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课程教学的新发展,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双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作用至关重要。新课标的深入发展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本文就如何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浅析,希望在“双减”背景下能够更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出的是与时俱进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通过此课程可更好地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进行指导。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存在大量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教學模式较为传统,教育观念并未建立在新课改标准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对道德与法治课没有积极性与主动学习性。没能实现在小学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给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开展本节课程之前,教师应做好教学计划与相应准备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导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本节课学习当中,并能够积极思考本节内容,从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导入的方式不一而足,可以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是利用歌曲导入;可以是通过故事或发生在身边的事导入等。
当然创设情景不只是在导入环节才使用,在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同样重要和必须。例如在开展有关“购物”的学问探讨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在购物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共同探讨,或组织本班学生对“超市购物”进行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
2、结合小学生身心特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多方因素,尤其是学生自身特征。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对自我进行约束,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如何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烦恼,结合教学内容实际进行精细加工,积极创设丰富的课堂内容,让学生会做、会看、会听、会闻、会说,从而综合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启迪。只有足够了解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够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更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时刻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第一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独立去探索和研究,去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从而塑造他们符合时代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观念。[2]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更适合鼓励式教学,更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赞扬。当今提出了“双减”,要严格控制任何形式的考试,因此学科评价体系更应该灵活多样,而不是老一套。评价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评价更应该也有利于教师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摸底考查更应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培养。通过此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更能对学生高尚情操进行培养,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并非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应加大对此门课程的重视度,定期对师生进行测评,测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测评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教师应从测评中进行反思与总结,采用更加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融入课程,在课堂上完成品德的塑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从教学中发现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开展教学交流与总结活动,更好的服务于小学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曹辉,思想品德课应如何落实教学实效[J].考试周刊.2011(27):4/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03):93.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双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作用至关重要。新课标的深入发展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本文就如何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浅析,希望在“双减”背景下能够更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出的是与时俱进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通过此课程可更好地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进行指导。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存在大量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教學模式较为传统,教育观念并未建立在新课改标准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对道德与法治课没有积极性与主动学习性。没能实现在小学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给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开展本节课程之前,教师应做好教学计划与相应准备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导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本节课学习当中,并能够积极思考本节内容,从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导入的方式不一而足,可以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是利用歌曲导入;可以是通过故事或发生在身边的事导入等。
当然创设情景不只是在导入环节才使用,在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同样重要和必须。例如在开展有关“购物”的学问探讨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在购物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共同探讨,或组织本班学生对“超市购物”进行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
2、结合小学生身心特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多方因素,尤其是学生自身特征。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对自我进行约束,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如何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烦恼,结合教学内容实际进行精细加工,积极创设丰富的课堂内容,让学生会做、会看、会听、会闻、会说,从而综合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启迪。只有足够了解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够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更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时刻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第一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独立去探索和研究,去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从而塑造他们符合时代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观念。[2]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更适合鼓励式教学,更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赞扬。当今提出了“双减”,要严格控制任何形式的考试,因此学科评价体系更应该灵活多样,而不是老一套。评价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评价更应该也有利于教师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摸底考查更应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培养。通过此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更能对学生高尚情操进行培养,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并非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应加大对此门课程的重视度,定期对师生进行测评,测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测评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教师应从测评中进行反思与总结,采用更加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融入课程,在课堂上完成品德的塑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从教学中发现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开展教学交流与总结活动,更好的服务于小学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曹辉,思想品德课应如何落实教学实效[J].考试周刊.2011(27):4/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