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来懂得,那份寂静,从写信人的笔尖下传来,浮现在读信人的眼角眉梢,那是一段名叫幸福的旅程……
在开始读朱湘的诗之前,便约略知道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不把世俗规条放在眼里:因不满清华点名校规,屡屡迟到,故意让清华开除自己,脾气坏到几乎没朋友,“从前我多次想着回国到底不曾回成,是因为仇人太多,怕谋不了生,”他曾在信中对妻子这样坦言。
但读过他的诗之后,我惊诧了:一个性格那么焦躁的人,为什么写出的诗句会如此清静平和?!“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皱,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看来真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平静的诗”和“焦躁的人”,两者矛盾又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生活和诗作中。
还有书信。
当我翻开这本《有好多话要藏在心底,专等一个人》时,再次感受到那种令人惊诧的寂静。这本情书精选收录了朱湘写给妻子的94封信,编辑很有巧思,从每封信中摘得一句话做标题,那些话正是“平静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正是柔波中最潋滟之处:
“爱你的意思,真是说也说不出来”;“小褂裤我想你给我作”;“那种亲热恩爱,这枝秃笔怎么写得出”;“夫妻是天下最亲爱的人”;“留得一个好子沅给你,一生受用不尽”……
书名的两句诗出自朱湘的《断句》,全诗还有两句:“等她一世都没有踪迹,/宁可不作声。”能使这位世间最孤高的诗人“作声了”,写出最柔情的“好多话”的,皆因为他等到了那“一个人”:
朱湘与妻子刘霓君是由双方家长指腹为婚的,从懂事起,朱湘便极力想摆脱这场包办婚姻。后来,刘霓君的父亲去世,兄长独占了家产,她一个人到上海来找工作养活自己。朱湘闻讯去看望她,见她生活得很辛苦,当即激发起同情心,表示愿意与她结婚。
美丽贤惠的刘霓君让朱湘过上了从未有過的幸福生活,他爱上了妻子,爱到至深。婚后第三年,夫妻俩有了第一次别离:朱湘被清华大学公派赴美留学,留下妻子带着一子一女独自生活。
在美国期间,朱湘几乎每个礼拜都给妻子写一封信,每一封信都有编号,信在路上要走一个月才能到中国——每个编号乘以一个月的时光,就是鹊桥的长度吧?——妻子的回信也要走这么久,诗人将这些浸满了风尘的信都小心留好,告诉妻子:“将来带回去等我们并了双肩,从头再看”,“那会是多么有味”。
与他们一同阅读这“有味”信件的,还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1934年12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朱湘致刘霓君的106封书信,书名为《海外寄霓君》,这本书与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扎》、郁达夫的《达夫书简》,都被视为现代情书文学的经典。
其实,在朱湘写给妻子的信中,少有卿卿我我的情话,多的是他对妻子日常生活的关照叮咛和体贴呵护:看到海里有好玩的鱼,便描述给妻子听;因为她要看美国女人的照相,便将画报上的电影明星剪下来寄回家;给妻子写了一首诗,担心没念过学堂的她读不懂,又逐字解释一遍“……徊徨是徘徊,就是走来走去,萧索是荒凉,边疆是靠近外国的地方”——才高八斗、狷狂傲世的大诗人,对妻子充满了无尽的耐心与柔情,果真如人所言,“诗人许是把智商留给了才学,把情商留给了爱人”。
他的爱人刘霓君,尽管对她了解甚少,却觉得她是那么的熟悉:因为生活困顿,她处处精打细算,朱湘再三嘱咐她多吃荤菜、要顾惜自己的身体,别“只顾省几个臭钱”,可她觉得从自己身上省一点儿,孩子就能过的好一点;朱湘想吃家乡菜,即使他们母子生活费少得可怜,她还是买了罐头什么的寄过去,为了省车钱走很远的路去邮局——这样的刘霓君与我的母亲何其相像!
我念小学时,父亲被学校派到人大去进修,也是独自持家的母亲每天要给学生上课、备课、做实验,还要照顾两个女儿,日子过得别提多辛苦。那时不懂事,只觉得母亲脾气急,爱发火,长大后才理解她的不容易。父亲常写信给母亲,信中只讲自己的课业进程,询问家中生活,情话是一句没有的,但母亲读信时脸上会浮现出特别平和的神情——仿佛所有的辛劳都如涟漪般荡开散去,只留下淡然的寂静……
后来懂得,那份寂静,从写信人的笔尖下传来,浮现在读信人的眼角眉梢,那是一段名叫幸福的旅程……
朱湘与刘霓君的婚姻,并未走向完美的结局:朱湘回国后,因为失业,夫妻俩经常发生口角,关系逐渐恶化,而第三个孩子的夭折,更让这段婚姻濒临崩溃。1933年12月5日,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投江身亡,年仅29岁。离世前一晚,他用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买了一张船票、一瓶酒,还有一包妻子平日里最爱吃的饴糖。
那包饴糖,在我看来,是朱湘写给刘霓君所有的情书中最动人的一封。
在开始读朱湘的诗之前,便约略知道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不把世俗规条放在眼里:因不满清华点名校规,屡屡迟到,故意让清华开除自己,脾气坏到几乎没朋友,“从前我多次想着回国到底不曾回成,是因为仇人太多,怕谋不了生,”他曾在信中对妻子这样坦言。
但读过他的诗之后,我惊诧了:一个性格那么焦躁的人,为什么写出的诗句会如此清静平和?!“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皱,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看来真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平静的诗”和“焦躁的人”,两者矛盾又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生活和诗作中。
还有书信。
当我翻开这本《有好多话要藏在心底,专等一个人》时,再次感受到那种令人惊诧的寂静。这本情书精选收录了朱湘写给妻子的94封信,编辑很有巧思,从每封信中摘得一句话做标题,那些话正是“平静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正是柔波中最潋滟之处:
“爱你的意思,真是说也说不出来”;“小褂裤我想你给我作”;“那种亲热恩爱,这枝秃笔怎么写得出”;“夫妻是天下最亲爱的人”;“留得一个好子沅给你,一生受用不尽”……
书名的两句诗出自朱湘的《断句》,全诗还有两句:“等她一世都没有踪迹,/宁可不作声。”能使这位世间最孤高的诗人“作声了”,写出最柔情的“好多话”的,皆因为他等到了那“一个人”:
朱湘与妻子刘霓君是由双方家长指腹为婚的,从懂事起,朱湘便极力想摆脱这场包办婚姻。后来,刘霓君的父亲去世,兄长独占了家产,她一个人到上海来找工作养活自己。朱湘闻讯去看望她,见她生活得很辛苦,当即激发起同情心,表示愿意与她结婚。
美丽贤惠的刘霓君让朱湘过上了从未有過的幸福生活,他爱上了妻子,爱到至深。婚后第三年,夫妻俩有了第一次别离:朱湘被清华大学公派赴美留学,留下妻子带着一子一女独自生活。
在美国期间,朱湘几乎每个礼拜都给妻子写一封信,每一封信都有编号,信在路上要走一个月才能到中国——每个编号乘以一个月的时光,就是鹊桥的长度吧?——妻子的回信也要走这么久,诗人将这些浸满了风尘的信都小心留好,告诉妻子:“将来带回去等我们并了双肩,从头再看”,“那会是多么有味”。
与他们一同阅读这“有味”信件的,还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1934年12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朱湘致刘霓君的106封书信,书名为《海外寄霓君》,这本书与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扎》、郁达夫的《达夫书简》,都被视为现代情书文学的经典。
其实,在朱湘写给妻子的信中,少有卿卿我我的情话,多的是他对妻子日常生活的关照叮咛和体贴呵护:看到海里有好玩的鱼,便描述给妻子听;因为她要看美国女人的照相,便将画报上的电影明星剪下来寄回家;给妻子写了一首诗,担心没念过学堂的她读不懂,又逐字解释一遍“……徊徨是徘徊,就是走来走去,萧索是荒凉,边疆是靠近外国的地方”——才高八斗、狷狂傲世的大诗人,对妻子充满了无尽的耐心与柔情,果真如人所言,“诗人许是把智商留给了才学,把情商留给了爱人”。
他的爱人刘霓君,尽管对她了解甚少,却觉得她是那么的熟悉:因为生活困顿,她处处精打细算,朱湘再三嘱咐她多吃荤菜、要顾惜自己的身体,别“只顾省几个臭钱”,可她觉得从自己身上省一点儿,孩子就能过的好一点;朱湘想吃家乡菜,即使他们母子生活费少得可怜,她还是买了罐头什么的寄过去,为了省车钱走很远的路去邮局——这样的刘霓君与我的母亲何其相像!
我念小学时,父亲被学校派到人大去进修,也是独自持家的母亲每天要给学生上课、备课、做实验,还要照顾两个女儿,日子过得别提多辛苦。那时不懂事,只觉得母亲脾气急,爱发火,长大后才理解她的不容易。父亲常写信给母亲,信中只讲自己的课业进程,询问家中生活,情话是一句没有的,但母亲读信时脸上会浮现出特别平和的神情——仿佛所有的辛劳都如涟漪般荡开散去,只留下淡然的寂静……
后来懂得,那份寂静,从写信人的笔尖下传来,浮现在读信人的眼角眉梢,那是一段名叫幸福的旅程……
朱湘与刘霓君的婚姻,并未走向完美的结局:朱湘回国后,因为失业,夫妻俩经常发生口角,关系逐渐恶化,而第三个孩子的夭折,更让这段婚姻濒临崩溃。1933年12月5日,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投江身亡,年仅29岁。离世前一晚,他用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买了一张船票、一瓶酒,还有一包妻子平日里最爱吃的饴糖。
那包饴糖,在我看来,是朱湘写给刘霓君所有的情书中最动人的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