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一定意义上是一方水土的文化缩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我看来,想要最快地了解一座城市,就应该从它的博物馆开始。我们可以通过文物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俯瞰历史风云,感知文化魅力。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一下城市难得的静谧与幽雅。赤峰博物馆就是这么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为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此行赤峰的第二站,就选择了赤峰博物馆。
来到位于二楼的古韵青铜展厅,便从新石器时期跨入了青铜器时期。而赤峰的青铜文化以夏家店文化最具代表性。夏家店文化又分为上、下两层文化。这两种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在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掘而命名。依据地层学原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叠压在一起,把堆积在下层的早期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有4200年-36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在上面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有3000年-2500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和春秋时期。
展厅中的文物大多为青铜器,当然也有不少夏家店文化中精美的彩绘陶器和繁缛的纹饰,国家一级文物嵌贝彩绘陶鬲便是其中翘楚。泥质褐陶的材质显得庄重典雅,整个陶鬲造型协调优美、线条流畅。口沿上镶嵌四个贝壳,贝壳间镶嵌4个圆形蚌泡,显得十分高贵。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勾云形图案,使得这件嵌贝彩绘陶鬲富有了古朴典雅的气质。 秦权,1964年在赤峰市松山区三眼井乡文中村秦代遗址出土。内蒙古专家组于2004年6月鉴定为一级文物。这件秦权呈馒头形,为合范铸造,字迹清晰可辨。权顶正中有弓形钮,外侧有凸起的范铸痕。表面铸有扇形阳铸李斯小篆体,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铸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铭文中的小篆字体笔力刚劲,结构整齐,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珍贵文物。
这是先人用来做什么的呢?通过导游介绍,方得知这是青铜祖柄勺,挹取酒具,属夏家店上层文化范畴。此勺由勺头和勺柄两部分组成,勺头呈圆底罐型,勺柄呈男性生殖器勃起状,是先人赋于它特殊含义的祭祀专用器具。在较原始的游牧时代,隆重的祭祀是先民们祈求上苍保佑部落人口兴旺、畜牲繁殖的意愿。这件祖柄勺是东胡民族男性生殖崇拜的典型遗物。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先民,在列国争霸中,凭借骏马利剑,攻燕伐齐,称雄北方数百年,创造了鲜明的、具有时代风格和赤峰地方特色的青铜文明。
青铜箭头的种类繁多,其中三棱形箭头居多。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更有凶狠的倒刺,拔出来就会带出一块肉,还有放血的箭头等等。
对契丹王朝与文化的初识,缘于小时候看的《天龙八部》,不得不说有时候影视剧的影响还是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契丹作为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由鲜卑宇文部发展而来。起初游牧于赤峰市巴林左、右旗一带的罕山地区。关于契丹的族源,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骑白马沿老哈河而上,又有一年轻女子乘小车驾青牛顺西拉沐沦河而下,两人相遇于木叶山,后结为夫妇,生有八子。八子各领一部,这就是契丹初始的八个部落。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迭刺部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大契丹国,公元936年改国号为大辽。从此草原上多了一个纵横驰骋的民族。他们以坚韧的镔铁为族号,命名——契丹。他们在长河大漠的落日下纵马放歌,昂扬率性地探寻着自己的前进之路,而耶律阿保机也成为了当时草原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可汗。
耶律阿保机为大辽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水乳交融,和谐共生,同享着一片自由的天空。自信而包容,開明而进取,是契丹这个新兴帝国真实的写照。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契丹人建国不久,便在赤峰的巴林左旗建立辽上京,逐渐转入定居生活,而辽国在建筑方面深受中原的影响。
在这些文物中,最能反映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陶瓷品种当属鸡冠壶了。鸡冠壶因其壶体造型像公鸡冠而得名,辽人称其为皮囊壶、马蹬壶、马盂。契丹族四时畋猎,逐水草而居,盛水、酒、奶的容器最早是用皮囊。学会烧瓷后,烧制的壶体外形完全仿皮囊的样子,大肚子,小口,包括皮囊上的皮条、皮扣的装饰、皮线缝制的针脚,在鸡冠壶上都仿制得惟妙惟肖。到了辽中晚期后,很多契丹人转入定居生活,加之受中原器形的影响,鸡冠壶的形制才慢慢发生了些改变,腹部收窄,壶体修长,更适于室内摆放。辽还烧制了很多适合北方游牧生活和颇具民族特色的陶瓷器具,如:葫芦瓶、执壶、长颈瓶、凤首瓶等。
我最喜欢的是“辽三彩”。契丹民族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辽三彩是辽代独有品种,是辽朝在陶瓷烧制工艺上的一大创新。辽三彩从唐三彩发展而来,由黄、白、绿三彩组成,非常素雅、端庄,有的人称其为草原色。辽三彩属低温釉陶器,彩釉极易脱落,常见的器形有盘、碟、壶、盒、砚及一些玩赏器。近年来在赤峰地区出土或征集的三彩鸳鸯壶、三彩摩羯壶、三彩龙纹执壶等,构思巧妙、造型独特、釉色鲜亮、古朴高雅,是辽三彩中的代表之作。辽三彩在辽中期以后大量烧制,多用作随葬用品,实用器不太多。
展厅里的陶器数量最多,其次就是那精美的丝绸和金灿灿的黄金。印象里北方草原缺少丝绸,其实不然。辽代的纺织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且极富有民族特色。自宋辽澶渊之盟后,大宋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大量的丝绸和黄金以换取和平,同时也把南方现今的丝绸技术传入了北方。养蚕技术传入契丹后,开始在大凌河流域建立养蚕基地,纺织作坊主要集中在中京地区,辽上京、东京、南京等大型城市。辽代织工能织各色锦、绫、罗、绢、纱、绸、缂丝等织品,近百种蚕丝织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要大量出口,或作为国事往来礼品。辽代纺织无疑在纺织品研究领域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契丹人自从开始建筑房屋后,便逐渐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骑马依然是契丹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展示窗内精致的马鞍不难看出,契丹人十分重视马的硬件设施。如今在赤峰本地还有许多马鞍收藏者。这些马鞍在当时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个好的马鞍甚至要用成群的牛羊才能换取。马鞍大多用金、银、铜为材料制作,用铜铃装饰。契丹的马鞍和宋朝的端砚、蜀锦、定瓷同称“天下第一”,产品远销到中原和西亚地区。辽朝皇帝还经常将精致的马鞍作为礼品送给宋朝的皇帝。
最后,我们来到展示赤峰地区金、元至清代时期的文物及民族风情的黄金长河展厅。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干百年前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创造财富、积淀文化、向往未来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仿佛又听到了塞外铁马嘶鸣、弓箭呼啸的热血战场。 契丹灭亡后,北方进入了蒙古族统治的时期。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创立了蒙古汗国。其孙子忽必烈在继位后,继续南下经略中原创立了元朝。这八百年间,蒙古族一直是中国北部边陲草原的主人。黄金长河展厅主要讲述的是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除了骑马射箭,蒙古人最大的爱好便是下象棋。蒙古的象棋与我们常用的有些出入。蒙语称这种象棋为“沙塔拉”,这是阿拉伯“沙特拉兹”转音。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是蒙古象棋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先动官长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去;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到了清朝,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便拉拢蒙古贵族,实行满蒙联姻政策。“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展厅里这件金丝镶嵌的凤凰服饰让我想起了《康熙王朝》里的蓝琪儿。后来得知,这件凤凰服饰就是当时康熙给女儿蓝琪儿的赐品。—针—线之间都凝聚着被联姻公主承载的使命与希望,书写着一曲曲或喜或悲的历史佳话……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满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几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几位公主嫁给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为高贵的要属固伦淑惠长公主。淑慧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五女,顺页治帝的亲姐姐,康熙帝的姑姑,顺治五年17岁的她下嫁巴林部长辅国公色布騰。在赤峰博物馆内有—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红漆楠木骨灰罐,就是这位公主下葬时所使用的。这件骨灰罐系整块楠木挖旋而成。罐体通施红漆,从肩部至罐体下腹部以金粉环行手书藏文超度经。出土时,罐内仍可见到下葬时留下的服饰残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贵,乃镇馆之宝之一。
拂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看到了赤峰先人的聪明和智慧。几干年前他们团土造物,至今他们的丝纺织品绣像依旧传神夺目,色泽鲜艳。还有那些清朝公主背负着皇帝的重托,远嫁内蒙古茫茫沙漠大草原,传递先进思想,书写了一篇篇满蒙联姻的古老佳话。怀着对赤峰先人的敬仰,在为蒙古族人辉煌文明赞美的同时,更为先祖们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做出的不朽贡献,给世人留下的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感慨万千。
TIPS
·地址:赤峰市松山区富河街。
·门票:无门票。
·开放日期: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的9:00-11:30、14:30-17:00开放。
![](/img/pic.php?url=http://img1.qikan.com/qkimages/liyu/liyu201803/liyu20180317-2-l.jpg)
![](http://img1.qikan.com/qkimages/liyu/liyu201803/liyu20180317-3-l.jpg)
青铜瓦砾皆称鉴
乞与光明岁月磨
来到位于二楼的古韵青铜展厅,便从新石器时期跨入了青铜器时期。而赤峰的青铜文化以夏家店文化最具代表性。夏家店文化又分为上、下两层文化。这两种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在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掘而命名。依据地层学原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叠压在一起,把堆积在下层的早期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有4200年-36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在上面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有3000年-2500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和春秋时期。
展厅中的文物大多为青铜器,当然也有不少夏家店文化中精美的彩绘陶器和繁缛的纹饰,国家一级文物嵌贝彩绘陶鬲便是其中翘楚。泥质褐陶的材质显得庄重典雅,整个陶鬲造型协调优美、线条流畅。口沿上镶嵌四个贝壳,贝壳间镶嵌4个圆形蚌泡,显得十分高贵。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勾云形图案,使得这件嵌贝彩绘陶鬲富有了古朴典雅的气质。 秦权,1964年在赤峰市松山区三眼井乡文中村秦代遗址出土。内蒙古专家组于2004年6月鉴定为一级文物。这件秦权呈馒头形,为合范铸造,字迹清晰可辨。权顶正中有弓形钮,外侧有凸起的范铸痕。表面铸有扇形阳铸李斯小篆体,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铸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铭文中的小篆字体笔力刚劲,结构整齐,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珍贵文物。
这是先人用来做什么的呢?通过导游介绍,方得知这是青铜祖柄勺,挹取酒具,属夏家店上层文化范畴。此勺由勺头和勺柄两部分组成,勺头呈圆底罐型,勺柄呈男性生殖器勃起状,是先人赋于它特殊含义的祭祀专用器具。在较原始的游牧时代,隆重的祭祀是先民们祈求上苍保佑部落人口兴旺、畜牲繁殖的意愿。这件祖柄勺是东胡民族男性生殖崇拜的典型遗物。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先民,在列国争霸中,凭借骏马利剑,攻燕伐齐,称雄北方数百年,创造了鲜明的、具有时代风格和赤峰地方特色的青铜文明。
青铜箭头的种类繁多,其中三棱形箭头居多。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更有凶狠的倒刺,拔出来就会带出一块肉,还有放血的箭头等等。
![](/img/pic.php?url=http://img1.qikan.com/qkimages/liyu/liyu201803/liyu20180317-5-l.jpg)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对契丹王朝与文化的初识,缘于小时候看的《天龙八部》,不得不说有时候影视剧的影响还是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契丹作为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由鲜卑宇文部发展而来。起初游牧于赤峰市巴林左、右旗一带的罕山地区。关于契丹的族源,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骑白马沿老哈河而上,又有一年轻女子乘小车驾青牛顺西拉沐沦河而下,两人相遇于木叶山,后结为夫妇,生有八子。八子各领一部,这就是契丹初始的八个部落。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迭刺部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大契丹国,公元936年改国号为大辽。从此草原上多了一个纵横驰骋的民族。他们以坚韧的镔铁为族号,命名——契丹。他们在长河大漠的落日下纵马放歌,昂扬率性地探寻着自己的前进之路,而耶律阿保机也成为了当时草原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可汗。
耶律阿保机为大辽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水乳交融,和谐共生,同享着一片自由的天空。自信而包容,開明而进取,是契丹这个新兴帝国真实的写照。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契丹人建国不久,便在赤峰的巴林左旗建立辽上京,逐渐转入定居生活,而辽国在建筑方面深受中原的影响。
在这些文物中,最能反映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陶瓷品种当属鸡冠壶了。鸡冠壶因其壶体造型像公鸡冠而得名,辽人称其为皮囊壶、马蹬壶、马盂。契丹族四时畋猎,逐水草而居,盛水、酒、奶的容器最早是用皮囊。学会烧瓷后,烧制的壶体外形完全仿皮囊的样子,大肚子,小口,包括皮囊上的皮条、皮扣的装饰、皮线缝制的针脚,在鸡冠壶上都仿制得惟妙惟肖。到了辽中晚期后,很多契丹人转入定居生活,加之受中原器形的影响,鸡冠壶的形制才慢慢发生了些改变,腹部收窄,壶体修长,更适于室内摆放。辽还烧制了很多适合北方游牧生活和颇具民族特色的陶瓷器具,如:葫芦瓶、执壶、长颈瓶、凤首瓶等。
我最喜欢的是“辽三彩”。契丹民族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辽三彩是辽代独有品种,是辽朝在陶瓷烧制工艺上的一大创新。辽三彩从唐三彩发展而来,由黄、白、绿三彩组成,非常素雅、端庄,有的人称其为草原色。辽三彩属低温釉陶器,彩釉极易脱落,常见的器形有盘、碟、壶、盒、砚及一些玩赏器。近年来在赤峰地区出土或征集的三彩鸳鸯壶、三彩摩羯壶、三彩龙纹执壶等,构思巧妙、造型独特、釉色鲜亮、古朴高雅,是辽三彩中的代表之作。辽三彩在辽中期以后大量烧制,多用作随葬用品,实用器不太多。
展厅里的陶器数量最多,其次就是那精美的丝绸和金灿灿的黄金。印象里北方草原缺少丝绸,其实不然。辽代的纺织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且极富有民族特色。自宋辽澶渊之盟后,大宋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大量的丝绸和黄金以换取和平,同时也把南方现今的丝绸技术传入了北方。养蚕技术传入契丹后,开始在大凌河流域建立养蚕基地,纺织作坊主要集中在中京地区,辽上京、东京、南京等大型城市。辽代织工能织各色锦、绫、罗、绢、纱、绸、缂丝等织品,近百种蚕丝织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要大量出口,或作为国事往来礼品。辽代纺织无疑在纺织品研究领域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契丹人自从开始建筑房屋后,便逐渐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骑马依然是契丹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展示窗内精致的马鞍不难看出,契丹人十分重视马的硬件设施。如今在赤峰本地还有许多马鞍收藏者。这些马鞍在当时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个好的马鞍甚至要用成群的牛羊才能换取。马鞍大多用金、银、铜为材料制作,用铜铃装饰。契丹的马鞍和宋朝的端砚、蜀锦、定瓷同称“天下第一”,产品远销到中原和西亚地区。辽朝皇帝还经常将精致的马鞍作为礼品送给宋朝的皇帝。
![](/img/pic.php?url=http://img1.qikan.com/qkimages/liyu/liyu201803/liyu20180317-7-l.jpg)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最后,我们来到展示赤峰地区金、元至清代时期的文物及民族风情的黄金长河展厅。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干百年前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创造财富、积淀文化、向往未来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仿佛又听到了塞外铁马嘶鸣、弓箭呼啸的热血战场。 契丹灭亡后,北方进入了蒙古族统治的时期。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创立了蒙古汗国。其孙子忽必烈在继位后,继续南下经略中原创立了元朝。这八百年间,蒙古族一直是中国北部边陲草原的主人。黄金长河展厅主要讲述的是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除了骑马射箭,蒙古人最大的爱好便是下象棋。蒙古的象棋与我们常用的有些出入。蒙语称这种象棋为“沙塔拉”,这是阿拉伯“沙特拉兹”转音。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是蒙古象棋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先动官长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去;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到了清朝,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便拉拢蒙古贵族,实行满蒙联姻政策。“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展厅里这件金丝镶嵌的凤凰服饰让我想起了《康熙王朝》里的蓝琪儿。后来得知,这件凤凰服饰就是当时康熙给女儿蓝琪儿的赐品。—针—线之间都凝聚着被联姻公主承载的使命与希望,书写着一曲曲或喜或悲的历史佳话……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满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几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几位公主嫁给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为高贵的要属固伦淑惠长公主。淑慧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五女,顺页治帝的亲姐姐,康熙帝的姑姑,顺治五年17岁的她下嫁巴林部长辅国公色布騰。在赤峰博物馆内有—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红漆楠木骨灰罐,就是这位公主下葬时所使用的。这件骨灰罐系整块楠木挖旋而成。罐体通施红漆,从肩部至罐体下腹部以金粉环行手书藏文超度经。出土时,罐内仍可见到下葬时留下的服饰残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贵,乃镇馆之宝之一。
拂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看到了赤峰先人的聪明和智慧。几干年前他们团土造物,至今他们的丝纺织品绣像依旧传神夺目,色泽鲜艳。还有那些清朝公主背负着皇帝的重托,远嫁内蒙古茫茫沙漠大草原,传递先进思想,书写了一篇篇满蒙联姻的古老佳话。怀着对赤峰先人的敬仰,在为蒙古族人辉煌文明赞美的同时,更为先祖们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做出的不朽贡献,给世人留下的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感慨万千。
TIPS
·地址:赤峰市松山区富河街。
·门票:无门票。
·开放日期: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的9:00-11:30、14:30-17:00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