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朋友蔡小鹤那里发现一本非常有趣的集子。《洋人眼中的清末中国》。这是一本全部用明信片编纂的集子,明信片使用的时间是在1898—1908年,也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前后。洋人用在中国拍的照片和绘画制作成明信片,然后又在中国各地的旅馆商店出售,在华的外国人买了又寄回国内。
这事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从中国到他们本国常常要走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往往要途经几个国家,盖许多邮戳,当终于到达后家人会怎样的欣喜和珍惜啊。明信片虽然不可能有太多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报个平安什么的,但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可是有着重大的生命意义在里面呢!
所以在100多午后,当我发现这些明信片时,感到很惊奇。历经百年风雨,这些明信片仍然保存着,而且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珍贵。这其中蕴涵着的时空和历史信息真的是非常宝贵的。据说西方人至今仍然保持有互相寄明信片的习惯,而明信片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少了,正因此,明信片的价值却越来越大了,尤其是特殊年代的明信片。
祭小鹤家里的这本集子汇集了几百张1898—1908年这10年间的明信片,这个集子是他的堂妹蔡小丽和妹夫王迦南收集的,和他们的朋友陈玲一起编著的。想必他们还有更多的其他年代的明信片,但足这10年似乎格外地有意义和价值。蔡小丽的父亲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蔡鹤汀,蔡小鹤的父亲也是著名书画家、蔡鹤汀的弟弟蔡鹤洲,蔡家的后代也基本上都是书画家,真正的书香门第。
蔡小丽和王迦南也算是当代成功的画家了,其作品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现已定居英国,两个人的作品各具特色,用现代手法加上中国元素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画风,很受西方人的欢迎。他俩都是从小就喜欢集邮,画展办到哪里,就在哪里逛集邮市场。在集邮市场上,他们发现了这些内容充实活色生香的明信片,都是中国的情景,便宝贝似地买了回来。
在异国他乡与来自自己祖国的东西相遇,而且是爷爷的爷爷那一辈的东西,非常惊喜,他们开始大量地购买。这些明信片都价格不菲,从一百至几百欧元,就这他们也咬牙买,有时候还需要透支信用卡,搞到节衣缩食也乐此不疲。拿着这些100多年前周游世界的中国的明信片他们爱不释手,也算是百年一遇的缘分啊!这是中国人的历史,理当应该由中国人把他们买回来。就这样,他们像蜜蜂采蜜一样,满世界采集这些源于中国的明信片,把100年前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情景一张一张地搬回了家。
读这些明信片,我是感慨万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最窝囊的时期,丧权辱国,割地奉银,中国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羊,任凭外国人屠宰分割。不过也要感谢制作这些明信片的人,替我们记录和保存下如此珍贵的资料图片,不能否认正是他们先进的摄影设备和独特的视角,使我们今天还能看见这些大部分已经不存在的建筑和风土人情。当然更要感谢王迦南和蔡小丽,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购回,而且印制了这么精美的一本集子,使我们今天能够有幸看到这段奇特历史的明信片,如同唤醒了一段生动的中国近代史。
责编 石晓
这事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从中国到他们本国常常要走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往往要途经几个国家,盖许多邮戳,当终于到达后家人会怎样的欣喜和珍惜啊。明信片虽然不可能有太多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报个平安什么的,但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可是有着重大的生命意义在里面呢!
所以在100多午后,当我发现这些明信片时,感到很惊奇。历经百年风雨,这些明信片仍然保存着,而且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珍贵。这其中蕴涵着的时空和历史信息真的是非常宝贵的。据说西方人至今仍然保持有互相寄明信片的习惯,而明信片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少了,正因此,明信片的价值却越来越大了,尤其是特殊年代的明信片。
祭小鹤家里的这本集子汇集了几百张1898—1908年这10年间的明信片,这个集子是他的堂妹蔡小丽和妹夫王迦南收集的,和他们的朋友陈玲一起编著的。想必他们还有更多的其他年代的明信片,但足这10年似乎格外地有意义和价值。蔡小丽的父亲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蔡鹤汀,蔡小鹤的父亲也是著名书画家、蔡鹤汀的弟弟蔡鹤洲,蔡家的后代也基本上都是书画家,真正的书香门第。
蔡小丽和王迦南也算是当代成功的画家了,其作品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现已定居英国,两个人的作品各具特色,用现代手法加上中国元素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画风,很受西方人的欢迎。他俩都是从小就喜欢集邮,画展办到哪里,就在哪里逛集邮市场。在集邮市场上,他们发现了这些内容充实活色生香的明信片,都是中国的情景,便宝贝似地买了回来。
在异国他乡与来自自己祖国的东西相遇,而且是爷爷的爷爷那一辈的东西,非常惊喜,他们开始大量地购买。这些明信片都价格不菲,从一百至几百欧元,就这他们也咬牙买,有时候还需要透支信用卡,搞到节衣缩食也乐此不疲。拿着这些100多年前周游世界的中国的明信片他们爱不释手,也算是百年一遇的缘分啊!这是中国人的历史,理当应该由中国人把他们买回来。就这样,他们像蜜蜂采蜜一样,满世界采集这些源于中国的明信片,把100年前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情景一张一张地搬回了家。
读这些明信片,我是感慨万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最窝囊的时期,丧权辱国,割地奉银,中国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羊,任凭外国人屠宰分割。不过也要感谢制作这些明信片的人,替我们记录和保存下如此珍贵的资料图片,不能否认正是他们先进的摄影设备和独特的视角,使我们今天还能看见这些大部分已经不存在的建筑和风土人情。当然更要感谢王迦南和蔡小丽,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购回,而且印制了这么精美的一本集子,使我们今天能够有幸看到这段奇特历史的明信片,如同唤醒了一段生动的中国近代史。
责编 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