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下的悲剧人物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小说《黛西·米勒》女主角黛西的悲剧,文学界存在着不的态度,有同情,有漠视,这也意味着对待欧美两种文化态度的不同。詹姆斯把角色放入这两种文化冲突中,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以及对欧美两种文化的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文化冲突;黛西·米勒;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49-02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在英语文学界享有美名,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先驱和文化使者。英美两国都把他归为自己的作家,他和他的作品一样,都是很特别的。在他的多数作品中,他引入“国际主题”,也就是欧美两种文化和社会的交往。因为他本人游历过欧洲的许多国家,因此深刻地感受到两种文化的不同,也形成了他的国际主题。在詹姆斯的小说中,他把角色放入这两种文化中,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以及对欧美两种文化的不同的态度。在《黛西·米勒》(Daisy Miller)中,詹姆斯赋予女主人公黛西悲剧的命运。当然,对待黛西的悲剧,文学界存在着不的态度,有同情,有漠视,这也意味着对待欧美两种文化态度的不同。然而,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这是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也是作者想通过黛西来告诉我们的。
  一、黛西,注定的悲剧人物
  黛西,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朵清新的雏菊,天真而单纯,充满了芳香,但是也粗俗,没有修养。最后,在罗马严寒的冬天,这朵娇嫩的小花凋谢了。事实上,黛西是文化冲突的牺牲品。然而,我要说的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黛西的悲剧是注定的。有两个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一个是黛西自身的原因,另一个就是欧美文化冲突的原因。黛西的出场,穿着白色的纱裙,上面缀满蕾丝和花朵,还有粉红色的蝴蝶结,优雅而美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黛西与温特伯恩(Winterbourne)的第一次会面中,黛西的所说所为都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她不同于欧洲女孩,也让温特伯恩感到迷惑,从而对她产生了矛盾的看法,是天真纯洁,还是美丽风骚。我赞美她的自然和清新,但也为她的粗俗和无知感到惭愧。在温特伯恩要离开时,黛西的言语和行为,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她的天真、纯洁与无知。这与欧洲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在罗马,黛西并不欣赏罗马古文化,并不在意欧洲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我们知道,黛西是无知的。最终,在古罗马圆形剧场的废址上,温特伯恩唾弃了黛西,因为她不听从沃尔克太太的劝说,执意要与意大利男子在深夜逛花园。也就在不合习俗黛西说“沃尔克太太,如果说这样做是不合习俗,那么我这人从头到脚都不合习俗,你就不要管我了”的这个时刻,两种文化熏陶生成的行为模式第一次正面交锋,这种互不相容也注定了黛西的悲剧。这个时刻,她已经意识到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而她却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在某个晚上深夜11点,黛西和那位意大利男子吉奥瓦尼里先生漫步在“月光影影绰绰的古罗马剧场”,感染了罗马热病——疟疾,不久便香消玉殒。可以说,黛西是她自己的天真的牺牲品,因为她的行为与欧洲社会格格不入,并且在她意识到这种文化差异后,丝毫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
  另一方面他们还面临文化冲突,即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黛西生活在美国的一个小镇,这里的人们诚实、勤劳,但文化修养不高。他们享受着美国的自由,没有欧洲社会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欧洲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做事遵循社会行为标准,但他们也世俗、伪善。如此两种文化相遇,冲突再所难免,也就造成了黛西的悲剧。
  二、其他角色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如温特伯恩(Winterbourne)、克斯蒂洛太太(Mrs. Costello)、米勒太太(Mrs. Ezra Mille)、沃尔克太太(Mrs. Walker)、吉奥瓦尼里先生(Mr. Gionavelli),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待美国文化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对待黛西的态度。温特伯恩,一个年轻的欧洲化了的美国人,他更加熟悉欧洲文化。在第一次与黛西见面后,他把她归类为“一位风骚的女性”。当黛西谈起纽约的社交生活时,温特伯恩“觉得既饶有兴味,又困惑不解”,他还是生平第一次听到一位少女这样表白自己。他也意识到由于自己常年居住在日内瓦而丢掉了美国的风格。在这第一次见面中,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给他带来的差异已经使温特伯恩丧失了推理能力。虽然温特伯恩一直试图从美国文化的角度去解读黛西,一直摇摆于黛西究竟是一位“天真一粗俗的混合体”还是一个“心怀叵测、放肆、不择手段的女郎”之间,但最终他在古罗马圆形剧场的废址唾弃了黛西,认为“她是一位不会再得到有教养的男士尊敬的女郎”。黛西去世后,他才醒悟:“我注定要犯错,因为我在国外居住得太久了。”从他的一系列的态度变化中,我们知道,温特伯恩已经意识到了这两中文化的不同,但他最终也没能找到挽救黛西的方法,相反,却唾弃了她。克斯蒂洛太太,温特伯恩的姑妈,是一个有钱的美国寡妇,有着极其深刻的欧洲等级观念,她很难接近。虽然从没见过黛西,却对黛西妄加指责,并把她归为下层社会的人。克斯蒂洛太太是欧洲文化的尊崇者和捍卫者,鄙视美国文化。沃尔克太太,不同于克斯蒂洛太太,扮演着挽救黛西的角色。她好心驱车赶到平西奥花园,苦口婆心地劝说黛西应和母亲散步,不该违背当地的风俗——单身与两位男士闲逛。但由于黛西拒绝了,她最终放弃了挽救,她也是欧洲文化的尊崇者和捍卫者。米勒太太,黛西的母亲,一个美国典型的母亲,对子女管教不严,不像欧洲那些母亲,她允许自己的女儿与男士随意交往,并且还要和自己女儿认识的那些男士见面。她允许黛西在罗马社会随意交际,不约束她。米勒太太丝毫不了解欧洲文化和社会行为习惯,因此到最后她的女儿以悲剧收场。吉奥瓦尼里先生,一个意大利人,虚伪、势利。这个长得精致的意大利小个子男人,迷惑了黛西。他明知道在那样的夜晚在罗马会让黛西感染疾病,可还是陪同她一起逛花园。吉奥瓦尼里先生只想讨黛西的欢心,一点也不在乎她的安全,也不为她的名誉着想。他很清楚欧洲社会的行为习惯,知道黛西的行为与欧洲社会格格不入,却不伸手挽救她,甚至侮辱了她。这些人都对黛西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詹姆斯对两种文化的态度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詹姆斯对待发生在黛西身上的悲剧所持的态度也是复杂的。詹姆斯一方面对美国人的天真表示认同,严厉批判了欧洲人的世俗和伪善;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美国人的不足,他尽力去表现黛西的天真与纯洁,但对黛西的粗俗与无知也不可能回避。很多例子都说明黛西对欧洲文化的无知和不欣赏,她的乐趣只在于社交。从这个角度,詹姆斯还是对美国文化的粗俗感到遗憾的。詹姆斯对待黛西的态度在温特伯恩身上反应出来,不确定的态度,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挽救黛西。传统而注重礼节,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的平稳是必要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做到入乡随俗,才能保持友好的人际交往。在詹姆斯长时间的探索中,最终发现,只有文化融合才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文化无所谓好坏,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是人们进入到另一个文化区域时,就得入乡随俗,否则就会引起文化冲突。詹姆斯知道这两种文化各有优点和弱点,并致力与解决这种冲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多数的美国英雄在进入欧洲旧社会时都遭受了像黛西一样的悲剧。最终,詹姆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文化融合,各取优点。詹姆斯写作时期,美国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刚刚获得主权独立,一切都百废具兴,也包括文化和艺术。虽然詹姆斯在几个领域里都享有盛誉,但他最突出的还是在小说方面,特别是他的“国际主题”。他的小说主题大都离不开美国人的天真纯洁和欧洲人的伪善世俗,如早期作品《黛西·米勒》,但在后期的《大使者》中,他终于找到了解决两种文化冲突的办法,那就是文化融合。在分析了詹姆斯成长的家庭背景和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后,我们知道了詹姆斯形成“国际主题”的原因,他并不是在简单地想描写美国人的天真和欧洲人的世俗,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美国人在欧洲生活,有着极其“复杂的命运”,但他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欧美两种文化的孰好孰坏上。
  导致黛西悲剧命运,既有黛西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文化冲突的影响。我们知道,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的,社会客观原因固然重要,但个人主观行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要避免黛西这样的悲剧,人在陌生环境中,要学会适应,并采用合乎环境的方式行事。
  ——————————
  参考文献:
  〔1〕Bellringer, Alan wl. Henry James, Modern Novelists Seri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2〕Blackmur, R.P. Studies in Henry James.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3.
  〔3〕Bloom, Harold. Henry James’s Daisy Miller, The Turn of the Screw, and Other Tales. New York: Chelseal House Publishers,1987.
  〔4〕傅井川,杨景宏.黛西·米勒[A].世界中篇小说名著精选[C].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5〕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文化融合思想刍议[J].外国文学评论,2000,(1).
  〔6〕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和理论也纷纷涌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学习借鉴现代主义文学。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创造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于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余华、苏童、格非等主要作家从中吸取了荒诞、变形、虚构等多种元素。人们对于兴起于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有着各种的质疑和批评,其中主要是指责他们在形式上缺乏艺术
期刊
摘 要: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一直存在争议,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趋势,学界诸人各抒己见。近年来,用现代性来诠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现代性包容性强,容纳了多元价值观。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过程中出现的空间空白——上海,则是现代性书写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空间。众多著名的作家的集聚,经典作品的出版,各种论争的争鸣,都体现了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现代性;上海;空间空白;文
期刊
摘 要:细读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为相似的莫过于村上春树的《象的失踪》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了。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作家借动物写人,寓意深刻,分别表达了对“自我”的关注和追寻。“象”与“猪”这两个不同的意象隐喻了相同的精神追求。面对“自我”被压制的现实, 村上春树选择离开与抛弃,而王小波则选择了超越与自卫。  关键词:象的失踪;一只特立独
期刊
摘 要: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把《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夫人作为父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个角色,发掘其正面具有自然属性的女性特征魅力。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常采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性别问题。在一个强调社会建构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塑造更加立体鲜活的人物,既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索方向,也是文学研究领域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方法论;内心分裂;社会性别
期刊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本文通过梳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结合笔者声乐专业实际,从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方面入手,分析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传承和发展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藏族民歌;演唱技巧;地位;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2-02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 要:《拉魂腔》出自于安徽著名作曲家晨见先生之手,这首作品依托于安徽皖北地区泗州戏剧种创作的。笔者选取这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品的技法运用、艺术价值与美学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探究作品中的民间音乐素材的布局与运用。  关键词:《拉魂腔》;晨见;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01-02  晨见,安徽宿州市人,一级作曲
期刊
摘 要:《玫瑰门》的出现标志着铁凝创作风格从“香雪时代”的清纯质朴到“玫瑰门时代”的成熟冷漠的逆转。铁凝以冷隽裕如、理智甚至残忍的笔锋为我们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司绮纹是这个时期典型代表。本文将从司绮纹作为女儿、妻媳、母亲三种身份分析其人物形象。  关键词:《玫瑰门》;铁凝;司绮纹;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59-02  从
期刊
摘 要: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规范。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高校弘扬孝道文化,把孝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孝道;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3-02  一、孝道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泱
期刊
摘 要:尽管英语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目前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并不乐观。为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笔者针对安徽铜陵学院艺术类专业班级的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写作兴趣、写作重要性、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写作自信心和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并就调查结果分析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提出运用词块教学法的优势,改善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艺
期刊
摘 要:本雅明,曾被苏珊·桑塔格赞美为“现代文化的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虽然屡受磨难但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虔诚。他的思想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发下他发现了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艺术政治化”的设想。而技术这个话题也成为了本雅明理论体系中极富争议的存在。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