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意难忘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20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的台北海硕杯之旅,是笔者经历过最具人情味的职业赛事;台北,也是笔者造访过最富人情味的城市。
  在离开台北的前一夜,跟我们聊了一路政治话题的出租车师傅突然问:
  “你们对台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人情味。”笔者不假思索地回应,老师傅呵呵地笑了,笃定地点点头。
  车子继续前行,途经夜色笼罩下的小巨蛋。“WTA海硕杯”的巨幕广告投射在透明玻璃包覆的小巨蛋外墙,“OEC海硕”“张凯贞”“WTA挑战赛”“一连七天,精彩赛事”……这些关于台湾网球的关键字不停在电子荧幕上来回划过,之前一周赛事的精彩跌宕和周边种种也开始在笔者脑海中倒序闪回。车窗外的小巨蛋放佛一个庞大的万花筒,在霓虹的映衬下格外惹眼,时而有行人停下来驻足凝望。这座室内舞台曾响起过无数首脍炙人口歌曲的前奏,见证过无数歌坛巨星的激情谢幕。不过在这一周的时间中,她的耳畔却只听得见“砰砰”的击球声,她的霓裳只为网球而发光发亮。此次的台北海硕杯之旅,是笔者经历过最具人情味的职业赛事;台北,也是笔者造访过最富人情味的城市。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人情味首先要从“人”讲起,一项职业赛事需要不少的人力来使其良好运转,而令人惊讶的是,WTA海硕杯的赛事方专职人员不超过十名,而其它支撑起这项国际级赛事的竟是全数“志工”——即我们所说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中有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国外留学的网球特长生或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而这群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超出我们的想象。赛事负责媒体联络的女孩叫瑶瑄,从前期媒体协调、行程安排、赛事中的联系球员采访、各地媒体的答疑解惑都几乎由她一人包办,而她却能将一切事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很难想象这位如此瘦小的女生身体里竟藏了一个全能女战士。另外她还要负责赛事每日快讯的统筹,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战报与我们在各大赛事曾拿到的都不同,若你认为这页纸只是每日赛果和正统新闻式的回顾和展望,那你就错了。它最大化地融入了台湾特色——每天都包涵一个别出心裁的主题,例如周一是“球员们最爱的台湾美食”、周二是“球员派对的装束评比”,而周三变成了“八强选手的星座解析”,看图说话的风格让人不禁想起深得台湾市井人民喜爱的“水果日报”。此类趣味主题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无形间增进读者对赛事和参赛球员的了解,比制式化的单纯战报来得轻松自然,也更有可读性。讲到志愿者,不得不提在外企工作的Joyce,她几乎每场新闻发布会必到,并且秉持着快准狠的提问原则,例如她竟能在哈萨克斯坦小将迪亚斯的新闻发布会“冷场”时,补充问道:“你在两年前的莫斯科便击败过世界前十扬科维奇……”这类专业记者也只能在做足功课后问出的题目。而谁能想到她其实已是一位十七岁男孩的母亲,且平时做着跟网球完全无关的酒店经营类工作?
  其它笔者无法唤出名字的出色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的统一特点是:谦逊有礼、秉承着待客之心在跟记者和观众打交道。跟他们的交流都并非冷冰冰的“工作模式”,这种谦和恳切而不失专业的言语和态度,令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舒适的赛事体验。其实一项成功的赛事便是取胜在细节之处,媒体作为一项赛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海硕杯在与我们的沟通上做得不逊于顶级职业赛事。不单是媒体,观众的满意度也决定着赛事质量的高低。在一声声志愿者提醒观众的“小心台阶”和“不好意思,请抓紧时间入场”的话音之中,笔者看到的是一种沟通上的良性循环:观众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伍进场,面对志愿者的善意提醒,他们也报以微笑回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应如此善意而简单。在某顶级赛事,笔者曾不下一次地听到过来自高等学府的志愿者朝观众叫喊:“这个地方你不能进!”“诶!你的票呢拿出来检查一下!”这种斥责的语气不仅令人不悦、引起争执,也让人怀疑赛事的服务水平是否符合那烫金般的赛事级别。
  令人肃然起敬的球迷
  海硕杯的举办地点,便是赫赫有名的小巨蛋。大型赛事的举办地点通常都远离尘嚣都市,可WTA海硕杯却恰恰座落于繁华之中。将演唱会场馆改造成职业网球赛事场地,台北海硕杯并不是独一家,但若要提到所有场次都免费向观众开放,相信在WTA体系甚至是高级别挑战赛中只仅此一家。于是你会看到学球少年跟着父亲放学后一起落座看球,或是身为老年网球爱好者的大爷大妈们组队前来学习观摩,再或在本地工作的国外友人趁午间休息为本国选手加油助阵……若非小巨蛋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相信平时(周一至周五)忙于工作学习的城市人群,很少有人能够负担起舟车劳顿的时间消耗。而在WTA海硕杯期间,只要有一颗热爱网球的心和几个小时的空闲,你便可以搭乘捷运或公交,在离家门口/学校/公司不远的地方欣赏到高质量的网坛对决,这也是今年海硕杯观赛人数再创新高的原因所在。在台北这个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发达的城市,去一趟诚品书店、看一出舞台剧、赏一场网球赛是同等级的精神享受。这不是笔者为提高网球地位而硬生生地“空穴来风”,因为据笔者的观察,台北的观众完全明白怎样尊重比赛,尊重球员。
  他们不会在比赛进行时大声喧哗聊天;他们也不会在比赛进行时开着手机铃声;他们更不会在本土选手的对手失误后,报以欢呼呐喊;说实话,他们之中未必人人都深谙网球规则,也未必对每位球员来历都如数家珍。他们只是带着一种尊重在观赏比赛、享受比赛,感受精彩网球带来的生活乐趣。因为他们都是受“网球”二字的号召而来,没有居高临下的奢侈心态,没有强烈的胜负欲望,即便是海硕集团韩总和王力宏、范玮琪这样的明星,来到赛场也毫无特殊待遇,与普通观众们紧挨而坐。这样的网球赛事反而显得毫无杂质,只关乎网球本身。
  决赛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张凯贞一个失误丢掉单打决赛赛点一分之后,笔者耳畔霎时响起的竟不是齐声的惋惜“哎呀!”和“咳!”,而是经久不息到让人头皮发麻的掌声。冠军法国小将米拉德诺维奇跪地庆祝,观众们毫不吝惜对她的祝贺,本土希望张凯贞在赛后也像个英雄般骄傲退场。当时站在场边挡板背后的笔者,甚至从心底滋生出一丝感动。如果国内观众为网球一姐营造的也是这样的观赛环境,她的心里压力不会像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根本不敢抬腿走进赛场”。也许你会说,赛事的级别不同,观众的胜负欲肯定有高下。其实你们恰恰错了,连续三年来现场看球的观众谢先生告诉笔者:“你们大陆的观众真幸福,有北京、有上海大师赛可以现场看,规模大场地多!我们比不上,就只有海硕杯。但没关系啦,我们就把海硕杯当成自己的大满贯!”谢先生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每位观众都能乘兴而来,笑逐颜开而归,欣赏到世界级选手与本土好手的对抗,这难道不就是一项公众活动最大的社会意义所在?WTA海硕杯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六年以来不断将网球揽入台湾平民百姓们的寻常生活,创造出一个纯粹的网球观赛环境,培养起他们的网球观赛兴趣,鼓励他们或他们的下一代拿起球拍,真正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
  笔者庆幸自己受邀踏上了这次的WTA首项挑战赛之旅,因为笔者在其中品到的不止是浓浓的人情味,还有网球的纯粹,以及一群海硕人对网球事业的坚持。WTA海硕杯中的人、事、物,都值得被铭记,而这些美好片段都被贮存在“见惯”大场面的小巨蛋穹顶之中,成为台湾网球史中无法抹掉的一笔,静待来年的再度延续。
其他文献
在亚少赛首轮中,小将张玉宁先拔头筹,帮助中国国少队1:1战平叙利亚国少队。乍一听张玉宁的名字,大家也许又会想起当年辽足的玉面杀手,但此张玉宁非彼张玉宁,他是来自杭州绿城的小将,今年只有15岁。翻看中国足球的历史,其实同名球员并不只“张玉宁”,还有诸如“王涛”、“李明”、“曹阳”、“韩鹏”等名字。  杀手转世  张玉宁进球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球迷的第一反应就是穿越了!不过,这是真实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