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一直喜欢探讨有关生命哲理的问题,在《杀人偿命》中自然也不例外。这篇科幻原本是一个构思巧妙的精彩故事,但作者却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概念,诸如“人是什么”、“人的身份”、“人的法律定义”等等。不过我发现王晋康的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这里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他的《替天行道》。在《替天行道》当中,作者似乎倾向于认为某种自然的法则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的;而在《杀人偿命》当中,作者却愿意服从并有意制定出一套人为的戒律。
无独有偶,《异手》一文谈的也是物质传送:把物体像电子邮件那样从这边传到那边。其实这应该属于科幻中的“物质复制”,因为在故事最后。主人公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臂传送过去之后,科学家为了“恢复”他的手臂,需要“一些物质”做材料;而为了获取合适数量的物质,科学家不得不牺牲掉一些兔子——作者没有提到,主人公的手臂是否从此就开始有了兔肉的味道。
阅读《游民区》,感觉是在阅读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直观报告。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优生优育,出生率确实有所下降(自3.4%降到1.7%!)。可现在老龄化问题则开始突出,这等于是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制造了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作品更想反映的是有关教育的问题:人类需要用很大一部分生命时间来接受教育,然后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而动物则不同,因为它们的教育来自于它们幼年的游戏)。作者设想出一种改革办法:通过磁带直接获取知识。这样就使人既接受了海量信息。又不必等到长大才变得十分优秀——可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前任需要提前下岗。看来,社会进步往往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的,有时这个个体还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还是等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另外一个问题。
虽说《来自外太空的信息》还算好看,但却不是特别有新意。它可以被拆解成几段来看:首先是一份技术记录,如同上一期的《成功的准则》;接下来是日记体的记述,就像是弗雷德里克·波尔的《飞向半人马座》——连其中的男男女女之事都很相似;然后就发现了外星人居住地,开始了一般性考察;最后的结尾做了一个扣儿,不过显得过于常规——地球被入侵者毁灭了,于是幸存者成为到处流浪的星际孤儿。好在那个靠求救信号追踪最初来源的设想还是有些意思的——我们在评论某部作品的时候,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吹毛求疵,更不能一概否定,否则整个科幻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照理说《宇宙之墙》也不含什么新鲜构思,同时也没有什么高科技——仅是一个描述模糊的“跳鼠”,就完成了在各个平行宇宙间穿梭的理论贡献。但是,它的优势在于非常生活化,因而也就非常真实,而且作者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十分到位。当然,在读完之后心里会有些不好受,不过它对我们多少还是有些启迪的。此外我们还能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一个美国作品中经常会说明的道理:撒谎投机的人永远都会倒霉,而诚实善良在哪里都会获得善报和受到欢迎。
最后才说到《沙王》。这篇精彩的作品怎么看怎么像是对早期殖民者的一种讽刺:他们自己种下了邪恶的种子,结果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遭到了报应。而且它是典型符号化和图解式的,一如《飞越疯人院》那般“主题先行”地概念化——当然赖以包装的故事都是相当漂亮的故事。不过关于恐惧心理的描述部分,比雷·布拉德伯里的《碗底的果子》还是稍逊一筹,虽说那不是一部科幻。当然,后来的帝国主义者就学乖了,即便是输出文化也要采取相对隐蔽与友善的方式,这一点读读威廉·莱德勒与尤金·伯迪克的《丑陋的美国人》就知道了。但《沙王》一文的结尾还是有些让人震撼——假如说整个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恐惧的话,那么结尾部分就是给我们带来了恐怖!我想在汉语里,这两个词汇在程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无独有偶,《异手》一文谈的也是物质传送:把物体像电子邮件那样从这边传到那边。其实这应该属于科幻中的“物质复制”,因为在故事最后。主人公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臂传送过去之后,科学家为了“恢复”他的手臂,需要“一些物质”做材料;而为了获取合适数量的物质,科学家不得不牺牲掉一些兔子——作者没有提到,主人公的手臂是否从此就开始有了兔肉的味道。
阅读《游民区》,感觉是在阅读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直观报告。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优生优育,出生率确实有所下降(自3.4%降到1.7%!)。可现在老龄化问题则开始突出,这等于是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制造了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作品更想反映的是有关教育的问题:人类需要用很大一部分生命时间来接受教育,然后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而动物则不同,因为它们的教育来自于它们幼年的游戏)。作者设想出一种改革办法:通过磁带直接获取知识。这样就使人既接受了海量信息。又不必等到长大才变得十分优秀——可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前任需要提前下岗。看来,社会进步往往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的,有时这个个体还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还是等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另外一个问题。
虽说《来自外太空的信息》还算好看,但却不是特别有新意。它可以被拆解成几段来看:首先是一份技术记录,如同上一期的《成功的准则》;接下来是日记体的记述,就像是弗雷德里克·波尔的《飞向半人马座》——连其中的男男女女之事都很相似;然后就发现了外星人居住地,开始了一般性考察;最后的结尾做了一个扣儿,不过显得过于常规——地球被入侵者毁灭了,于是幸存者成为到处流浪的星际孤儿。好在那个靠求救信号追踪最初来源的设想还是有些意思的——我们在评论某部作品的时候,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吹毛求疵,更不能一概否定,否则整个科幻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照理说《宇宙之墙》也不含什么新鲜构思,同时也没有什么高科技——仅是一个描述模糊的“跳鼠”,就完成了在各个平行宇宙间穿梭的理论贡献。但是,它的优势在于非常生活化,因而也就非常真实,而且作者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十分到位。当然,在读完之后心里会有些不好受,不过它对我们多少还是有些启迪的。此外我们还能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一个美国作品中经常会说明的道理:撒谎投机的人永远都会倒霉,而诚实善良在哪里都会获得善报和受到欢迎。
最后才说到《沙王》。这篇精彩的作品怎么看怎么像是对早期殖民者的一种讽刺:他们自己种下了邪恶的种子,结果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遭到了报应。而且它是典型符号化和图解式的,一如《飞越疯人院》那般“主题先行”地概念化——当然赖以包装的故事都是相当漂亮的故事。不过关于恐惧心理的描述部分,比雷·布拉德伯里的《碗底的果子》还是稍逊一筹,虽说那不是一部科幻。当然,后来的帝国主义者就学乖了,即便是输出文化也要采取相对隐蔽与友善的方式,这一点读读威廉·莱德勒与尤金·伯迪克的《丑陋的美国人》就知道了。但《沙王》一文的结尾还是有些让人震撼——假如说整个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恐惧的话,那么结尾部分就是给我们带来了恐怖!我想在汉语里,这两个词汇在程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