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基础应是大运河本体。大运河本体与主轴、一轴、中轴在空间上是一致的。当前,大运河本体的保护和传承利用中存在“重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文化,轻作为国家重点文物的大运河文化”等现象,导致其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很大的风险。结合大运河遗产分布等对大运河本体进行空间分类,提出大运河本体空间上古今运河的“一轴两面”,打造“美丽中轴”,不仅是对古运河进行保护和传承利用,保护历史形成的今运河及其航运功能,而且是保护和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任务。
【基金项目】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运河精神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8WTD004)阶段性成果,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运河航务管理处委托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京杭运河苏北段航运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基础应是大运河本体。大运河本体与主轴、一轴、中轴在空间上是一致的。当前,大运河本体的保护和传承利用中存在“重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文化,轻作为国家重点文物的大运河文化”等现象,导致其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很大的风险。结合大运河遗产分布等对大运河本体进行空间分类,提出大运河本体空间上古今运河的“一轴两面”,打造“美丽中轴”,不仅是对古运河进行保护和传承利用,保护历史形成的今运河及其航运功能,而且是保护和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2015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机构的定价方式等都因此产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选取2000-2018年中国沪深A股624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
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也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培养大数据应用型物流人才提供参考。
探究城市人口活动变化有利于感知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对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微信宜出行热力图数据,对广州市天河区城市人口活动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对影响城市人口活动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天河区城市人口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特征,城市人口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地铁沿线地区;(2)工作日时间天河区城市人口活动呈现显著的职住通行规律,休息日时间城市人口活动变化规律较为复杂;(3)城市服务功能是影响城市人口活动最核心的因素,其中餐饮类服务功能的影响力最高;(4)城市服务功能影
中期财政规划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改革领域的热点问题,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中期财政规划.而中期财政规划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对了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做好IT应急管理、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为央行各类业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是央行分支机构在疫情期间正常履职的基础保障.本文以人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履职成效的重要反映载体,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导向.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随着货币政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以大运河杭州段3个历史文化街区--桥西、小河直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探究街区评价与使用人群特征、评价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街区的关注偏好与评价差异。研究发现:(1)街区的业态、特色、历史感、消费成本是影响评价的关键因素;(2)女性较男性更关注于环境的“文艺”氛围,且关注或参与的活动类型更为丰富,本地游客较外地游客更关注于日常活动和交通可达性;(3)3大街区特色区分明显,桥西街区的非物质文化最为丰富;(4)网络评论文本分析显示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成效突出。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在大运河的保护范围内,许多人仍住在普通的传统民居中。这些民居由于未被列入遗产保护名录,往往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通过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的两个实验认知与探讨保护这些民居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将542个民居样本分为原始组和干预组(在保护性修复工程中改造或重建的454个民居),进行“建造原型”和“天际线的分形维数”两个因子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原始组的分析指标数据均高于干预组,为定性讨论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数百年来当地居民根据生活需要建造的传统民居,因其居住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可再现性,成为了大运河的重要景
近年来,我国小尺度地域内“乡—乡”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长,但对该类型人口流动的机制解释和治理应对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补充.文章构建了基于综合成本比较的新“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