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分析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hu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以此作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同时就碳交易市场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权;碳交易市场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10-0000-03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发展现状
  从1979世界气候组织的日内瓦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到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委员会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国际社会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法律性文件—《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3次缔约方会议,经过激烈和艰难的谈判磋商,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1]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引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德国希望在2020年前低碳产业发展逾越汽车产业;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口号。[22]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2.发展特点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尽管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以下特点:(1)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体(主要在二氧化碳)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气排放;(3)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4)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举措;(5)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新型清洁能源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愈加强烈,国际上已形成多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2年4月英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它包括英国排放配额交易体制(ETS)和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团体(ETG);欧洲排放贸易体系EU ETS(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它是全球第一家气候交易所和全球第一个自愿减排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欧洲的分支机构;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是2006年7月由加拿大蒙特利尔交易所(MX)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联合成立的加拿大首个环境衍生品市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等等。
  1.成交量与成交额
  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急骤冷却,众多国家与市场都在为之叫苦不迭。同时,世界科技组织要求立即采取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国际、国家、地区的政策制定者都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欧盟提出的欧盟气候与能源的一揽子计划(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20%)。欧盟的一揽子计划连同美国、澳大利亚两国提出的建议都尽可能强调了减排的意图、灵活性、范围以及面临的竞争。然而,这并不符合京都议定书中关于附件I国家(工业化国家)的减排总量水平。而基于一国科技水平的目标设定将会向市场传递一种正确的信号,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进一步合作,将减排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际碳交易市场在2006—2008年期间无论是成交总量还是成交总额都呈现飞跃式的发展,配额市场与项目市场均展现出强大的发展空间。就成交额而言,2008年达到1260亿美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其中大约920亿美元的成交额来自基于欧盟减排交易体制下的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套利、资本引入、以利润获取为目的的配额及其衍生品交易。而作为碳交易市场第二大重要组成部分的CDM二级交易市场主要交易經核证的减排量,是一个集即期交易、期货、期权交易于一体的金融市场,成交额达到260亿美元,其成交量与成交额在2008年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幅。就交易量而言,2007年较2006年同期增长71%,2008年较2007年同期增长61.2%。就成交额而言,2007年较2006年同期增长101%,2008年较2007年同期增长100.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CDM一级市场与JI的市场交易量较2007年有所萎缩,交易者将这些市场上的交易转移到了CDM的二级市场。2008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年成交总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增长,这充分表明在全球性气温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碳减排持有稳定的需求量,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
  CER初级市场(如向发展中国家企业实体直接购买的减排量)在初始阶段表现出更大的弹性,但随着EUAs与CERs的价格持续下行,最终买卖双方都从CDM初级市场中撤离,CERs初级市场上经批准的交易量从2006年的5.52亿吨下降到3.89亿吨,下跌近30%。相应的交易价值由2007年的74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65亿美元,下跌12%。联合履约机制下的经批准交易的价值也下降到约2.94亿,下跌41%,交易量仅为0.2亿吨。CDM与JI的供给在2008年与2009年年初仍受到项目注册与发放的调节延迟的影响,并且金融危机下项目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2.市场价格
  欧盟将履行《京都议定书》目标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7年,第二阶段为2008~2012年。2006年5月前,EUA价格上涨迅速,一度达到30欧元/吨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第一阶段有大量的配额剩余(欧盟规定成员国每年需要提交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提交后的减排量予以注销,不得继续使用),导致2007年年初的价格降至0.1欧元/吨二氧化碳,但是在第二阶段(2008—2012),欧洲气候交易所期货市场欧盟排放配额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始终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年底上升到22欧元/吨二氧化碳,2008年上半年价格仍趋于上涨,直到2008年第三第四季度以后才开始下滑。图2显示在欧洲碳交易市场上,价格在EUAs和二级市场CERs间传递,两者几乎呈现出几乎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CER的价格与EUA价格的变化相似,也在经历了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的上涨以后,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下滑,不过CER的价格变化相比EUA较为平缓。   通过对主要能源产品(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近两年的价格变化以及各国GDP总量变化分析发现:EUA与CER的价格与能源产品价格联系比较紧密,通常是随着能源价格的涨跌而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能源产品价格在2007~2008年上半年呈现相对上升趋势,EUA和CER价格相应上升;直到2008年下半年能源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EUA和CER价格也随之下跌。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自开展碳交易以来,市场价格一直维持上升的趋势,直至2008年下半年市场价格猛跌,主要是受到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参与自愿减排的企业自身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减排积极性下降,市场交易有所萎缩,市场价格一跌再跌,几乎为零。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影响了自愿减排市场,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例,交易价格在2008年5月前到达峰值后便大幅下跌,2009年1月后有小幅回升,但是交易量还是实现了与2008年的基本持平。可见全球经济衰退波及对自愿减排交易价格的影响远比成交量影响大,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自愿减排场内交易的减排量是相对较为稳定的。
  3.欧洲碳交易市场是市场主导
  欧洲碳交易市场依然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自开始排放贸易交易以来,碳产品交易量与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2007年EUA的成交量为20亿,价值超过50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比2006年翻了一番。2008年上半年由于EUA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欧洲碳交易市场的碳交易量与交易额与上年同期比较,又有很大程度提高。综合来看,2008年欧洲碳交易市场的碳交易又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依然是全球碳排放交易中的主导市场。
  4.全球其他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区域市场中,也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结构,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EU—ETS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擎,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世界各国的其他碳交易市场也正在迅速崛起。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CCX2007年的交易量猛增,实现2006年的两倍,交易额突破7000万美元。2008年发展更为迅速,第一季度的交易额就成功突破2007年总额,虽然2008年下半年的价格下跌,但是总量达到2007年的3倍以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超过分配额度的排放量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予以补偿。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其《京都议定书》目标的国家,2008年国内碳交易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2006年7月,加拿大首家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机构—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也正式成立投入运行。
  三、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际碳交易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主要问题,下面就现阶段的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不完善
  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是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巨额的成本支出,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当前,世界各国一方面担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危害,要求尽快采取共同行动来减少总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另一方面也都想较多地占有排放资源,扩大本国的碳排放空间,维护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国都十分关注初始碳排放权的分配,对其的分配机制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一问题也是未来几次缔约方大会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在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过程中还会存在新建企业和已建企业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方面的不公平。原始排污权由管理部门分配的公正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无偿分配还是有偿分配排污权,都有其公平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显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最好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系统,能够评估不同分配产生的的总体影响;另外,在评估系统中引入合理的评估结果变量,如减排成本,减排效率等等,力图全方位反映分配的影响。而无论采取何种分配方式,都需要将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置于一个透明的环境之下,由公众参与共同完成,而不仅仅是某一管理部门的决定。
  2.市场缺乏统一性与流动性
  目前虽然世界上建立了多个碳交易市场,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市场与各地区也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结构,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欧洲碳交易市场主要交易欧盟碳排放配额(EUAs)和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在2008年先后推出CER期货与期权产品,市场产品更加丰富。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主要交易自我研发的碳金融(CFI)产品,并也推出了碳金融期货及期权产品,市场交易空前活跃。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京都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在产品交易类型上存在着天壤之别。虽然交易标的都是以碳排放量为基础的各类产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交易产品设计,京都市场与非京都市场之间缺乏流动性,市场联系不紧密,因而无法相互促进各自的发展,市场发展相脱离,无法实现优劣互补。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缺乏统一性与相互间的流动性。面对以上情形,设计統一的交易产品为形成统一的全球碳交易市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统一的产品设计不仅能够加强市场间的产品与资本流动,还可以加强市场间的联系,实施统一的监管规则,减小市场交易摩擦,促进碳交易市场的统一发展。
  3.市场成熟度不够
  欧洲碳交易市场作为最早建立的交易市场之一,积累了众多发展的经验,但是市场缺乏应有的稳定性。期权期货产品的上市使得市场逐步得到完善,产品丰富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但是市场波动剧烈,尤其是产品的价格波动过分受到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价格的强烈波动导致CDM初级市场和JI市场表现不力,投资者将更多的眼光转移到CDM二级市场,从而伤害了CDM初级市场与JI的发展。如果想要借助ET、CDM、JI三种机制实现碳减排的愿望,任何一个机制下市场的发展都可能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只有将三种灵活机制进行灵活有效地搭配,相互支撑配合才能实现最有效率的减排和市场的稳定发展。全球面对紧迫的环境压力和持续的气温上升,碳排放的需求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扩张,而碳排放的供给量尚存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尤其是CDM下的减排量,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阻碍,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解决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稳定市场价格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关乎减排总成本的控制,还会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减排的进度,从而使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面对当前市场需求继续扩大的现状,追求减排最优化下的成本最小化,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工业国家应当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清洁能源技术支持,从中获取更多的减排资源,挖掘潜在供给,增加市场供给量,稳定市场价格。同时,发达国家在本国应当积极推动绿色新型能源开发与清洁能源技术开发,从本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减排需求,使减排需求与减排供给趋于一致,稳定市场发展。
  4.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欠协调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按照减排强制程度分为京都市场与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以欧洲减排交易市场为代表,非京都市场以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为代表。从发展看,京都市场是市场发展的主流,非京都市场发展足够活跃。但是两个市场发展差距较大,京都市场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自愿减排市场仅仅拥有很小的市场份额。在目前主要以强制性减排政策为主导之下,京都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以个体自愿减排为主的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也正在升温。但是由于后者取决于企业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减排不具有强制性,加上政府施压与刺激不够,仍有很多不在强制减排范围内的高强度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没有加入减排的行列,导致自愿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但无可挖掘。
  鉴于以上情况,对于不承担减排义务的企业,迫于环境与气候的巨大压力,政府应当向企业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企业并不完全出于自愿减排,通过政府补贴或征收碳税,建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根据企业规模界定温室气体排放上限,迫使高排放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而,低排放企业从减排中获得收益,高排放企业因为过多的排放受到经济惩罚。在未来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发展主流的情况下,政府的这种行为将有利于实现国内减排目标,建立有效的国内排放市场,加快国内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步伐,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将有益。
  通過以上的做法,政府可以让更多的企业个体参与到自愿减排市场,活跃市场,增强市场发展的活力与发展空间,使得自愿减排市场与强制减排市场共同发展,实现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5.全球合作力度不够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虽然现在只有部分发达国家加入了减排的行列,但是低碳经济发展为大势所趋,京都议定书中也明确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的贸易机制—CDM,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减排将是必然。就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在陆续进行减排,并出台了相关的减排贸易政策及减排计划,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开展减排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隐忧以及资本技术障碍,并未完全或积极参与减排。因此,发达国家正处于减排发展的先列,积极地推动减排,开展减排贸易。但是CDM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没有充分意识到CDM下碳减排的经济价值与潜在的经济效应,抑或本身存在机制利用的障碍。事实上,CDM机制使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从中引入外来资本,还可以为本国引进先进的减排技术及能源净化技术。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由于减排供给缺乏弹性,他们将主要通过JI和CDM机制实现减排目标。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际在减排方面合作力度不够,导致平均减排成本过高,资源配置欠佳。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全球减排的进行,还可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218:58-60.
  [2]周海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分析与展望[J].上海环境科学,2003,10:705-707.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3):79-8.
  [4]吴向阳.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01):58-61.
  [5]发展低碳经济成为2010年的一种新潮流[EB/OL].http://news.9ask.cn/Article/sf/201003/360809.html.2010-3-3
  [6]赵晋晋.国际碳排放权贸易:中国的利益选择[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9.
其他文献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三九集团成功并购四川雅安制药厂,为东部企业进入西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考经验.三九集团成功并购的经验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近年来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形式和规模的水平都明显提升,这与两岸人民为祖国早日实现统一而共同努力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将从非营利组织角度展开分析,通过对其发展状况、面
Welcome messagern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rn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the 9 th Meeting of A-sian Sleep Research Society ( ASRS ) , which is scheduled to be h
期刊
新能源——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近几年更广泛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熟悉是因为人们对其都有所认知,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较为常见,而陌生则是由
旅游业作为当今朝阳产业之一,为大家所喜爱.而中小旅行社作为旅游业中的核心产业,更是影响到旅游行业整体的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发展中小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在旅行社发展过程
目的:探讨热敏灸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热敏灸治疗36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热敏灸患者长强、次髎、腰俞和肛周局部,每腧穴艾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
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加固饱和粘性土和粉土等地基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使软土硬结
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颈夹脊及项丛刺治疗颈源性头痛100例,采用项丛刺,纵向取下脑户(位于枕骨下正中凹陷中)、风府、哑门,横向自风府至完骨作6等分,每1等分为1个穴位,左右两侧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针灸对于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2010年间来Khomeini医院就诊的164名接受试管婴儿辅助生育的妇女.分为针灸组82例,对照组82例.针灸组在取卵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