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能激发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而且在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认真上课,在音乐课堂心不在焉,试想,这样的音乐课堂何来有效?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追寻快乐教学,追寻实效课堂,试着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上感受学习之乐,体验音乐之美。在此,笔者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优化音乐教材,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音乐教材凝聚了人类艺术文化的辉煌及音乐文明成果,是学生应该了解的音乐文化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音乐教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科书对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利用目前的新资源,特别是互联网或更多途径对教材进行调整与补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这样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的中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在这些流行歌曲中不乏具有积极向上的励志作品,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口味进行选择补充。例如:王力宏的《改变自己》、张韶涵的《隐形翅膀》等。在此同时,教师要重视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及引用,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的。比如:天津快板的主体就被很多rap歌曲融入进去了。优化音乐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投其所好的举动,更让学生喜欢老师,促进了师生互动的有效实现。
二、运用比较分析,培养联想感悟力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听音乐,而应将作品背景、故事、图片、文学、历史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又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在进行音乐分析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特别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在绝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中,既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对音乐形象、音乐情感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分析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学生感觉对作品的理解变得具体又生动形象,而不再是抽象和漫无边际的,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音乐的曲式、节奏、旋律等诸多要素的理解,加深对作品形象的认识和记忆,更好地实现对优秀作品的积累,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音乐的主题形象,理解了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既受到音乐美的熏陶,又在思想上得到无形的教育。
三、利用媒体资源,拓新音乐教学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音乐正在作为一种时尚的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把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声、形、光影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仅欣赏了一部音乐作品,同时还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在课堂上将与本课音乐作品相关的乐理知识、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展示给学生,能创设与课堂内容相符的意境,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配合下的音乐课中寻找美、发现美、赏析美,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采用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艺术自信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很多,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但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找准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课堂中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学生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
音乐和语言都具有艺术性。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音乐教师若能很好地把握语言的艺术性,就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教师的课堂评价必须具体化,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的内容,这能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加用心。教师还可以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如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地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这些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体验到参与音乐学习的愉悦感。
总之,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进行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一、优化音乐教材,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音乐教材凝聚了人类艺术文化的辉煌及音乐文明成果,是学生应该了解的音乐文化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音乐教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科书对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研究教材,利用目前的新资源,特别是互联网或更多途径对教材进行调整与补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这样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的中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在这些流行歌曲中不乏具有积极向上的励志作品,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口味进行选择补充。例如:王力宏的《改变自己》、张韶涵的《隐形翅膀》等。在此同时,教师要重视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及引用,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的。比如:天津快板的主体就被很多rap歌曲融入进去了。优化音乐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投其所好的举动,更让学生喜欢老师,促进了师生互动的有效实现。
二、运用比较分析,培养联想感悟力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听音乐,而应将作品背景、故事、图片、文学、历史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又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在进行音乐分析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特别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在绝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中,既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对音乐形象、音乐情感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分析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学生感觉对作品的理解变得具体又生动形象,而不再是抽象和漫无边际的,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音乐的曲式、节奏、旋律等诸多要素的理解,加深对作品形象的认识和记忆,更好地实现对优秀作品的积累,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音乐的主题形象,理解了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既受到音乐美的熏陶,又在思想上得到无形的教育。
三、利用媒体资源,拓新音乐教学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音乐正在作为一种时尚的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把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声、形、光影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仅欣赏了一部音乐作品,同时还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在课堂上将与本课音乐作品相关的乐理知识、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展示给学生,能创设与课堂内容相符的意境,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配合下的音乐课中寻找美、发现美、赏析美,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采用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艺术自信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很多,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但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找准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课堂中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学生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
音乐和语言都具有艺术性。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音乐教师若能很好地把握语言的艺术性,就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教师的课堂评价必须具体化,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的内容,这能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加用心。教师还可以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如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地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这些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体验到参与音乐学习的愉悦感。
总之,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进行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