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共生的慢轮土陶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陶制品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造,敦实的形态、实际的功用使其成为古时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承至今的傣族慢轮制陶——这种“火与土的艺术”是对质朴生活最真实的理解和最漫长的坚守。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傣族所生产的陶器也被其他民族广泛使用,用来贮存茶叶或者茶饼,随着时间的增加,茶中特殊的“陈香”逐渐积累,普洱茶的价值愈发凸显。“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
  


  在勐海,傣族的村子总是埋没在无边的绿色中,只有寨子彩色的屋顶成为这片绿色重彩中一抹旖旎的艳色。
  步入村子,窄窄的小路两边繁花竟放,妖艳的身姿点缀在村寨房舍间。在小路的拐弯处,放置着一个陶罐,盛着一汪清水。细问之下,得知罐中之水是为口渴的旅人准备的。浅尝一口,一丝凉意散发至全身,暑意和疲惫尽消。寻找傣族传统的慢轮制陶,就从这路边小小的陶罐开始。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并被傣族祖先接受之后,土陶制品除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之外,也成为佛教活动和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在傣族一年的生活中,诸多的宗教活动和滴水祈福的礼仪,佛爷和信徒用于滴水的器具都是陶罐。而过去,佛爷及和尚外出化缘接受信徒布施食品用的也是土钵。
  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煮食食物的锅、家中盛水的罐、从水井担水回家的用具俱是陶罐。这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在西双版纳,气候炎热,但是人们经过反复使用和仔细观察后发现,用自己烧制的陶罐装水,即使在炎热的天气里,水也能装上几天不会变质,喝起来也特别的凉。所以,除了在自己家里使用,还在村寨的路边放有专门供过路人饮水用的陶罐。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傣族所生产的陶器也被其他民族广泛使用,如用来贮存茶叶或者茶饼。“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茶中特殊的“陈香”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积累,普洱茶的价值愈发凸显。而发酵的过程同时也是普洱茶成熟的过程,各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积淀,使普洱茶具有抗衰老、抗病变、利健康的功效。陶罐温润透气的个性,正切合普洱茶的要求。用土陶罐贮存茶叶,有易发酵、不变味的功效。
  利用陶罐,不同的民族也养成了独特的喝茶习俗。传统上,云南比较闭塞,外面的茶具很少进来,当地人便就地取材,用陶制器皿做茶具。如拉祜族喜欢将茶叶装在一个小土陶罐中,在火塘上烘烤,等茶叶烤到一定的程度,再将开水倒进陶罐中。用这种方法冲泡的茶,其味道更为浓醇。还有许多茶农和茶叶商家,喜欢将山泉水放入土陶罐中贮存,要喝茶时将水从陶罐中舀出烧成开水泡茶,这样能更好地泡出普洱茶的原味。普洱茶的历史与人文情怀,与慢轮制陶的手工艺一脉相承,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向往。
  


  承载千年历史的“孓遗工艺”
  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按过去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傣族制陶均由女性负责,手艺传女不传男。但是因为宗教的关系,制作土陶龙、凤的艺人为男性。而傣族制陶最突出的技艺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在用料上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与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主要特点—陶质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的方法完全一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慢轮制陶进行专门调查, 认为傣族慢轮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中原文化在西双版纳的延续,维系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血脉,传承着四千多年的文化基因,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晚期制陶之谜的钥匙。
  傣族、傣族慢轮制陶与四千余年的历史密切相关。历史上出现的百越族群大迁徙中,其中有一支经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在翻越过无数高山、渡过许多江河,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后,终于到达了西双版纳。他们来到西双版纳后,便被西双版纳茂密的原始森林、众多的平坝、肥沃的土地、到处流淌的河流、充足的水源和温暖的气候深深的吸引,停留了下来。他们与当地的土著人和睦相处,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傣族。而他们也将从中原带来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比如慢轮制陶。
  土陶制品,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 造,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考古学家把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纺织等生产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的标志和基本特征。但是,经过历史风雨的冲刷,在慢轮制陶的发源地或曾经有过慢轮制陶技艺的地方,都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在考古时偶有发现。但在西双版纳,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今天傣族制陶的工具、工艺及相关产品与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陶器制作方法基本上相同。慢轮制陶被傣族人民完整的继承下来并使用,成为一个奇迹,是研究和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之谜的鲜活遗存,是傣族对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在傣族的封建领主时期,傣族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宣慰司旁边,曾建有六个专门为土司提供徭役服务的村寨。六个村寨中有一个名为“曼勒寨”,是专门为宫廷生产日常生活和佛寺用陶器的村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后,曼勒寨被解散,艺人们投亲靠友迁往州内各村寨,制陶技术被更广泛地传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双版纳的各勐基本上每一两个村寨就有人在制作陶罐。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西双版纳还有近二十个傣族村寨有艺人在制陶,人员约有四、五十人。改革开放后,由于受外来工业制 品的强势冲击,加上慢轮制陶费工费时,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不好,坚持制作的艺人已经不到十人,傣族慢轮 制陶面临失传。但艺人们还在坚守。如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的制陶艺人,为了不让祖先传下的手艺丢失,在市场销路不好的情况下,一直到2008年时还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一个陶罐换两罐谷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产品。   为了保护好历史悠久的傣族慢轮制陶这一技艺,经西双版纳州政府申报,2006年6月,傣族慢轮制陶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西双版纳州政府的保护下,现在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的曼朗村,都可以看到慢轮制陶这一古老的技艺。
  “火与土”的艺术淬炼
  西双版纳的傣族制陶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冲刷和社会变迁,但仍然保持了新石器时期制陶的显著特点——慢轮制陶。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赕佛用具和佛寺装饰用品等 种类。烧制时,因为制作土陶的艺人都信仰佛教,所以,女艺人生理期期间是绝对不能烧陶的。
  慢轮制陶制作时在用料上极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细沙来改善成型性能。成坯方法呈多样化,在西双版纳州境内因地域不同,有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
  制陶的工艺不算太难,但极精细。技艺流程有取土、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燃料、烧陶等环节。
  首先,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一般选取田野中粘性较强、颜色呈淡黄、淡蓝的粘土,挖好运回家晒干后备用。使用时,把取回的土用脚碓舂细筛好后,按两碗土、一碗细沙的比例,兑上适当的水,合成制作产品的泥,减少和防止被高温烧裂。
  制作时,把和好的泥挤揉搓成条状,放在慢轮上一圈一圈地盘起,开始制坯。随着慢轮的传动,要做的陶坯逐渐成型,待固定好陶坯的形状后,再放在通风处晾干,待干到一定的程度,再进行图案的拍打。拍打纹样时,艺人们将晾干到一定程度的陶罐放在两腿中间,左手握鹅卵石放在容器的内壁,右手持木拍在外面用一块刻有花纹的木板轻轻地拍打。拍打的图案,基本为网状和条纹状,保持了古代原始的传统和新石器时代制陶的风格和纹样、特点。
  拍打好纹样的陶坯在太阳下晒干后,就可以开始烧为成品了。烧制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平地堆烧法。平地堆烧最传统的方法,是在野外将晒干的牛粪堆平到一定的厚度,然后将做好的陶罐堆在牛粪上,上面盖上稻草,和泥巴糊上将稻草捂严,在顶部用手指戳10余个孔,下部开一个高20多公分,顶成弧三角形、底宽10多公分的口,点燃火烧到燃料烧完,泥巴塌倒,冷却后就可以开窑了。用牛粪烧制的陶罐,由于温度不高,外观呈灰红色,结实程度不理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牛粪难找,有的艺人将牛粪改成了木柴,不但解决了烧制的燃料难找的问题,同时烧制陶坯的温度也得到了提高,烧出的成品不但外观颜色好看,结实程度也大为提高,更受市场欢迎。还有一种烧制方法是窖烧法,方法是在平地或斜坡上用砖砌成窖后堆烧。
  充足的阳光,云雾缭绕的肥沃土地,好山好水好土孕育出的不仅有绝好的茶,还有灿烂独特的文化。那尚带着温度的傣族慢轮制作陶器,浸透着历史的余味,饱含一种朴素的人文情结,一种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是对云南本土文化的一种尊重。无论是储茶、装茶的陶罐,喝茶的陶杯,烤茶的陶炉、土罐,煮茶的陶壶,都质朴耐用,原汁原味地保存了茶叶本来的味道和泥土的芬芳。
其他文献
有人说他是赌徒,有人说他是枭雄。  赌徒也好,枭雄也罢。毫无疑问的是,黄光裕始终是一个江湖中人。  4年前,黄光裕因非法经营、内幕交易和单位行贿等罪获刑14年。对这样的一个江湖大佬,尽管身在狱中,稍有风吹草动依然可以引起业内极大关注。  11月17日,一则关于“黄光裕即将出狱”的新闻炸开。尽管,国美电器首席财务官方巍已辟谣称“没有接到任何信息,这是传闻”。但关于黄光裕重出江湖的猜想已成热门话题。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周迅、秦海璐主演……强势班底打造的60集电视剧版《红高粱》在这个初冬真正是火了。随着男女老少观众被戏里的红色激情所牵动,其收视一路飘红。  除了一批老戏骨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外,余占鳌的扮演者——朱亚文的表现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大呼其演得过瘾,有人将他与影版余占鳌扮演者姜文轮番比较,有人说这个男演员今年要红透半边天了。  此话怎讲?要知
期刊
由分别来自中国、老挝和泰国的摄影师、生物学家,组成“生物多样性视觉探索队”。一支由7人组成的探险队,包括两名中国摄影师、两名老挝生物学家、一名泰国老虎专家以及两名丛林向导,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徒步140公里穿越原始丛林,展开了一次湄公河长山山脉的“生物多样性视觉探索”。他们的任务是在近6000平方公里的老挝南尔国家公园内,展开生物多样性调查,以高清晰的影像尽可能多地记录包括昆虫、两爬类、兽类在内的珍稀
期刊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3份,收回问卷1497份,有效问卷1489份。  陈李/制图
期刊
在教了20年书的李楠眼里,就目前中国国情来看,职业还只是人们谋生的一个手段,谈不上幸福不幸福。  与李楠一样想法的人们并不在少数。就像一位参与《中国周刊》本次职业选择的被调查者所说:“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的特性。没有最幸福的职业,只有最合适的职业。”  从“幸福”到“合适”,这样的一种择业观,也许是一种值得点赞的理性。但是,也许也是一种无奈的丢失。  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才是幸福  在中国,职业
期刊
50岁的吴成德跨在摩托车上,媳妇乐呵呵地坐在后座上;另一侧是手扶着自行车的父母;后面则是两个儿子各自甜蜜的三口之家以及他们的爱车。  “这是我在2014年2月13日拍的。当时,福泉市委宣传部正在开展‘走基层·照全家福·话发展’的活动,我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陆坪镇福兴村村支书吴成德一家拍下了这张全家福。一张全家福、三种交通工具、四世同堂,生动地反映了吴成德一家四代生活的进步。”福泉市委
期刊
人们都说婚姻和家庭是一种缘分,其实,职业和工作也是一种缘分,在时代的必然性之外,也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偶然。这也让职业选择成为了人生经历中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可以说,家庭和职业共同构成了人们绝大部分的幸福,选对了职业有时候比找对了伴侣还要重要。两个人不合拍,可以选择分手,所承受的也许只是一时的情感痛苦。而如果和所处职业不合拍,当然也可以重新来过,但所要承受的困顿,可能非常复杂,难以预料。  临
期刊
这是一个不幸却又温馨的小家庭,这是一张普通却又感人的全家福。  要说这张全家福的故事,先得从照片的作者刘俊奇谈起。  刘俊奇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卡车厂薄板冲压车间现场环境主管,酷爱摄影。2011年11月,刘俊奇计划给《一汽集团报》拍摄一组关于劳务工生活的专题照片,就四处打听相关典型故事。  “我们车间50线甲班的班长岳天奎告诉我,他们班有一个叫张铁军的冲压工,是一名工作了五六年的劳务工。张铁军家
期刊
成功转行的演艺界名人  张艺谋(农民—工人—摄影师—演员—导演)  1968年初中毕业后,张艺谋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年轻时的张艺谋未能上高中就插队当了农民和当工人,很多人像他一样没有选择,但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却不多。终于,在1978年。张艺谋以27岁的高龄去学习自己钟爱的摄影,为自己未来的转型进行积累。  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期刊
去旅行,在不同的地方实现不同的东西  小鹏,原名张金鹏。只不过当他越来越出名,人们更习惯叫他——“小鹏”。  这或许源于他三千万多访问量的博客——“背包客小鹏”,或许源于他那几本卖得很火、印了很多版次的书——《我把欧洲装进背包》《莲花之上》《背包十年》《我们为什么旅行》……作者无一例外都写着“小鹏”。  背包客、书,正如小鹏在微博的认证——职业旅行者,旅行作家,这是他的标签。但他说,“如果让我定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