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进行考察的话,不难发现,它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把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格局中,才能对当代水墨艺术有一个清醒把握。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新的国际秩序和中国社会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事实证明,每当社会政治发生巨变时,势必引发艺术界的震荡。21世纪前10年,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悄然形成的市场经济时代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都市化的生存、观念形态的更新、大众文化的兴起、图像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冲击,使得艺术不能孤立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思潮更替之外。面对社会的巨变和激变的自我,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承担怎样的使命,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分支的中国当代水墨就面临着用怎样的方式来回应这个社会变化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当代水墨不断地适应这个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不断寻找新的话题、新的符号,以期迎接社会的挑战。
如果说水墨是对现代主义阶段现代水墨及其以前中国画的统称的话,那么再水墨则是带有很强的后现代色彩,它并不是真的回归水墨,而是对水墨的颠覆与超越,这不仅仅是观念形态和媒材样式的突破与超越,它其实是重新建构了一个新场域,这个场域颠覆的是一个关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体系。因而,再水墨还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动态的概念,它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就再水墨这个话题,提出水墨在未来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概念对2000年以来的当代水墨进行整一性描述,但混搭交融、多元共生还是构成了当代水墨在这个阶段的叙事路径。毋庸置疑,在一个混搭的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一切皆有可能,当代水墨在观念形态、媒材样式、风格语言、精神指向和文化关注点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义的、多元的不确定状态,但活跃、冲动与丰富,其间夹杂着混搭,特别是新的中国性,无疑构成了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水墨视觉呈现的关键词。
不断深化的都市水墨与都市新体验
第二届、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分别提出了水墨与都市和都市水墨的主题,使都市水墨成为了一个艺术话题,针对都市水墨是和我国都市化进程密不可分的,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视觉性,一种主要属性为多样化和兴奋的独特性生活方式的象征。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物质结构如高耸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高架桥、高速路、霓虹灯在改变着人们视觉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城市生活的新奇、冒险、欲望与追求轰动效应与城市由于信息革新所带来的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都市景观,都市人的面貌与都市人的生活情态与生活状态,都市化的交往方式,都市情感和观念如何通过水墨这种形式来展现,在当代文化的土壤里使当代水墨画表现领域得到拓展,最终呈现了水墨在当代社会中特别是都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课题,从而为水墨的当代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水墨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重现
1.与水墨有关的装置
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代表,它其实是一种文化礼仪和民族符号,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体现在当代水墨上则是超越了传统水墨和现代水墨的约定俗成种种规范,破除水墨的基本规则,为传统水墨进入当代艺术提供可能性。当代水墨这种新的水墨形态被放到了一个开放而又充满着活力的当代文化背景中,由此也导致一些水墨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把水墨纳入到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由此,架上水墨的概念被解构,水墨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开始蔓延到各种艺术方式中,当代艺术的开放性、颠覆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墨艺术在观念上滞后的状态。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的碰撞,直接促成了当代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有效性的表达方式。由此,人们既可以用当代艺术观念成功的改造传统,也可以借用传统的某些元素成功地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而以差异性的民族身份参与到国际间文化交流中。与水墨有关的影像以及与水墨有关的装置即是其在艺术形态上的表现。
2.与水墨有关的影像
互联网和信息高速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从艺术形态上对水墨进行颠覆,出现了一种无水无墨的当代水墨形式。诸如设计水墨、光影水墨、影像水墨等,其突出特点是艺术家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手段,或从网络世界中寻找虚拟化的精神体验,将水墨精神融入到当代日常生活中,人们信手拈来并把水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信条,并最终打破了借用影像、图片和装置的手法,使当代水墨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二维走向三维,它既改变了水墨艺术的展示方式,在阅读方式和审美习惯上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因而它既足够当代又充斥着本土文化情怀。
非水墨画家的水墨表达
当代艺术中经常有这种现象,油画家来做雕塑,版画家画油画,油画家来画水墨,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家由于没有传统水墨的包袱,反而在探索水墨新的可能性上能做得更好,他们按当代的方式去使用水墨,继续深化并拓展了自我原有的在原艺术上的批判精神,因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呈现与传统文脉也接上了关系,并赋予水墨在当下文化逻辑发展中产生意义,因而说重要的不是材料,而是观念的呈现。他们有着成熟的艺术风格与样式,他们的视觉叙事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标识,并进入了历史,但在新的叙事情境下,他们更注重对全球化语境做出原创性的思考和回应,而水墨媒材的转换,也体现出他们在原创性基础上流露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担当。他们不再回避或简单地否定传统,也注重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彰显当代的文化特征。但他们又不是真的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永恒的精神价值以当代的方式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并对当下现实世界发生作用,强调手绘的灵动及东方人所特有的温情。
水墨新意象——坚挺的架上水墨 在日益开放与多元的艺术景观当中,当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日渐成为主流,架上艺术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仍有部分艺术家一如既往的以架上水墨作为自己应对艺术与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尽管他们用于表达的仍然是传统的媒材,但它和传统水墨、现代水墨有着截然的区别。即它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在当代艺术家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它关注的是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存境遇,它有着当代艺术一贯的问题意识,彰显着一种追问精神,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直入当代艺术的堂奥。
新锐的目光——微体验、微叙事、微表达
70后、80后们既能敏于时代的变迁,又能从自我的生存体验出发,并结合日常现实和当下视觉经验,他们以一种浪漫、幻想抑或是梦游与妄想,卸掉了前辈艺术家身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们置身于一个越来越虚空的网络化的生存现实。他们着力营造的是属于自我的话语空间,他们生活中的经验更多是独来独往,与自己对话。微体验、微叙事、微表达产生的游离、迷茫、疏离与孤寂,现实与梦幻的交织,真实与虚幻的重构,理想与现实的悖离,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折射出图像化的生存方式,也折射出全球资本一体化所带来的心灵深处的重大变化。
当然,女性水墨(没有单列)、行为水墨、学院水墨、画院水墨、生态水墨等一系列与水墨有关的议题,并未在本文关注范围之内。而“新锐的目光”正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走向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失落的传统水墨不仅仅使水墨艺术日益边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失衡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明的冲突”中的一种文化的自省与文化的自觉。而尴尬的现代水墨则需要找到突破传统与现代进退两难的有效方法,当代水墨则顺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表达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当代思维,当代水墨这种新的实验维度也是作为民族本土艺术走向当代的必然。
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正是在混搭交融、多元共生中一路走来,这十年间,中国仍处于现代性的讨论中,特别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搭,恰恰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当代社会又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互交织缠绕的多元现代性并存状态,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秩序、社会文化命题等关注点都在发生着激烈变化,这必然导致对水墨艺术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越了观念形态、风格样式与媒材这些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而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女权主义、生存与权力、民族与地域、文化身份、本土与全球、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去中国性到新的中国性,仍是当代艺术家们主要的关注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性与复杂性,都导致当代艺术家们在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进行着激情思考和洞察性表达,但当代艺术家背后所彰显的问题意识、立场意识、价值认同和批判精神也使我们在完成现代性的道路上能够不断超越、反思与创新。可以说,2000年以来,也是当代艺术超越、反思和不断创新的时代。
(本文节选自《从水墨到再水墨——2000-201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标题为编者所加。)
事实证明,每当社会政治发生巨变时,势必引发艺术界的震荡。21世纪前10年,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悄然形成的市场经济时代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都市化的生存、观念形态的更新、大众文化的兴起、图像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冲击,使得艺术不能孤立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思潮更替之外。面对社会的巨变和激变的自我,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承担怎样的使命,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分支的中国当代水墨就面临着用怎样的方式来回应这个社会变化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当代水墨不断地适应这个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不断寻找新的话题、新的符号,以期迎接社会的挑战。
如果说水墨是对现代主义阶段现代水墨及其以前中国画的统称的话,那么再水墨则是带有很强的后现代色彩,它并不是真的回归水墨,而是对水墨的颠覆与超越,这不仅仅是观念形态和媒材样式的突破与超越,它其实是重新建构了一个新场域,这个场域颠覆的是一个关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体系。因而,再水墨还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动态的概念,它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就再水墨这个话题,提出水墨在未来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概念对2000年以来的当代水墨进行整一性描述,但混搭交融、多元共生还是构成了当代水墨在这个阶段的叙事路径。毋庸置疑,在一个混搭的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一切皆有可能,当代水墨在观念形态、媒材样式、风格语言、精神指向和文化关注点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义的、多元的不确定状态,但活跃、冲动与丰富,其间夹杂着混搭,特别是新的中国性,无疑构成了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水墨视觉呈现的关键词。
不断深化的都市水墨与都市新体验
第二届、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分别提出了水墨与都市和都市水墨的主题,使都市水墨成为了一个艺术话题,针对都市水墨是和我国都市化进程密不可分的,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视觉性,一种主要属性为多样化和兴奋的独特性生活方式的象征。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物质结构如高耸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高架桥、高速路、霓虹灯在改变着人们视觉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城市生活的新奇、冒险、欲望与追求轰动效应与城市由于信息革新所带来的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都市景观,都市人的面貌与都市人的生活情态与生活状态,都市化的交往方式,都市情感和观念如何通过水墨这种形式来展现,在当代文化的土壤里使当代水墨画表现领域得到拓展,最终呈现了水墨在当代社会中特别是都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课题,从而为水墨的当代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水墨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重现
1.与水墨有关的装置
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代表,它其实是一种文化礼仪和民族符号,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体现在当代水墨上则是超越了传统水墨和现代水墨的约定俗成种种规范,破除水墨的基本规则,为传统水墨进入当代艺术提供可能性。当代水墨这种新的水墨形态被放到了一个开放而又充满着活力的当代文化背景中,由此也导致一些水墨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把水墨纳入到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由此,架上水墨的概念被解构,水墨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开始蔓延到各种艺术方式中,当代艺术的开放性、颠覆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墨艺术在观念上滞后的状态。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的碰撞,直接促成了当代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有效性的表达方式。由此,人们既可以用当代艺术观念成功的改造传统,也可以借用传统的某些元素成功地建构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而以差异性的民族身份参与到国际间文化交流中。与水墨有关的影像以及与水墨有关的装置即是其在艺术形态上的表现。
2.与水墨有关的影像
互联网和信息高速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从艺术形态上对水墨进行颠覆,出现了一种无水无墨的当代水墨形式。诸如设计水墨、光影水墨、影像水墨等,其突出特点是艺术家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手段,或从网络世界中寻找虚拟化的精神体验,将水墨精神融入到当代日常生活中,人们信手拈来并把水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信条,并最终打破了借用影像、图片和装置的手法,使当代水墨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二维走向三维,它既改变了水墨艺术的展示方式,在阅读方式和审美习惯上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因而它既足够当代又充斥着本土文化情怀。
非水墨画家的水墨表达
当代艺术中经常有这种现象,油画家来做雕塑,版画家画油画,油画家来画水墨,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家由于没有传统水墨的包袱,反而在探索水墨新的可能性上能做得更好,他们按当代的方式去使用水墨,继续深化并拓展了自我原有的在原艺术上的批判精神,因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呈现与传统文脉也接上了关系,并赋予水墨在当下文化逻辑发展中产生意义,因而说重要的不是材料,而是观念的呈现。他们有着成熟的艺术风格与样式,他们的视觉叙事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标识,并进入了历史,但在新的叙事情境下,他们更注重对全球化语境做出原创性的思考和回应,而水墨媒材的转换,也体现出他们在原创性基础上流露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担当。他们不再回避或简单地否定传统,也注重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彰显当代的文化特征。但他们又不是真的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永恒的精神价值以当代的方式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并对当下现实世界发生作用,强调手绘的灵动及东方人所特有的温情。
水墨新意象——坚挺的架上水墨 在日益开放与多元的艺术景观当中,当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日渐成为主流,架上艺术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仍有部分艺术家一如既往的以架上水墨作为自己应对艺术与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尽管他们用于表达的仍然是传统的媒材,但它和传统水墨、现代水墨有着截然的区别。即它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在当代艺术家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它关注的是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存境遇,它有着当代艺术一贯的问题意识,彰显着一种追问精神,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直入当代艺术的堂奥。
新锐的目光——微体验、微叙事、微表达
70后、80后们既能敏于时代的变迁,又能从自我的生存体验出发,并结合日常现实和当下视觉经验,他们以一种浪漫、幻想抑或是梦游与妄想,卸掉了前辈艺术家身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们置身于一个越来越虚空的网络化的生存现实。他们着力营造的是属于自我的话语空间,他们生活中的经验更多是独来独往,与自己对话。微体验、微叙事、微表达产生的游离、迷茫、疏离与孤寂,现实与梦幻的交织,真实与虚幻的重构,理想与现实的悖离,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折射出图像化的生存方式,也折射出全球资本一体化所带来的心灵深处的重大变化。
当然,女性水墨(没有单列)、行为水墨、学院水墨、画院水墨、生态水墨等一系列与水墨有关的议题,并未在本文关注范围之内。而“新锐的目光”正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走向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失落的传统水墨不仅仅使水墨艺术日益边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失衡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明的冲突”中的一种文化的自省与文化的自觉。而尴尬的现代水墨则需要找到突破传统与现代进退两难的有效方法,当代水墨则顺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表达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当代思维,当代水墨这种新的实验维度也是作为民族本土艺术走向当代的必然。
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正是在混搭交融、多元共生中一路走来,这十年间,中国仍处于现代性的讨论中,特别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搭,恰恰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当代社会又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互交织缠绕的多元现代性并存状态,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秩序、社会文化命题等关注点都在发生着激烈变化,这必然导致对水墨艺术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越了观念形态、风格样式与媒材这些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而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女权主义、生存与权力、民族与地域、文化身份、本土与全球、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去中国性到新的中国性,仍是当代艺术家们主要的关注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性与复杂性,都导致当代艺术家们在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进行着激情思考和洞察性表达,但当代艺术家背后所彰显的问题意识、立场意识、价值认同和批判精神也使我们在完成现代性的道路上能够不断超越、反思与创新。可以说,2000年以来,也是当代艺术超越、反思和不断创新的时代。
(本文节选自《从水墨到再水墨——2000-201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