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转型与计生政策的变化
2012年,我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9.2%,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长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由此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不少经济学家、人口学家表示:劳动力人口下降,可以说是人口转型的一个拐点,会加剧人口老龄化速度,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衰退和消失。放开和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日渐强烈。去年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专题报告,集纳了茅于轼、许小年、梁建章等2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他们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
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呢?依笔者的观点:人口红利虽将逐渐消失,但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仍要继续执行。
人口红利消失:不必过于紧张
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增长有限,会出现一段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数量相对较多即“两头小中间大”的人口结构。这个时间段被称为“黄金时代”,也就是人口红利期。期间,抚养费用较低,劳动力负担较轻,有利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口红利。反之则称为人口负债。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人口红利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两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用工荒”从沿海波及全国,普通劳动者和农民工工资上涨幅度较大,都透露出劳动力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消失的讯号。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衰减是必然过程,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人口红利拐点到来的时候,不必过于紧张: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是渐进的,相比于全国九亿多劳动力总量而言,一年减少三、四百万劳动力占比是很低的。而人口红利的消失,反而会倒逼我们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人口政策取向:继续坚持计划生育
那么,今后人口政策的取向如何呢?笔者认为,总原则和基本点仍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
执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有诸多弊端:限制了人们的生育权利,破坏了社会家庭结构,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缩减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出生性别比有一定失衡,独生子女缺乏亲情感受等等。另外,当前我国生育率已很低,人口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增长过快。但是我国人口总量基数太大,去年达到13.5亿人,受人口惯性增长的影响,即使保持目前的生育水平,每年新出生人口都在1600万人左右,未来20年总人口还将增加1亿以上。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本已十分紧张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况且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结构、素质、分布、迁徙相互交织,人口总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局面将更为复杂难解。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人口总量在稳定的基础上有一个缓慢的下降。
当然,现行的计生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国家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进行适当修正。笔者赞成从现在开始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简单地放开生育显然还不合适宜,除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外,可以分省份、分步骤地逐步放开二胎,民族地区、再婚夫妻可以生育二胎,一方面可以缓解老龄化进程,补充新的劳动力,一方面又避免了人口的突升突降,使之稳妥过渡。同时着力提升人口素质,用科学统筹的办法解决人口问题。
2012年,我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9.2%,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长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由此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不少经济学家、人口学家表示:劳动力人口下降,可以说是人口转型的一个拐点,会加剧人口老龄化速度,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衰退和消失。放开和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日渐强烈。去年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专题报告,集纳了茅于轼、许小年、梁建章等2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他们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
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呢?依笔者的观点:人口红利虽将逐渐消失,但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仍要继续执行。
人口红利消失:不必过于紧张
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增长有限,会出现一段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数量相对较多即“两头小中间大”的人口结构。这个时间段被称为“黄金时代”,也就是人口红利期。期间,抚养费用较低,劳动力负担较轻,有利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口红利。反之则称为人口负债。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人口红利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两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用工荒”从沿海波及全国,普通劳动者和农民工工资上涨幅度较大,都透露出劳动力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消失的讯号。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衰减是必然过程,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人口红利拐点到来的时候,不必过于紧张: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是渐进的,相比于全国九亿多劳动力总量而言,一年减少三、四百万劳动力占比是很低的。而人口红利的消失,反而会倒逼我们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人口政策取向:继续坚持计划生育
那么,今后人口政策的取向如何呢?笔者认为,总原则和基本点仍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
执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有诸多弊端:限制了人们的生育权利,破坏了社会家庭结构,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缩减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出生性别比有一定失衡,独生子女缺乏亲情感受等等。另外,当前我国生育率已很低,人口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增长过快。但是我国人口总量基数太大,去年达到13.5亿人,受人口惯性增长的影响,即使保持目前的生育水平,每年新出生人口都在1600万人左右,未来20年总人口还将增加1亿以上。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本已十分紧张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况且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结构、素质、分布、迁徙相互交织,人口总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局面将更为复杂难解。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人口总量在稳定的基础上有一个缓慢的下降。
当然,现行的计生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国家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进行适当修正。笔者赞成从现在开始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简单地放开生育显然还不合适宜,除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外,可以分省份、分步骤地逐步放开二胎,民族地区、再婚夫妻可以生育二胎,一方面可以缓解老龄化进程,补充新的劳动力,一方面又避免了人口的突升突降,使之稳妥过渡。同时着力提升人口素质,用科学统筹的办法解决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