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凸现历史学科个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史料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譬如:以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为特征的“注解式”史料教学,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习题式”史料教学,以引述大容量史料为特征的“冗长式”史料教学,等等,这些史料教学有悖史料教学的本义。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史料,疏密有致地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把握运用史料的节奏感);史料与教学高度融合,确保历史教学的流畅性。据此考察当今史料教学,笔者认为,真正的史料教学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一、“主题式”史料教学
“主题式”史料教学,也可称“探究式”史料教学。这种史料教学是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教学的,纪连海开设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1]是典型的“主题式”史料教学。笔者以纪老师的这堂课为例,说明“主题式”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顾名思义,“主题式”史料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聚焦一个证据,突出一个主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聚焦的是一幅画,凸现的主题是北宋的城市经济。讲北宋城市经济可以有多种途径或方式,而纪老师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运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作为主要史料,力图在其中找到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信息,这也是此课的亮点。
其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探究,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纪老师在课上,通过坊市的对比来激活街市,从而看到了经营场所的变化;由夜市的繁华激活服务业的兴盛,由服务业的规模经营激活商业竞争,从而看到经济繁荣的表现;由旅店众多激活城市人口总数,由城市的流动人口引出各类交通工具,再由交通工具引出贸易范围;用虹桥上的摊位激活草市,再延伸到城乡贸易和经济作物种植,等等。可见,他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从史料(《清明上河图》)中得出结论。最后,纪老师从经营场所、经营手段、经营时间、经营理念、经营活动和经营地域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三,有主要史料,但也有辅助史料,两者相映成趣。纪老师这堂课以《清明上河图》为主要史料,辅之以文献材料等其它史料,相互印证,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他选择和展示的史料有:《宋會要辑稿》、《东京梦华录》、《重建清真寺记》、根据文献材料编制的“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一览表”、陆龟蒙的诗、唐代长安城的坊里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等,可谓形式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整堂课所用史料,短小精悍,并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之中。
像《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这样的“主题式”史料教学虽然不是很多,但并不是说没有。因为,一般而言,历史图像、文物、遗存等都保存着众多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历史,认识社会。例如,我们完全可以从秦的兵马俑认识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科技等,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去深入挖掘。
二、“训练式”史料教学
“训练式”史料教学是一种以史料为载体、训练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史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聂幼犁教授的《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2]一课则是“训练式”史料教学的典型课例。
聂教授在这堂课上虽然讲了23个案例,但这些都是经他精心选择和独特设计的。聂教授将精心选择的23个案例,分布在三个教学环节:“凭证据说话”(中共“九大”、例1至例12)、“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例13至例16)、“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例17至例21、我们的老祖宗)。尽管这23个案例,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聂教授却以“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串了起来。纵观聂教授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其一,形散而神不散。整堂课有一个魂,即“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围绕这个魂,史料(案例)的串连,是通过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来实现的,并在有序性与节奏感中推进教学进程。诚如孔繁刚先生所说:“无论是问题的筛选,还是流程的设计;无论思考的梯度,还是启发的坡度;无论是要害的聚焦,还是边界的延展等等,都是围绕着目标,在步步夯实中一一展开的。”[3]
其二,突出方法指导。“训练式”史料教学,不在于讲清一段历史内容,或探索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而在于通过案例,实现学生历史思维的提升,抑或让学生掌握治史的方法。这堂课聂教授凭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实现了这个目标。譬如,聂教授播放了一段中共“九大”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等走上主席台时的视频。要求学生据此推测:“它大概属于什么时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 他是如何牵引学生观察、联想、推断的呢?
教师导引:关键人物→场景揭秘→我的天安门经历;
学生跟进:定格聚焦→狂热印象→想到疯狂红卫兵;
师生接轨:文革会议→林彪为界→中国共产党九大。
23个案例,无一不是通过“观察、联想、推断”这种方式得出答案的,让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体验史学研究的乐趣和过程,并逐渐掌握治史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其三,史料多而不冗。“训练式”史料教学,史料多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聂教授事先对史料进行了精心筛选,且史料呈多样性,有视频、地图、照片、邮票、书画、漫画等,丰富多彩。因此,尽管整堂课都是由史料连缀而成的,但并没有“审美疲劳”之感,相反,给人耳目一新。于是,这堂课在与史料对话中、在师生的对话中,实现了史料与教学的高度融合。
“训练式”史料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存在的,尤其是高中历史复习课,可运用史料或史料型试题,就某一历史学科能力做专项训练。但要达到像聂教授那样炉火纯青的境界,则有很大难度的。因为优秀的“训练式”史料教学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反应之上的,教师需要有非同一般的教学机智。
三、“嵌入式”史料教学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史料,疏密有致地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把握运用史料的节奏感);史料与教学高度融合,确保历史教学的流畅性。据此考察当今史料教学,笔者认为,真正的史料教学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一、“主题式”史料教学
“主题式”史料教学,也可称“探究式”史料教学。这种史料教学是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教学的,纪连海开设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1]是典型的“主题式”史料教学。笔者以纪老师的这堂课为例,说明“主题式”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顾名思义,“主题式”史料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聚焦一个证据,突出一个主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聚焦的是一幅画,凸现的主题是北宋的城市经济。讲北宋城市经济可以有多种途径或方式,而纪老师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运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作为主要史料,力图在其中找到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信息,这也是此课的亮点。
其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探究,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纪老师在课上,通过坊市的对比来激活街市,从而看到了经营场所的变化;由夜市的繁华激活服务业的兴盛,由服务业的规模经营激活商业竞争,从而看到经济繁荣的表现;由旅店众多激活城市人口总数,由城市的流动人口引出各类交通工具,再由交通工具引出贸易范围;用虹桥上的摊位激活草市,再延伸到城乡贸易和经济作物种植,等等。可见,他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从史料(《清明上河图》)中得出结论。最后,纪老师从经营场所、经营手段、经营时间、经营理念、经营活动和经营地域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三,有主要史料,但也有辅助史料,两者相映成趣。纪老师这堂课以《清明上河图》为主要史料,辅之以文献材料等其它史料,相互印证,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他选择和展示的史料有:《宋會要辑稿》、《东京梦华录》、《重建清真寺记》、根据文献材料编制的“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一览表”、陆龟蒙的诗、唐代长安城的坊里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等,可谓形式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整堂课所用史料,短小精悍,并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之中。
像《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这样的“主题式”史料教学虽然不是很多,但并不是说没有。因为,一般而言,历史图像、文物、遗存等都保存着众多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历史,认识社会。例如,我们完全可以从秦的兵马俑认识秦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科技等,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去深入挖掘。
二、“训练式”史料教学
“训练式”史料教学是一种以史料为载体、训练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史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聂幼犁教授的《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2]一课则是“训练式”史料教学的典型课例。
聂教授在这堂课上虽然讲了23个案例,但这些都是经他精心选择和独特设计的。聂教授将精心选择的23个案例,分布在三个教学环节:“凭证据说话”(中共“九大”、例1至例12)、“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例13至例16)、“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例17至例21、我们的老祖宗)。尽管这23个案例,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聂教授却以“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串了起来。纵观聂教授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其一,形散而神不散。整堂课有一个魂,即“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围绕这个魂,史料(案例)的串连,是通过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来实现的,并在有序性与节奏感中推进教学进程。诚如孔繁刚先生所说:“无论是问题的筛选,还是流程的设计;无论思考的梯度,还是启发的坡度;无论是要害的聚焦,还是边界的延展等等,都是围绕着目标,在步步夯实中一一展开的。”[3]
其二,突出方法指导。“训练式”史料教学,不在于讲清一段历史内容,或探索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而在于通过案例,实现学生历史思维的提升,抑或让学生掌握治史的方法。这堂课聂教授凭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实现了这个目标。譬如,聂教授播放了一段中共“九大”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等走上主席台时的视频。要求学生据此推测:“它大概属于什么时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 他是如何牵引学生观察、联想、推断的呢?
教师导引:关键人物→场景揭秘→我的天安门经历;
学生跟进:定格聚焦→狂热印象→想到疯狂红卫兵;
师生接轨:文革会议→林彪为界→中国共产党九大。
23个案例,无一不是通过“观察、联想、推断”这种方式得出答案的,让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体验史学研究的乐趣和过程,并逐渐掌握治史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其三,史料多而不冗。“训练式”史料教学,史料多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聂教授事先对史料进行了精心筛选,且史料呈多样性,有视频、地图、照片、邮票、书画、漫画等,丰富多彩。因此,尽管整堂课都是由史料连缀而成的,但并没有“审美疲劳”之感,相反,给人耳目一新。于是,这堂课在与史料对话中、在师生的对话中,实现了史料与教学的高度融合。
“训练式”史料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存在的,尤其是高中历史复习课,可运用史料或史料型试题,就某一历史学科能力做专项训练。但要达到像聂教授那样炉火纯青的境界,则有很大难度的。因为优秀的“训练式”史料教学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反应之上的,教师需要有非同一般的教学机智。
三、“嵌入式”史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