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汉语是我们华人共同的母语,要想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一语言,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语感的培养也是锻炼学生对外界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阐述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67-01
初中语文新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大致按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这三大板块组织单元,体现了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的联系,体现了“人”的中心位置、价值和尊严。再看课后练习,虽然量少,但重思考,是开放性思维的舞台,大都是要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得以解决的。而使用者是一群刚刚完成小学启蒙教育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单纯、幼稚,其阅历、思维能力对很好完成教材内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主客观之间的这种矛盾也正是目前初中生语文能力普遍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标强调:“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一个人进行语言交际的基本前提。教师要想在语文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辩证统一,在语言和思维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发展,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学生直接感知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时多做练习。”我认为这是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等直接感知语言的实践,因此,听、说、读、写这些直接感知语言的实践与指点语言的规律相结合是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而在这些基本途径中最重要的是读,特别是诵读。一般要求是:一是大声诵读,二是读准确,三是读到能背诵,四是把语气、语调、情感都读出来。初中语文教材正好提供了大量文质优美、情韵并茂、特别适合朗读的范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严格遵循基本规律,挤出适当时间供学生诵读。
二、教给学生诵读的规律
读不能盲目地读,语言是有规律的,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妨教给学生一些章法、句法、词法方面的知识。章法方面,在现行教材中,以重点训练项目的形式贯穿在教材之中,如: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条理、主次等等;句法方面可以教给学生句子的完整性、条理性、系统性、准确性、具体性、生动性等方面规律性的知识;词法方面可结合教材中的训练项目指点些相虚性的知识规律等,如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节奏划分,可以教给学生相应的句法、词法知识。
三、疏通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渠道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渠道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设法使学生“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文字桥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会面,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
有专家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知觉。”词语是有概况力的,只有使有概括力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使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这就需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象。例如,在教读《山市》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想像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它建筑、危楼一座(时间允许还可以要求学生便想边画),再要求学生利用文中的时间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想象,这样学生脑海里就出现了系列的动态的画面,对课文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二)调动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体验。
作者所描绘的想象或画面之中包含着作者对多种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把语言的理解和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体味其中的蕴含。鲁迅《风筝》一文难点较多,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理不和,一旦和作者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便能容易解读。例如,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就难懂了,再往下看,得知作者的经历,就知道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了。如果老师再来一句这样的启发:当你做错了什么事或者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时,鲜花在你的眼里还会那么娇艳吗?我想学生对其蕴含的领会便尽在不言中了。
(三)引领学生披文入情。
训练学生语感,就是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文章字字句句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情”的境界。在学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生对作者着力渲染济南冬天的“绿”所蕴含的那种赞美之情都能理解,而对这一句:“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都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就有学生提出“水怎么可能流到天上”的疑问,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这样给同学们讲解:这是作者带着对济南冬水特有的喜爱之情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不能把它和自然之水划等号。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明白了。
(四)帮助学生“嚼字明理”。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语言文字方面独到之处。学生在咬文嚼字训练语感过程中,也必然获得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染。比如《生命生命》一文初读不难,但有的学生在读时却粗枝大叶,浅尝辄止,对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不甚明了:有的学生就认为开头写小飞蛾就是告诉人们要爱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标题,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对生命意义哪一方面的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获得思想上的认识。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科目,也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成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它对语文教学的新改良、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为素质教育的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便利。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反复锻炼、不断积累来形成优秀的语感,以便为学生将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思维方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侯秉琛.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和关键环节[J].小学语文教学;1999-01-30
[2]重视语感[J].辽宁教育;1999-08-25
[3]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S].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67-01
初中语文新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大致按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这三大板块组织单元,体现了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的联系,体现了“人”的中心位置、价值和尊严。再看课后练习,虽然量少,但重思考,是开放性思维的舞台,大都是要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得以解决的。而使用者是一群刚刚完成小学启蒙教育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单纯、幼稚,其阅历、思维能力对很好完成教材内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主客观之间的这种矛盾也正是目前初中生语文能力普遍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标强调:“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一个人进行语言交际的基本前提。教师要想在语文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辩证统一,在语言和思维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发展,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学生直接感知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时多做练习。”我认为这是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等直接感知语言的实践,因此,听、说、读、写这些直接感知语言的实践与指点语言的规律相结合是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而在这些基本途径中最重要的是读,特别是诵读。一般要求是:一是大声诵读,二是读准确,三是读到能背诵,四是把语气、语调、情感都读出来。初中语文教材正好提供了大量文质优美、情韵并茂、特别适合朗读的范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严格遵循基本规律,挤出适当时间供学生诵读。
二、教给学生诵读的规律
读不能盲目地读,语言是有规律的,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妨教给学生一些章法、句法、词法方面的知识。章法方面,在现行教材中,以重点训练项目的形式贯穿在教材之中,如: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条理、主次等等;句法方面可以教给学生句子的完整性、条理性、系统性、准确性、具体性、生动性等方面规律性的知识;词法方面可结合教材中的训练项目指点些相虚性的知识规律等,如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节奏划分,可以教给学生相应的句法、词法知识。
三、疏通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渠道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渠道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设法使学生“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文字桥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会面,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
有专家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知觉。”词语是有概况力的,只有使有概括力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使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这就需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象。例如,在教读《山市》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想像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它建筑、危楼一座(时间允许还可以要求学生便想边画),再要求学生利用文中的时间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想象,这样学生脑海里就出现了系列的动态的画面,对课文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二)调动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体验。
作者所描绘的想象或画面之中包含着作者对多种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把语言的理解和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体味其中的蕴含。鲁迅《风筝》一文难点较多,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理不和,一旦和作者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便能容易解读。例如,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就难懂了,再往下看,得知作者的经历,就知道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了。如果老师再来一句这样的启发:当你做错了什么事或者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时,鲜花在你的眼里还会那么娇艳吗?我想学生对其蕴含的领会便尽在不言中了。
(三)引领学生披文入情。
训练学生语感,就是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文章字字句句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情”的境界。在学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生对作者着力渲染济南冬天的“绿”所蕴含的那种赞美之情都能理解,而对这一句:“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都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就有学生提出“水怎么可能流到天上”的疑问,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这样给同学们讲解:这是作者带着对济南冬水特有的喜爱之情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不能把它和自然之水划等号。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明白了。
(四)帮助学生“嚼字明理”。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语言文字方面独到之处。学生在咬文嚼字训练语感过程中,也必然获得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染。比如《生命生命》一文初读不难,但有的学生在读时却粗枝大叶,浅尝辄止,对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意思不甚明了:有的学生就认为开头写小飞蛾就是告诉人们要爱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标题,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对生命意义哪一方面的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获得思想上的认识。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科目,也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成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它对语文教学的新改良、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为素质教育的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便利。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反复锻炼、不断积累来形成优秀的语感,以便为学生将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思维方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侯秉琛.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和关键环节[J].小学语文教学;1999-01-30
[2]重视语感[J].辽宁教育;1999-08-25
[3]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