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股权激励计划在中国已被广为推行,作为一种可以在所有者与经营者间建立共享经营成果并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利润分配机制,经营者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研究的是股权激励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动机与行为后果分析。以案例分析的方法,选择成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XX公司这一上市公司,探究其各个阶段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投资人在整个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小程度的避免可能出现的以股权激励为出发点的盈余管理行为现象,从而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并且使其对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有更客观的把握与分析。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
股权激励制度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效仿这一机制。股权激励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协调委托代理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委托代理的矛盾是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而引起的经理人与投资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签订契约不完整以及利益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在股权激励产生前,经营者的报酬基于当前的业绩,而投资人则期望企业业绩可以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通过股权激励机制来给予经营者一定的公司股份,将经营者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
二、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现在的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经营者常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可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使得经营者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损害到了其他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本文研究的是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现象,在此选择了2005年12月之后成功实施该计划的XX公司作为典型案例。本文将按照计划实施的时间顺序,分析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结合了对XX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上市公司主要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并進一步分析其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希望可以给投资人以提醒,客观地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三、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1.盈余管理的动机
程敏总结了国内外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研究。海外上市公司的一般动机主要分为四类:资本市场动机、政治成本因素、契约成本动机和其他一般动机。曹辰一文中,按照海外上市公司的一般动机的三大分类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动机。将资本市场动机细分成股权筹资,投机套利,收购合并,信息传递和应对监管这五大类。而将契约成本动机分为工资薪酬,人事变动和债务筹资。政治成本动机则又被分为两种分别是税务筹划动机和社会监督。
2.盈余管理的手段
在旧的会计准则下,秦冬梅总结了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资产重组、资产评估、虚拟资产、股权投资、关联交易、会计处理的时间差以及会计政策变更这七种手段。而在2007年年初实行的新的会计准则下,这些手段并未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只是在会计政策的细节上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朱芳、张黎明则重新概括了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利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关联方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联
国外在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之间关联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例如Efendi (2007)的研究表明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往往会诱发公司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占总股本比例越大的股票期权激励将会导致出现经理人更多的进行在不违背会计准则GAAP的盈余操纵的情况。
我国正式引入股权激励这一机制相对来说还是较晚,各项研究还未达到很完善的阶段。在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前,即在2005年前,李延喜就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02年至2004年间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发现高管薪酬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呈现线性的正比关系,即会出现同增同减的现象。在颁布《管理办法》后,徐雪霞以沪、深两市2008—2010年年报作为数据来源,并选取了实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范围。通过研究得出一个发现即公司的生命周期在衡量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时存在不可忽略不计的影响。
(三)文献评述
股权激励机制的出现主要是為了解决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代理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市场和财务数据上的变化特点来分析此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出现的原因及后果,旨在更好地揭示公司盈余管理的真正原因及结果,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司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并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会计数据及运营效果有个更为客观公正的认识。
本文接下来将针对XX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具体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对于盈余管理的手段是依据朱芳、张黎明(2013),这一文献中对于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手段的分类——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关联交易。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对XX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分析。
四、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案例介绍
(一)公司介绍
XX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行字[1999]57号文件批准,公司于1999年6月2日公开向社会发行人民币普通股6,500万股,目前为浙江省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
(二)股权激励计划介绍
2008年6月16日,XX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2008年6月24日,由董事会审议通过将2008年6月24日定为股权激励计划授权日,授予激励对象10033.6万份股票期权,占激励计划签署时XX公司股票总股本3.56%。在达成计划中规定的行权条件后,每份股票期权方可享有在授权日之后4年内的可行权日以15.96元的价格购买一股XX公司股票的权利。 五、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一)长期待摊费用中开办费的一次性扣除
XX公司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情况一直较为平稳,在2007年会计期间内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从2006年的979.66万元上升到了3101.58万元,涨幅超过了200%。根据2007年年报显示,长期待摊费用这一科目除了本期摊销的548.34万元之外,将开办费2793.89万元一次性扣除了。由于在最新的税法规定中,开办费并没有详明的最高级科目归属,所以企业在处理时可在会计年度之初就一次性将其进行扣除,只要合理选定后不得轻易改变即可。管理层选择在2007年即在股权计划宣布前将开办费一次性扣除,对将来的3个会计期间的净利润有正向作用。
(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根据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一旦计提了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便不可转回。但是企业仍然能够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的手段对这一科目进行操纵。通过XX公司2007,2008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XX公司计提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854,832.49元,计提原因是合并报表范围扩大,将浙江天地期货经济有限公司并入了合并报表中;在2008年XX公司将这一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这一会计处理,使得2007年会计盈余减少,同时2008年会计盈余增加。既满足经理人在业绩考察期前有拉低盈余的倾向,又符合在业绩考核期业绩指标难以达到时,经理人会正向拉高盈余的倾向。
除了长期投资的资产减值准备,XX公司在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即坏帐减值准备,也出现在2007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在之后年份转回的情况。XX公司在2007年大量计提了坏帐准备,达到了4716万元,是2007年至2011年间计提额度最大的一年。而在2009年,坏账准备额则为零元,同时当年的减值准备的转回额度为5045万元。这一明显的反转情况,一定程度上对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产生了正面的拉动。
(三)利润表中非经常性项目的操纵
由XX公司2008年财务报告显示XX公司在2008年的净利润为8.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06亿元,恰好达到股权激励计划对于2008年的业绩指标的要求:2008年净利润达到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6亿元。在刚好达到既定要求的情况下,基于前文對于盈余管理倾向的分析,2008年很有可能存在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使得业绩达标。
六、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
(一)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通过XX公司2006-2010年的年报数据,2006-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17、0.06、0.09、0.18、0.22。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明显低于2006年,但在2008-2010的三年间却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导致三个年度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降低以季三个年度对于前期减值准备的逐渐转回,明显对净利润存在正向方面拉高的影响。2007、2008、2009、2010四个年度中,2007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很低,但2008年的非经常损益却显得尤为高,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不低,在扣除后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却是最低的,可以得出2008年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利润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股东财富的影响
从收盘价来看,2007年收盘价为15.97元/股,2008-2010年的收盘价分别为4.04元/股、9.93元/股、6元/股。可以看出XX公司在2008年、2009年、2010年三个年度的收盘价较各自的上一年度都出现了明显幅度的变化。2007年开办费的一次性扣除、大量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忽略不计的非经常损益,符合上市公司经理人在绩效考核期前有减少盈余的盈余管理倾向,以降低行权定价。2008、2009、2010年的会计盈余相对于2007年有所提高,造成这三年的收盘价都呈现比较低的情况,经理人正好从此差价中获取收益。
七、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倾向,并结合了XX公司这个案例,发现了经营者在计划公告前有着负向盈余的倾向,在绩效考核期有着平滑利润的倾向。股权激励虽是可以作为在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间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但在公司的现实操作中很难避免出现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情况。因此通过了解在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盈余管理确实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及业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后,外部投资人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有个更加客观准备的理解与分析。同时,也为与股权激励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研究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方面的限制,本文仅能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分析其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依旧无法做到全面,例如:通过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此外,由于本文中案例分析的单一性,其中关于分析的股权激励中的盈余管理倾向,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程敏.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09(8): 32-33.
[2] 曹辰.盈余管理动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12):54-57.
[3] 南晓莉,李延喜,侯铁珊.高管薪酬绩效敏感度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2):143-149.
[4]Jap Efendi,Anup Srivastava and Edward P.Swanson.Why do cor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667—708.
(作者單位: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本文研究的是股权激励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动机与行为后果分析。以案例分析的方法,选择成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XX公司这一上市公司,探究其各个阶段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投资人在整个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小程度的避免可能出现的以股权激励为出发点的盈余管理行为现象,从而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并且使其对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有更客观的把握与分析。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
股权激励制度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效仿这一机制。股权激励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协调委托代理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委托代理的矛盾是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而引起的经理人与投资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签订契约不完整以及利益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在股权激励产生前,经营者的报酬基于当前的业绩,而投资人则期望企业业绩可以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通过股权激励机制来给予经营者一定的公司股份,将经营者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
二、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现在的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经营者常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可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使得经营者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损害到了其他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本文研究的是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现象,在此选择了2005年12月之后成功实施该计划的XX公司作为典型案例。本文将按照计划实施的时间顺序,分析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结合了对XX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上市公司主要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并進一步分析其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希望可以给投资人以提醒,客观地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三、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1.盈余管理的动机
程敏总结了国内外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研究。海外上市公司的一般动机主要分为四类:资本市场动机、政治成本因素、契约成本动机和其他一般动机。曹辰一文中,按照海外上市公司的一般动机的三大分类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动机。将资本市场动机细分成股权筹资,投机套利,收购合并,信息传递和应对监管这五大类。而将契约成本动机分为工资薪酬,人事变动和债务筹资。政治成本动机则又被分为两种分别是税务筹划动机和社会监督。
2.盈余管理的手段
在旧的会计准则下,秦冬梅总结了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资产重组、资产评估、虚拟资产、股权投资、关联交易、会计处理的时间差以及会计政策变更这七种手段。而在2007年年初实行的新的会计准则下,这些手段并未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只是在会计政策的细节上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朱芳、张黎明则重新概括了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利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关联方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联
国外在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之间关联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例如Efendi (2007)的研究表明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往往会诱发公司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占总股本比例越大的股票期权激励将会导致出现经理人更多的进行在不违背会计准则GAAP的盈余操纵的情况。
我国正式引入股权激励这一机制相对来说还是较晚,各项研究还未达到很完善的阶段。在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前,即在2005年前,李延喜就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02年至2004年间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发现高管薪酬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呈现线性的正比关系,即会出现同增同减的现象。在颁布《管理办法》后,徐雪霞以沪、深两市2008—2010年年报作为数据来源,并选取了实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范围。通过研究得出一个发现即公司的生命周期在衡量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时存在不可忽略不计的影响。
(三)文献评述
股权激励机制的出现主要是為了解决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代理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市场和财务数据上的变化特点来分析此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出现的原因及后果,旨在更好地揭示公司盈余管理的真正原因及结果,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司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并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会计数据及运营效果有个更为客观公正的认识。
本文接下来将针对XX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具体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对于盈余管理的手段是依据朱芳、张黎明(2013),这一文献中对于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手段的分类——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关联交易。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对XX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分析。
四、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案例介绍
(一)公司介绍
XX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行字[1999]57号文件批准,公司于1999年6月2日公开向社会发行人民币普通股6,500万股,目前为浙江省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
(二)股权激励计划介绍
2008年6月16日,XX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2008年6月24日,由董事会审议通过将2008年6月24日定为股权激励计划授权日,授予激励对象10033.6万份股票期权,占激励计划签署时XX公司股票总股本3.56%。在达成计划中规定的行权条件后,每份股票期权方可享有在授权日之后4年内的可行权日以15.96元的价格购买一股XX公司股票的权利。 五、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一)长期待摊费用中开办费的一次性扣除
XX公司的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情况一直较为平稳,在2007年会计期间内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从2006年的979.66万元上升到了3101.58万元,涨幅超过了200%。根据2007年年报显示,长期待摊费用这一科目除了本期摊销的548.34万元之外,将开办费2793.89万元一次性扣除了。由于在最新的税法规定中,开办费并没有详明的最高级科目归属,所以企业在处理时可在会计年度之初就一次性将其进行扣除,只要合理选定后不得轻易改变即可。管理层选择在2007年即在股权计划宣布前将开办费一次性扣除,对将来的3个会计期间的净利润有正向作用。
(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根据会计准则中的规定,一旦计提了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便不可转回。但是企业仍然能够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的手段对这一科目进行操纵。通过XX公司2007,2008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XX公司计提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854,832.49元,计提原因是合并报表范围扩大,将浙江天地期货经济有限公司并入了合并报表中;在2008年XX公司将这一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这一会计处理,使得2007年会计盈余减少,同时2008年会计盈余增加。既满足经理人在业绩考察期前有拉低盈余的倾向,又符合在业绩考核期业绩指标难以达到时,经理人会正向拉高盈余的倾向。
除了长期投资的资产减值准备,XX公司在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即坏帐减值准备,也出现在2007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在之后年份转回的情况。XX公司在2007年大量计提了坏帐准备,达到了4716万元,是2007年至2011年间计提额度最大的一年。而在2009年,坏账准备额则为零元,同时当年的减值准备的转回额度为5045万元。这一明显的反转情况,一定程度上对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产生了正面的拉动。
(三)利润表中非经常性项目的操纵
由XX公司2008年财务报告显示XX公司在2008年的净利润为8.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06亿元,恰好达到股权激励计划对于2008年的业绩指标的要求:2008年净利润达到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6亿元。在刚好达到既定要求的情况下,基于前文對于盈余管理倾向的分析,2008年很有可能存在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使得业绩达标。
六、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
(一)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通过XX公司2006-2010年的年报数据,2006-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17、0.06、0.09、0.18、0.22。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明显低于2006年,但在2008-2010的三年间却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导致三个年度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降低以季三个年度对于前期减值准备的逐渐转回,明显对净利润存在正向方面拉高的影响。2007、2008、2009、2010四个年度中,2007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很低,但2008年的非经常损益却显得尤为高,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不低,在扣除后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却是最低的,可以得出2008年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利润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股东财富的影响
从收盘价来看,2007年收盘价为15.97元/股,2008-2010年的收盘价分别为4.04元/股、9.93元/股、6元/股。可以看出XX公司在2008年、2009年、2010年三个年度的收盘价较各自的上一年度都出现了明显幅度的变化。2007年开办费的一次性扣除、大量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忽略不计的非经常损益,符合上市公司经理人在绩效考核期前有减少盈余的盈余管理倾向,以降低行权定价。2008、2009、2010年的会计盈余相对于2007年有所提高,造成这三年的收盘价都呈现比较低的情况,经理人正好从此差价中获取收益。
七、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倾向,并结合了XX公司这个案例,发现了经营者在计划公告前有着负向盈余的倾向,在绩效考核期有着平滑利润的倾向。股权激励虽是可以作为在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间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但在公司的现实操作中很难避免出现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情况。因此通过了解在计划实施的不同阶段,盈余管理确实对整个企业的运营及业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后,外部投资人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有个更加客观准备的理解与分析。同时,也为与股权激励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研究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方面的限制,本文仅能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分析其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依旧无法做到全面,例如:通过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此外,由于本文中案例分析的单一性,其中关于分析的股权激励中的盈余管理倾向,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程敏.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J].商业时代,2009(8): 32-33.
[2] 曹辰.盈余管理动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12):54-57.
[3] 南晓莉,李延喜,侯铁珊.高管薪酬绩效敏感度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2):143-149.
[4]Jap Efendi,Anup Srivastava and Edward P.Swanson.Why do cor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667—708.
(作者單位: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