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CPI数据编制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早就是不争之事实
2007年5月份以来,国内外各大机构都一致看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尽管早些时候,国内CPI一直在低位徘徊,但生产品价格,特别是以原材料为主的要素价格,钢铁、建筑材料等价格几年来一直在快速上涨;同时,公众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价感受为价格上涨较高的预期中,都表明目前中国的CPI指数不仅指数体系问题较多(如CPI指数体系的非科学性、与实际经济消费生活严重脱节性等),而且也说明了中国经济一大特点,即大量真实成本和费用是以隐蔽形式存在的,没有计算到现实的价格中去(如资源过度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对基础设施的超前折旧等)。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的CPI指数估计不是目前这样的一个水平,中国存在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我曾多次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的CPI数据编制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早就是不争之事实。它不仅没有真实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与CPI数据编制国际惯例接轨相去很远。正因为CPI编制数据采取的落后性与非科学性,社会早就希望官方把其CPI编制过程、样本取得、不同消费品权数等改进,并让其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程序化。这本来是国家统计部门的职责,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政府部门仍然是我行我素。还有,CPI质数也有问题。可以说,CPI编制不公开透明,不仅导致了社会对这种CPI指数的严重质疑,更是误导了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决策,剥夺广大民众与研究者的知情权,同时也损害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如果再深一步地来讨论,这种与实际经济生活相脱节的CPI数据也是目前中国经济过热及两大资产泡沫越吹越大的原因之一,是目前经济生活中许多行为扭曲的根源之一。希望中央相关部门对此密切地关注并认真地研究并改进之。
国家统计局的人曾强调,他们的统计数据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但国际惯例接轨并非是教条主义式的照本宣科,更不是离开了中国国情的比附。比如,国内居民目前最大的消费支出,如教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住房消费、通讯与交通消费,其价格的变化为什么不能反映在中国CPI编制中?即使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发达国家,CPI权数与类型都会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如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就包括了能源、汽车贷款消费、休闲娱乐、宠物、运动器材、俱乐部会员卡、新汽车、私人交通等,而且在美国,CPI权数的调整两年就进行一次,但中国的CPI编制、权数调整、样本的收集方式却是几十年如一日,要调整也是微乎其微。比如,对居住类的CPI指数的编制,不仅是低估得离谱,而且其权重与国际惯例也相差很远。在中国的CPI菜篮子中,居住类的权重仅为13%左右,而美国居住类的权重达到38%,一般国际水平也在30%以上权重。可以说,目前国内CPI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及编制的落后性和整个指标体系的非科学性,不仅与国际惯例相去很远,而且早就令人严重质疑。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来谈国际惯例根本上是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目前国内CPI指数与居民对实际生活感受差别甚大,不仅与CPI统计指标体系非科学性有关,也可能与目前国内大量的真实成本和费用以隐蔽方式存在,没有计入现实产品价格中有关。如对环境的破坏及原材料价格偏低,这些都是产品的成本,应该计入现在的价格中去的,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则没有计算在现在的价格中。这样不仅会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低效率使用,而且会把这种资源低效率使用的成本留给将来。也就是说,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比政府公布的数据的压力要大。
目前,食品价格及肉类品价格上涨,在既定的CPI体系内也是推动CPI上升的必然。但是,可笑不可笑,在CPI过低时,如果主张央行要调整利息,就会有人出来说,从数据上来看,没有上调利息的必要。但是当CPI大幅上升,早就使居民的存款利息处于较高的负利息水平时,又有人出现说什么,这次利息是由于食品的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而食品的价格上涨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它也不是核心CPI。所谓的核心CPI就是要把食品的价格及石油价格变化剔除出去。核心CPI是什么?它是发达市场体系下的一套计算CPI体系,中国的CPI与这根本是两回事。如果中国的CPI是与美国CPI一样来收集数据、编制、计算,那么中国的CPI早就要上升几个百分点了。这些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还有,在中国CPI体系下,如果把食品与石油剔除出去,那么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权数就得去掉近40%了,试问一下,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吗?
总之,只要经常进入市场的人,就知道目前中国物价水平上涨有多高,目前中国CPI指数质量早就十分令人质疑。在这种非科学、不透明的CPI面前,如果还加一个什么“核心CPI”来套中国的CPI,来套消费品权数完全不一样的CPI,只是会混淆视听,欺骗民众,把简单问题更多得复杂化,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还有,政府部门面对CPI的上涨,一方面要通过CPI的变化逐渐来改变目前国内长期低利率政策(正如我多次指出的那样,目前中国的低利率政策是各种经济行为扭曲的根源,如果中国低利率政策不改变,国内的投资过热、两大资本的泡沫也就不可能得到校正),让国内低利率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只有中国的利率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才能改变中国许多经济方面被动局面。因为,这是目前中国宏观调控最好的工具。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说法,由于中国的经济特殊性,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因此,即使CPI上升,也不必要对利率调整,因为这样做没有用。其实,这是倒因为果,根本上就没有经济上的逻辑性。试想,如果金融市场连基本的价格机制都没有,利息如何真正地起到作用?
另一方面,以食品带动国内CPI的上升,也是重新清理中国的CPI体系的好时机。目前中国的CPI体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早就是不争的事实,相关的部门不要采取鸵鸟政策,而且是要采取积极对策应对之。如果中国有一个好的CPI指数,目前中国的许多经济问题也就不会由少数人来操纵市场了。在公开透明的信息面前,企业与民众以准确的数据来改变其行为,政府部门也能够出台好的政策。不要像这几年一样,宏观调控了好几年,越是宏观调控,经济越是过热,资产的泡沫就越大。如果还是这样,中国经济是无法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
2007年5月份以来,国内外各大机构都一致看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尽管早些时候,国内CPI一直在低位徘徊,但生产品价格,特别是以原材料为主的要素价格,钢铁、建筑材料等价格几年来一直在快速上涨;同时,公众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价感受为价格上涨较高的预期中,都表明目前中国的CPI指数不仅指数体系问题较多(如CPI指数体系的非科学性、与实际经济消费生活严重脱节性等),而且也说明了中国经济一大特点,即大量真实成本和费用是以隐蔽形式存在的,没有计算到现实的价格中去(如资源过度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对基础设施的超前折旧等)。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的CPI指数估计不是目前这样的一个水平,中国存在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我曾多次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的CPI数据编制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早就是不争之事实。它不仅没有真实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与CPI数据编制国际惯例接轨相去很远。正因为CPI编制数据采取的落后性与非科学性,社会早就希望官方把其CPI编制过程、样本取得、不同消费品权数等改进,并让其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程序化。这本来是国家统计部门的职责,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政府部门仍然是我行我素。还有,CPI质数也有问题。可以说,CPI编制不公开透明,不仅导致了社会对这种CPI指数的严重质疑,更是误导了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决策,剥夺广大民众与研究者的知情权,同时也损害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如果再深一步地来讨论,这种与实际经济生活相脱节的CPI数据也是目前中国经济过热及两大资产泡沫越吹越大的原因之一,是目前经济生活中许多行为扭曲的根源之一。希望中央相关部门对此密切地关注并认真地研究并改进之。
国家统计局的人曾强调,他们的统计数据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但国际惯例接轨并非是教条主义式的照本宣科,更不是离开了中国国情的比附。比如,国内居民目前最大的消费支出,如教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住房消费、通讯与交通消费,其价格的变化为什么不能反映在中国CPI编制中?即使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发达国家,CPI权数与类型都会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如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就包括了能源、汽车贷款消费、休闲娱乐、宠物、运动器材、俱乐部会员卡、新汽车、私人交通等,而且在美国,CPI权数的调整两年就进行一次,但中国的CPI编制、权数调整、样本的收集方式却是几十年如一日,要调整也是微乎其微。比如,对居住类的CPI指数的编制,不仅是低估得离谱,而且其权重与国际惯例也相差很远。在中国的CPI菜篮子中,居住类的权重仅为13%左右,而美国居住类的权重达到38%,一般国际水平也在30%以上权重。可以说,目前国内CPI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及编制的落后性和整个指标体系的非科学性,不仅与国际惯例相去很远,而且早就令人严重质疑。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来谈国际惯例根本上是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目前国内CPI指数与居民对实际生活感受差别甚大,不仅与CPI统计指标体系非科学性有关,也可能与目前国内大量的真实成本和费用以隐蔽方式存在,没有计入现实产品价格中有关。如对环境的破坏及原材料价格偏低,这些都是产品的成本,应该计入现在的价格中去的,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则没有计算在现在的价格中。这样不仅会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低效率使用,而且会把这种资源低效率使用的成本留给将来。也就是说,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比政府公布的数据的压力要大。
目前,食品价格及肉类品价格上涨,在既定的CPI体系内也是推动CPI上升的必然。但是,可笑不可笑,在CPI过低时,如果主张央行要调整利息,就会有人出来说,从数据上来看,没有上调利息的必要。但是当CPI大幅上升,早就使居民的存款利息处于较高的负利息水平时,又有人出现说什么,这次利息是由于食品的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而食品的价格上涨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它也不是核心CPI。所谓的核心CPI就是要把食品的价格及石油价格变化剔除出去。核心CPI是什么?它是发达市场体系下的一套计算CPI体系,中国的CPI与这根本是两回事。如果中国的CPI是与美国CPI一样来收集数据、编制、计算,那么中国的CPI早就要上升几个百分点了。这些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还有,在中国CPI体系下,如果把食品与石油剔除出去,那么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权数就得去掉近40%了,试问一下,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吗?
总之,只要经常进入市场的人,就知道目前中国物价水平上涨有多高,目前中国CPI指数质量早就十分令人质疑。在这种非科学、不透明的CPI面前,如果还加一个什么“核心CPI”来套中国的CPI,来套消费品权数完全不一样的CPI,只是会混淆视听,欺骗民众,把简单问题更多得复杂化,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还有,政府部门面对CPI的上涨,一方面要通过CPI的变化逐渐来改变目前国内长期低利率政策(正如我多次指出的那样,目前中国的低利率政策是各种经济行为扭曲的根源,如果中国低利率政策不改变,国内的投资过热、两大资本的泡沫也就不可能得到校正),让国内低利率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只有中国的利率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才能改变中国许多经济方面被动局面。因为,这是目前中国宏观调控最好的工具。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说法,由于中国的经济特殊性,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因此,即使CPI上升,也不必要对利率调整,因为这样做没有用。其实,这是倒因为果,根本上就没有经济上的逻辑性。试想,如果金融市场连基本的价格机制都没有,利息如何真正地起到作用?
另一方面,以食品带动国内CPI的上升,也是重新清理中国的CPI体系的好时机。目前中国的CPI体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早就是不争的事实,相关的部门不要采取鸵鸟政策,而且是要采取积极对策应对之。如果中国有一个好的CPI指数,目前中国的许多经济问题也就不会由少数人来操纵市场了。在公开透明的信息面前,企业与民众以准确的数据来改变其行为,政府部门也能够出台好的政策。不要像这几年一样,宏观调控了好几年,越是宏观调控,经济越是过热,资产的泡沫就越大。如果还是这样,中国经济是无法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