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语境的多层制约因素中看高考作文的失语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eng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考作文中虚情假意的失真现象、空话连篇的失实现象、千篇一律的失式现象,人们称之为高考作文的“失语”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厘清此问题,不能仅仅“就文本论文本”或“就技术论文本”,还必须从写作语境的多层制约因素中去作全方位的考察。
  
  一
  
  欧阳修的一首诗《画眉鸟》可以很好地概括我们中学生的写作环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学生的写作处在学校、社会、高考三项关系的制约之中。学校是精心设制的笼;社会是山花红紫、百音皆具的笼外风光;高考便是挂笼的树,连接着学校和社会,决定着学校、学生社会地位的高低。学校在雕塑着学生,社会在浸染着学生,高考在牵引着学生。
  
  1.从学校的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看失语
  现代写作学原理表明,写作是一个“物→意→文”双重转换的过程。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进入写作主体的视野。经过写作主体的加工、改造。逐步被写作主体的主观意识所熔化,由纯客观的物质生活、物质世界变成写作主体的“心理生活”、“心理世界”的这样一个“生活的心灵化”的转换过程;然后,是作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将“心灵化了的生活”转化为文字的二重转换。第一重转换是第二重转换的基础,就学生而言,必须适度地直面生活、积累生活、感知世界、思考人生,将生活心灵化,才会有“随物婉转,于心徘徊”的“心灵之文”出现。如没有第一重转换。第二重转换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却限制了写作行为的正常发生。首先,紧锣密鼓的学科设置。掠夺式的时间、精力和体能的挤榨,割裂了学生同外在世界的有机联系,侵占了学生摄取、感知、体悟和思考生活的心理空间。鲜活的世界图景经过“社会-编者-书本-教师”之间的多重转换,到了学生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遥远而虚幻的存在。学生处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的轮流轰炸中,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两头都与黑暗相接。困顿、疲乏、厌倦、沉重、焦虑成为他们时时挥之不去的感受。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还有多少诗意的空间?还会有多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雅兴?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中学生多出生于80年代以后。在经济社会的濡染中长大的。作为最具人文色彩的语文课程。就不能不顾这个事实。理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批判现实,定位人生。《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但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册的语文教材,鲜有“关注当下文化生活”的作品,却一味把文学史上即便是专家也难以再提新论的经典名篇拿来让学生来“分析——认可”。当这种“分析——认可”固化成学生思维模式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写作上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只能是空论。
  在此等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背景下,学生们没有了社会实践的历练,没有了道德情感的濡染感知。没有了思想观念的碰撞激荡,生存的价值、社会的责任感、伦理法则等等只是被“去情境化”地、行而上地告知。如此一来,这些人生信条因缺少一个“心灵化”的过程,成为始终游离于生命主体之外的东西。“物一意”难以实现得了,“意一文”如何达成?
  
  2.从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冲撞中看失语
  当书本中、讲台上的那些政治历史的宏大主题、形而上的终极探寻和未来世界的“辉煌远景”使学生疲惫之时。流行文化却慢慢地在课桌间蔓延。但流行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凸显大众对于幸福生活本身的强烈欲求,充分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关注人的存在,具有解专制化、解神圣化的现代意义。但另一方面,它同时具有快乐至上、自由至上的享乐主义,拒绝理想、拒绝崇高的虚无主义,逃避沉重、游戏人生的混世主义等负面特征。当后者与教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在作文中必须加以表现的价值观念相矛盾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宏观把握和理性解释方面显出前所未有的乏力。很多老师只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这样就致使学生在乱花迷眼的流行文化面前逐渐丧失应有的甄别、审辨能力。
  一方面是校园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疏离了当下生活,忽视了个体生命的自主性需求,“授予和告知”多于“感受和内化”,“移植和接受”多于“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对感官与享乐的过分崇拜和非理性情绪的过度张扬,使生命失去了“精神与价值”这一借以维系的根。很多学生在这两种文化语境的冲撞中左右摇摆,丧失了话语。
  
  3.从高考的特殊语境中看失语
  再说说在高考环境下的学生写作。按理。“符合高考要求”和学生的写作能力、言语品格的培养本不应有什么矛盾,但如今却深刻地矛盾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思考之一,商品经济大潮之下的高考写作如何被定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关乎未来的“千秋大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毋容置疑的主题。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因素。基础教育成为可以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行业。高考成绩上去了,社会声望就高;社会声望高了,生源就足;生源足了,择校费就多,相应的社会投注也多。择校费、社会投注多了,福利就上去了;福利上去了,就会“有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名师慕“薪”而至。反之,一年高考不理想,学生不来,教师思动,那学校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这样一来,高考升学率,就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和领导的升迁挂钩,和教师的福利甚至评优、评先、评职称、能否被续聘挂钩。所以说。“高考”成了和学校、社会相并列的且连接着学校和社会的学生写作的“三维”语境中的重要一维。
  在这种话语环境中,学生将会怎样去写作,成了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市场经济之下,高考在与社会、学校关系中地位如此重要,那“高考意识”被反复加以强化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但当“高考意识”被反复加以强化而成为学生写作中挥之不去的“隐性语境”时,学生就会把教师/高考阅卷者当作唯一“写作受体”,为了这唯一的写作受体而去收集、积累材料,结篇布局。在这样的写作语境中,他们的“隐性读者”不是交流的对象,而是仲裁者,是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的一把高悬尺子,他们的写作不是倾诉。而是迎合。
  另外,考场写作的现实环境也是不得不加以考虑的一个因素。这里,前后有监考老师,头顶有摄像镜头。有滴滴答答的时钟,话题不管在不在你的兴趣范围都要写,在这种情境之下,不知几人能够做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古人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但不管你“兴来否”,都得要答。
  “学校”、“社会”和悬挂在二者之上的“高考”,三重 力量在牵制着学生。在这三种合力的作用下。不少学生丧失了写作的能动性,成了没有“主体性”的写作者,从而处于失语状态,
  
  二
  
  我们认为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放宽视野,把高考作文纳入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来考察,才能准确定位,求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打开窗户,让“书声”与“雨声”相融,让学生的心灵与世界相通
  “适应和发展”是生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具有一定的迟效性、保守性和惰性。而社会环境却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学校要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环境。而这种适应不是消极的。而应是主动的。
  课程文化既然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就不能不变革自身的内容和存在方式。改变传统的课程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过程中注重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culture)、轻视并喻文化(configurative)、忽视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的倾向:改变课程文化涵化(culturaldiffusion)过程中注重接受、轻视适应、忽视反抗的倾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当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不要只注重选择供“分析——认可”的权威经典。还应选择一些供“品鉴——批判”的大众化作品。直面当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娱乐文化等多种文化并陈的现象,让学生的思想在交锋中走向成熟,情感在碰撞中逐步升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颜料。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适应高中教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要求落到实处。
  同样,我们的校园管理文化应变封闭和禁锢的“鲧法”为开放和疏导的“禹法”。美国学者达林(Dalin,P)曾提出判断学校组织是否是“健康的组织”五项指标,分别是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及管理的策略。在我们看来,保持学校组织应有的开放性是使学校组织成为健康组织的先决条件。学校应在与社会的公开对话与联系中,克服自身的封闭与惰性,与社会大系统保持动态的平衡。在学校生态系统内部,学校组织应当了解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保持开放的特征,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为学生营造一片直面生活、积累生活、感知世界、思考人生的空间,让学生从层层的“转述”中走出来,去亲自聆听大地的声音,观山而情满,看海而意溢,在“情以物迁”之后,达到“辞以情发”。
  
  2.相对独立,不失其本,还归写作园地应有的绿色
  教育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学校生态系统来讲,培养人、塑造人是其本体功能。不要让各种派生功能“鸠占鹊巢”,使教育成为社会各子系统自身功能的工具。首先。在与社会的联系中,它摆脱不了政治影响,但不应成政治工具。因而。作文也不可能是政治的“传声筒”和“高音喇叭”,强贴标签只会使文章“强笑不喜,强亲不合,强怒不威”。其次,它也不应成强权的工具。学校应该是一个“兼容并蓄、自由争鸣”的学术园地,应少一些官本位思想,不应用领导“看好”的某一模式来绳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每个个体都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因子,都具有相对的独立品格,都应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教育上的强权只能是教育的灾难!一切应拿到学术层面来谈,尽可能给教师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没有宽容的领导。就没有个性的教师;没有个性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没有个性的文章!
  另外,教育不是高考的工具,更不是经济创收的工具。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业,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最为重要是使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内在品质。因此要求教育要摆脱“唯高考主义”和“经济效益至上”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做法,高扬人的主体价值,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体能力。此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在人的个性品质的塑造、精神的涵育、入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是“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前提。
  
  3.改革高考命题方式,为学生考场作文创设良好的即时情境和即时心境
  我们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是:要让绝大多数人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高考作文的区分度不应建立在让部分人“不会说、不想说、不能说或易说错”之上,而应建立在人人都能说、人人都想说的情况下,看谁说得更流畅、更“有创意、有个性”。所以,改革高考作文命题方式,要把不剥夺考生的“话语权”,给每个考生创设一个相对平等的说话氛围放在首位。要做到这一点,应从如下方面考虑:
  (1)去掉“审题”这一伪写作能力
  考写作能力,不是考阅读能力。不要摆繁复的文字迷宫让学生去揣摩“命意”,少设些雷区,不要让本来写作基础很好的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在考试特殊情境下,大部分学生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基础题考核,已相对疲劳。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此时留给学生的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作文时间。800字左右,方方正正的写出来还就要花不少时间,加上构思立意、推敲文字,留给审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少了一些陷阱。就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2)命题应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命题者应打破“成人化”、“学者化”的思维方式,以学生为本。面向广大的中学生命题设境。如2005年上海高考命题,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例。这道贴近他们思想和生活世界的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上海的雨佳老师评论当年的上海高考作文情况时说:“考生作文写得相当精彩,总体水平之高,是近几年来少见的。”
  (3)在设境、命意及作文形式上,少画地为牢,多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话题可以设定,但价值取向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做出判断;材料为创设情境之用,不应在言语表述中暗含褒贬:体裁不应过多限制,给“诗歌”以进入考场作文的权利。
  我们想。对写作教学有了正确之后,从我们的校园管理文化来讲,能允许学生不关闭窗户读书的领导会愈来愈多;从课程文化来讲,以生活为教材、以育人为根本,注重“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的老师也会越来越多;高考作文的舞台,将不再栅栏重重,而是鸟之蓝天。鱼之大海,鹿之草原。
  
  参考文献
  1.《教育生态学》范国睿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教育改革的限度》波尔,大林著、刘承辉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现代写作原理》陈果安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通联:首都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研究以安康市秦巴山区野生豆腐木叶片为原料,采用咔唑比色法测定了不同部位、不同季节豆腐木叶片中的果胶含量。结果表明,豆腐木叶片中的平均果胶含量为25.66%;其枝条中部及
进入9月份,国内尿素、磷铵、钾肥等主要化肥品种均停止下滑,连续近两月基本保持稳定。肥价站稳正在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即化肥价格在目前的水平已经得到强有力的支撑,经销商入市风
十二年栉风沐雨;十二年开拓创新,终于,在美丽的鹏城深圳我们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这一天定格在——2010年9月8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金正大人将永远铭记这一天。
通过对白水县职业农民成长过程与环境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其成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二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三是职业农民的后备发
权威专家认为,磁力素不存在,磁力肥功效无科学依据,生产企业应当停止商业炒作行为。
<正> 2000年世界涂料总产量约为2360万t,总销售额约640亿美元,其中前15家大型企业的销售额约为38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0%,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在全球前15家大型企
磷、硫需求预测08年以来,磷、硫经济运行情况较去年也有所变化。今年1-8月份,磷矿石(折含P2O530%)生产3489.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1%;硫铁矿(折含S35%)生产818.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