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凭借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及信息接收的便利性等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曾经辉煌的电视新闻也被新媒体吞噬着市场份额。在冲击面前,电视新闻应发挥其个性,突出与新媒体的差异及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以寻求突围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差异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中,电视新闻节目无疑有着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还在社会环境监测、协调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优势
依托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在信息的获取及传播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信息来源上,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信息发布者遍布世界各地,其数量远非传统媒体可以企及。传统的电视新闻曾在时效性上保持着优势,这一点在直播节目中最为突出。然而此优势仅仅是相对于平面媒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优势已荡然无存。虽然电视直播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直播仍然要依靠新闻工作者在现场的安排与调度。对于预先计划好的活动事件(如“神五”发射、国庆阅兵等),电视直播固然可大显身手,但对于突发事件,直播则显得力不从心——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获得消息、做出安排,再到记者等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期间必定要耗费一定时间,而新媒体却拥有近乎无处不在的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者,目击者可以在事发现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如2005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后在电视上播出的爆炸场面也多为普通人用手机拍摄。尽管新媒体的这种信息发布模式在信息的清晰度及质量等方面仍然难以匹敌电视直播,但单从信息的获取及时效性而言已经超越电视,这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颇有魅力。
在信息传播上,互联网使得受众可以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观众及信息发布者交流互动,交互性使得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并使得信息发布者可以根据观众反馈来及时调整发布策略。此外,网络尤其是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具备可定制性,用户可以预先订阅并直接收看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合集,而当前的电视新闻仍以被动接受为主,除了更换频道,观众无法做出更多的主动选择,这导致观众会不可避免地观看到大量并不感兴趣的新闻。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凭借其便捷的检索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数量已远远超出电视的承载能力,但在信息总量飞增的同时,有效信息的密度却相对降低了。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不确定程度的减少量”,即告诉受众未知的事情越多,信息量便越大。然而未知是无限的,并非所有的未知都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当信息量庞大到海量时,受众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反而增大了。但互联网检索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得有效信息的成本,相比之下,电视新闻所承载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就显得不够实用了。
在信息接受上,凭借着几乎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最新信息,并且可以方便地重复观看甚至将新闻内容保存到本地;而电视新闻的观众必须在既定的播出时间内观看既定时长的新闻,地点往往受限(必须在有电视的地点,如家中),且难以重复观看,一旦错过便只能等待重播,而重播的时间、次数依然是受限制的。
但新媒体的优越性绝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传统媒体,最多只是取代传统媒体的一部分特性和功能。以新闻的时效性为例,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时效性的渐进正印证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①既然电视未曾取代报纸,那么网络新媒体也同样难以取代电视。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寻找其不可替代的立足点。
二、电视新闻的不可替代性
探寻电视新闻的不可替代性,就要先明确其与新媒体新闻的差异。笔者以为,较之新媒体,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调查的深度、观点的高度和制作的专业度。
与电视新闻深入、全面的采访调查不同,新媒体上的信息呈现出短平快、轻型化、碎片化的特点,新闻内容多为分散的“点”而非“面”。新媒体虽然拥有庞大且廉价的信息发布群体,但这样的群体很难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理性的调查。像深度报道这类大制作的新闻节目,必须依靠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财力、物力的支持,这是网络媒体难以承担的。既然如此,电视新闻便可以深求生,努力将新闻打造为“深闻”。此外,电视新闻还可对新媒体内容进行整合,当前电视读报类节目已相对成熟,而“读微博”等节目样式仍然罕见。其实相比报纸,网络上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更需要加工整合,在整合时应格外注意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给出最可靠的报道,去冗留精,在有限时间内播出最精华的内容。
在观点的表达上,电视新闻往往更为精英化,具有网络媒体所欠缺的高度。中国的电视新闻从宣传本位转变为传播本位确实是一次飞跃,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相比宣传,传播更加强调信息的输送而非观点的表达,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已经并无多大优势。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开放,在今天,“‘说什么’已经不完全构成新闻资讯的核心竞争力,而凸显媒体主体意识的‘怎么说’日益受到青睐。做出共享资源中的独家视点成为媒体竞争中的核心诉求。”②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体现其精英化的高度,从传播信息转向传播观点。当然,传播观点应该抛弃立场上的偏见,在保持理性精神和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态度的前提下传播更为多元化的声音。
观点的传播不仅可充实新闻报道,还可用于旧闻新解。在新闻事件刚刚发生的短时期内,公众的反应往往是非理性的,媒体的报道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电视新闻时效性已经被新媒体压制的时代,电视新闻不妨以时间的积淀尽可能地过滤掉非理性的观点,以精英化的视点对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在深度上,当前的电视新闻尚未达到其应有高度。比如现今的民生新闻往往刻意追求戏剧化的叙事策略,聚焦于当事人及事件中吸引眼球的噱头,但对于事件背后的实质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节目,不过是给观众提供了消遣娱乐的材料或泄愤的机会,与网络媒体上纷繁的八卦轶事或喧嚣炒作并无二致。作为电视新闻,民生新闻应当具备理性的高度,问责制度而非个案,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惟有如此才能与网络杂谈区别开来,确立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电视新闻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拥有更为专业化的制作团队,在摄录采编播等各方面都体现出更高的水准。比如同样是摄像,训练有素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充分发挥其现场控制力,有选择地拍摄最能反映事件本质的内容,捕捉最有意味的细节。再如电视新闻节目往往拥有专业的主持人,高素质的主持人已成为节目品牌的重要保障,能将单调的“播新闻”变为生动的“聊新闻”及深刻的“评新闻”等,还能塑造栏目风格,赋予新闻更为人格化的色彩,对观众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①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人民网访谈,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3/3160168.html
②于丹,《电视新闻:媒体变局的聚焦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0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学2010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差异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中,电视新闻节目无疑有着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还在社会环境监测、协调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优势
依托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在信息的获取及传播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信息来源上,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信息发布者遍布世界各地,其数量远非传统媒体可以企及。传统的电视新闻曾在时效性上保持着优势,这一点在直播节目中最为突出。然而此优势仅仅是相对于平面媒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优势已荡然无存。虽然电视直播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直播仍然要依靠新闻工作者在现场的安排与调度。对于预先计划好的活动事件(如“神五”发射、国庆阅兵等),电视直播固然可大显身手,但对于突发事件,直播则显得力不从心——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获得消息、做出安排,再到记者等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期间必定要耗费一定时间,而新媒体却拥有近乎无处不在的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者,目击者可以在事发现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如2005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后在电视上播出的爆炸场面也多为普通人用手机拍摄。尽管新媒体的这种信息发布模式在信息的清晰度及质量等方面仍然难以匹敌电视直播,但单从信息的获取及时效性而言已经超越电视,这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颇有魅力。
在信息传播上,互联网使得受众可以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观众及信息发布者交流互动,交互性使得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并使得信息发布者可以根据观众反馈来及时调整发布策略。此外,网络尤其是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具备可定制性,用户可以预先订阅并直接收看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合集,而当前的电视新闻仍以被动接受为主,除了更换频道,观众无法做出更多的主动选择,这导致观众会不可避免地观看到大量并不感兴趣的新闻。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凭借其便捷的检索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数量已远远超出电视的承载能力,但在信息总量飞增的同时,有效信息的密度却相对降低了。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不确定程度的减少量”,即告诉受众未知的事情越多,信息量便越大。然而未知是无限的,并非所有的未知都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当信息量庞大到海量时,受众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反而增大了。但互联网检索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得有效信息的成本,相比之下,电视新闻所承载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就显得不够实用了。
在信息接受上,凭借着几乎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最新信息,并且可以方便地重复观看甚至将新闻内容保存到本地;而电视新闻的观众必须在既定的播出时间内观看既定时长的新闻,地点往往受限(必须在有电视的地点,如家中),且难以重复观看,一旦错过便只能等待重播,而重播的时间、次数依然是受限制的。
但新媒体的优越性绝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传统媒体,最多只是取代传统媒体的一部分特性和功能。以新闻的时效性为例,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时效性的渐进正印证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①既然电视未曾取代报纸,那么网络新媒体也同样难以取代电视。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寻找其不可替代的立足点。
二、电视新闻的不可替代性
探寻电视新闻的不可替代性,就要先明确其与新媒体新闻的差异。笔者以为,较之新媒体,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调查的深度、观点的高度和制作的专业度。
与电视新闻深入、全面的采访调查不同,新媒体上的信息呈现出短平快、轻型化、碎片化的特点,新闻内容多为分散的“点”而非“面”。新媒体虽然拥有庞大且廉价的信息发布群体,但这样的群体很难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理性的调查。像深度报道这类大制作的新闻节目,必须依靠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财力、物力的支持,这是网络媒体难以承担的。既然如此,电视新闻便可以深求生,努力将新闻打造为“深闻”。此外,电视新闻还可对新媒体内容进行整合,当前电视读报类节目已相对成熟,而“读微博”等节目样式仍然罕见。其实相比报纸,网络上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更需要加工整合,在整合时应格外注意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给出最可靠的报道,去冗留精,在有限时间内播出最精华的内容。
在观点的表达上,电视新闻往往更为精英化,具有网络媒体所欠缺的高度。中国的电视新闻从宣传本位转变为传播本位确实是一次飞跃,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相比宣传,传播更加强调信息的输送而非观点的表达,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已经并无多大优势。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开放,在今天,“‘说什么’已经不完全构成新闻资讯的核心竞争力,而凸显媒体主体意识的‘怎么说’日益受到青睐。做出共享资源中的独家视点成为媒体竞争中的核心诉求。”②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体现其精英化的高度,从传播信息转向传播观点。当然,传播观点应该抛弃立场上的偏见,在保持理性精神和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态度的前提下传播更为多元化的声音。
观点的传播不仅可充实新闻报道,还可用于旧闻新解。在新闻事件刚刚发生的短时期内,公众的反应往往是非理性的,媒体的报道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电视新闻时效性已经被新媒体压制的时代,电视新闻不妨以时间的积淀尽可能地过滤掉非理性的观点,以精英化的视点对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在深度上,当前的电视新闻尚未达到其应有高度。比如现今的民生新闻往往刻意追求戏剧化的叙事策略,聚焦于当事人及事件中吸引眼球的噱头,但对于事件背后的实质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节目,不过是给观众提供了消遣娱乐的材料或泄愤的机会,与网络媒体上纷繁的八卦轶事或喧嚣炒作并无二致。作为电视新闻,民生新闻应当具备理性的高度,问责制度而非个案,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惟有如此才能与网络杂谈区别开来,确立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电视新闻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拥有更为专业化的制作团队,在摄录采编播等各方面都体现出更高的水准。比如同样是摄像,训练有素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充分发挥其现场控制力,有选择地拍摄最能反映事件本质的内容,捕捉最有意味的细节。再如电视新闻节目往往拥有专业的主持人,高素质的主持人已成为节目品牌的重要保障,能将单调的“播新闻”变为生动的“聊新闻”及深刻的“评新闻”等,还能塑造栏目风格,赋予新闻更为人格化的色彩,对观众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①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人民网访谈,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3/3160168.html
②于丹,《电视新闻:媒体变局的聚焦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0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学2010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