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观众不爱看戏还是精品太少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tv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中国,文盲很多,但为何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真、善、美的思想不经过书本却能一代代传承下来呢?那是戏曲的功劳。这是张德江书记的感言。2005年10月31日,各派戏曲名家汇聚广州,举办“中华之声口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戏曲大师,同时具有政协委员身份的他们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对于如何保护国粹,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上交过不少提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出精品。目前的情况不是现代观众不爱看戏,而是精品太少,能吸引他们的戏曲太少了。现在观众的娱乐选择多了,你做得不好,没有吸引力,他们当然不会选你。时代节奏也加快了,现代戏曲要发展,当然要顺应人们的审美要求,节奏要明快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大环境的支持,有观众的支持,有戏曲工作者的全身心投入,戏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谁说戏曲不景气?这只是相对的!对此,我很乐观。
  戏曲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想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紧紧扭在一起——用最简单易懂的形式向民众展示真、善、美。它不仅仅是“忠君爱国,除暴安良”,它在这样的故事背后展示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现在很多人对戏曲存有误解,认为时代发展了,不需要这么一种“封建时代”的东西了。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独放光彩的。正像这次盛会的题目一样,它是“中华之声”!我们需要做的是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挑战从来就与机遇并存。广东省政协主办、广东省委省政府支持的这场名家名曲演唱会对弘扬戏曲艺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由广东带头,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肯定会取得显著效果,若能在全社会掀起这么一股热潮,戏曲艺术就“前程似锦”了!
其他文献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逼蒋抗日,使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捩点。  杨虎城将军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盟友,不能不提到他的红颜知己谢葆真。正是这位比他年轻20岁的小女子,给了他红色的影响。  杨虎城与毛泽东同庚,都生于1893年,他是陕西蒲城人氏。杨虎城本名杨,这是一个很冷僻的名字,念“忠
患儿,男,5个月.发现左颞部肿物10 d、皮肤出血点8 d就诊.患儿无诱因出现左颞部肿物,并迅速增大,而后出现头面部大量红色针尖大小出血点,逐渐波及躯干及四肢,口腔粘膜及唇亦出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多部长篇小说是先由《当代》发表,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响较大的有《新星》、《夜与昼》、《衰与荣》等。  那段时间秦兆阳先生已经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行政职务上退下来,任《当代》主编。听编辑部朋友们讲,他这个主编绝非挂名,凡刊物发表的重要作品须经秦老亲自把关,他不仅会对稿件提出具体中肯的修改意见,有时还会亲自改稿。  我曾听《新星》的责编章仲锷讲过一则轶事。发表在《当代》的纪实
城乡一体,工农平权实现之时就是民工“终结”之日。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工问题既是保护民工,又要“终结”民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我国农民进城基本是“移而不迁”,因而形成了“民工”(又称“农民工”)这一充满矛盾的特殊社会群体。当下这一社会群体的人数已经逾亿,该群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