期间,却没有诞生复仇式的扩张主义政策,我们必须承认庇隆主义的独特性。
布赫鲁克将把庀隆主义解释为是一种法西斯主义的作者们,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典型”的法西斯主义作为其对庀隆主义看法的核心,另一類则是在自己的分析中稍微有点矛盾,倾向于宽松地理解庀隆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属性,将一些不符合法西斯的元素也加入其中去理解。我认为,尽管后者的观点看似更具合理性,但实际上这两类作者的观点都缺乏严谨性,不能简单将阿根廷独有的庇隆主义与欧洲法西斯主义划等。此外,本文提到在庇隆的提议中,从未出现“社会主义”的字眼,而且他一再强调自己所提倡的“国家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及其民主、公正等各种优势之处,但最后这一主张还是没能真正适应阿根廷的社会现实,反而造成了冲突与混乱,理想与现实终归大相径庭,令人唏嘘不已。可见,庇隆主义太过于教条式,缺乏实际,这使我联想到的19世纪初期西欧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也警示了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树立理想要切合实际,脚踏实地。接下来,关于文中提到的庇隆所提倡的民粹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再一次印证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尽管庇隆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提倡的正义主义本质上即是民粹主义,认为庇隆主义代表了当代人民的价值,但这样的民粹主义还是避免不了阿根廷的“专制”和“两极分化”,况且尤其是1955年以后,阿根廷人民生活几乎没有反映出民粹主义的特征了。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庇隆主义者能意识到工人所要求的“真正的自由”,为其谋求真正的福利。本文作者对庇隆所推行的这种形式上的民粹主义实际上是持批判态度的,告诫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片面、表面地去考虑,而应抓住实质。
最后,本文指出庇隆主义的历史特性与当代趋势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就作者提出的关于民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二者兼容的主张的质疑,我认为庇隆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最终是难以共存的,阿根廷应冲破庇隆主义的旧框架,开辟适合自己的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布赫鲁克,《庇隆主义的解读:旧框架和新观点》,《庀隆主义与阿根廷》(PP.3-28),SR Books,1998年。
[2]乔尔·霍洛维茨,《工业家与庇隆主义的崛起, 1943-1946: 对民粹主义概念化的一些暗示》,The Americas, (pp. 199-217),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