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然而,目前高校中的课程考试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改革现状和高校实际,探讨了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试;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注: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1断发展,高等学校由几年前的扩张规模逐渐向质量、效益协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目前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要使大学更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变革,需要更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引导大学的发展。教育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之中,带来了管理机制改革的新途径。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最终目的是高校自身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价,发现制约自身质量提高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改革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学校课程的考试与考查,是检查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途径,也是系统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因而,对课程考试的各種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和控制,使整个考试过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顺利实现考试目标的考试管理体制,己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校教务部门的关注点。
一、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多数高校现行的主要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且开卷考试少,闭卷考试多,笔试较多,其他考核形式少;采用期末考试为主确定学生成绩较多,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较少。相对忽视了学生对实际操作、现场演示、半开卷等评价方法的运用,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造成学生不良学风的形成。平时成绩比重低,甚至部分课程根本不计算平时成绩,或根据学生上课的次数来确定平时成绩,缺乏量化标准,随意性较强,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非常严重。仅仅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很难代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设置必要的过程考核、实践性考核,合理安排平时成绩的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安排考试的方式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2.考试内容取样不够科学。由于学科之间存在差异,其考试目标是有所不同的,根据课程的考试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并决定考试内容,试题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考试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由于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的有限性,考试内容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又要求课程考试试题的取样有充分的代表性,又能反映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但是,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的内容大多依赖教材,重点考核书本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侧重对记忆力、共性知识的考核,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以致试卷知识面较为狭窄。高校是培养人才、产生知识的地方,应该更为关注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教材本身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因而单纯依据教材拟定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课程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工具,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通过考试能够发现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情况,反映出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偏离状况,促使教师对以后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激励学生不断地努力向学,引导他们的努力方向,这些是考试的正向促进作用。然而,目前高校中存在着大多数学生考前才进行突击学校,备考时间仅为两周,只抓考试内容,不求全面掌握知识,可见当前广泛存在学生为获得学分而学习的不良风气。事实上,考试也是学生权利的体现,它能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效果,督促教师从考试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目前很多院校,比较重视期末考试,在学期的各个阶段和中期几乎不存在有分量的测试,期末考试一结束就等于教学任务的大功告成,对期末考试试卷的考试结果也多为形式上的分析,导致学生考后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度,丧失了考试应有的反馈、引导、激励作用。因而,可以说教师和学生均存在都对考试的认识的偏差。
4.忽视过程性考核。目前,高校的课程总分一般为平时成绩或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30%,部分课程占40%,教师通常采用学生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和平时作业成绩来计,由于对平时成绩无严格的量化标准,大多数学生的平时成绩都很接近,部分课程教师在学期初把平时成绩说的分量较大,而在期末总成绩中基本未体现,形同虚设,平时不来上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同学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轻松应付考试。忽视学期内的过程性考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高校课程考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探讨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然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基本的质量标准、规范考试管理、加强评估检查和深化考试改革是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性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建立课程考试各环节质量标准。根据各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建立本科课程考试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是保障本科课程考试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建设质量标准实践中,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课程考试管理办法、试卷命题实施细则、试卷管理规程、试卷评阅要求等文件,规范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要求。
2.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管理制度。在制定各项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其标准和制度,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收获,而不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定期教学评估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课程考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运行
1.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将这一思想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建立有利于培養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特定的发展目标和学校定位,结合本校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模式和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
2.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各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学生坚持以学为主,以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加大宣传力度,杜绝学生就犯。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要切实贯彻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管理的精神,从严治教,从严治考,保证各项质量标准顺利实施。
3.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考试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对于不同学科,课程考试的考核形式进行不断探索,积极探讨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开展课程考试规范性研究,完善特殊课程、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
4.重视第二课堂和通识课程教育、加强校园学术氛围建设。进一步完善主、辅修专业,双学位及校际联合办学和学分互认机制,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的实施,加强校园学术氛围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论坛等为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交流科研经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5.强化督导检查和教学评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各高校需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高校成立校级教学督导团及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教学状态与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分析、判断学校教学决策的正确性、教学运行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等,并及时报告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对于督查情况和评测结果进行奖惩和对院级教学督导机构和专家组的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系统考核及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得教学督导的主体和客体均处于监督、考核、奖惩的激励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方绮联.2012年9月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的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57~160
[2]冯兴伟,段德君.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149~151
[3]王波儿.高校课程考试的有效管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3):44~46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试;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注: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1断发展,高等学校由几年前的扩张规模逐渐向质量、效益协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目前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要使大学更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变革,需要更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引导大学的发展。教育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之中,带来了管理机制改革的新途径。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最终目的是高校自身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价,发现制约自身质量提高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改革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学校课程的考试与考查,是检查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途径,也是系统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因而,对课程考试的各種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和控制,使整个考试过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顺利实现考试目标的考试管理体制,己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校教务部门的关注点。
一、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多数高校现行的主要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且开卷考试少,闭卷考试多,笔试较多,其他考核形式少;采用期末考试为主确定学生成绩较多,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较少。相对忽视了学生对实际操作、现场演示、半开卷等评价方法的运用,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造成学生不良学风的形成。平时成绩比重低,甚至部分课程根本不计算平时成绩,或根据学生上课的次数来确定平时成绩,缺乏量化标准,随意性较强,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非常严重。仅仅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很难代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设置必要的过程考核、实践性考核,合理安排平时成绩的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安排考试的方式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2.考试内容取样不够科学。由于学科之间存在差异,其考试目标是有所不同的,根据课程的考试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并决定考试内容,试题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考试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由于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的有限性,考试内容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这又要求课程考试试题的取样有充分的代表性,又能反映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但是,当前高校课程考试中的内容大多依赖教材,重点考核书本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侧重对记忆力、共性知识的考核,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以致试卷知识面较为狭窄。高校是培养人才、产生知识的地方,应该更为关注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教材本身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因而单纯依据教材拟定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课程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工具,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通过考试能够发现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情况,反映出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偏离状况,促使教师对以后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激励学生不断地努力向学,引导他们的努力方向,这些是考试的正向促进作用。然而,目前高校中存在着大多数学生考前才进行突击学校,备考时间仅为两周,只抓考试内容,不求全面掌握知识,可见当前广泛存在学生为获得学分而学习的不良风气。事实上,考试也是学生权利的体现,它能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效果,督促教师从考试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目前很多院校,比较重视期末考试,在学期的各个阶段和中期几乎不存在有分量的测试,期末考试一结束就等于教学任务的大功告成,对期末考试试卷的考试结果也多为形式上的分析,导致学生考后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度,丧失了考试应有的反馈、引导、激励作用。因而,可以说教师和学生均存在都对考试的认识的偏差。
4.忽视过程性考核。目前,高校的课程总分一般为平时成绩或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30%,部分课程占40%,教师通常采用学生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和平时作业成绩来计,由于对平时成绩无严格的量化标准,大多数学生的平时成绩都很接近,部分课程教师在学期初把平时成绩说的分量较大,而在期末总成绩中基本未体现,形同虚设,平时不来上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同学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轻松应付考试。忽视学期内的过程性考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高校课程考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探讨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然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基本的质量标准、规范考试管理、加强评估检查和深化考试改革是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性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建立课程考试各环节质量标准。根据各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建立本科课程考试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是保障本科课程考试质量的重要基础。在建设质量标准实践中,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课程考试管理办法、试卷命题实施细则、试卷管理规程、试卷评阅要求等文件,规范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要求。
2.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管理制度。在制定各项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其标准和制度,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收获,而不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定期教学评估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课程考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运行
1.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将这一思想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建立有利于培養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特定的发展目标和学校定位,结合本校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模式和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
2.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各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学生坚持以学为主,以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加大宣传力度,杜绝学生就犯。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要切实贯彻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管理的精神,从严治教,从严治考,保证各项质量标准顺利实施。
3.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考试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对于不同学科,课程考试的考核形式进行不断探索,积极探讨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开展课程考试规范性研究,完善特殊课程、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
4.重视第二课堂和通识课程教育、加强校园学术氛围建设。进一步完善主、辅修专业,双学位及校际联合办学和学分互认机制,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的实施,加强校园学术氛围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论坛等为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交流科研经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5.强化督导检查和教学评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各高校需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高校成立校级教学督导团及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教学状态与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分析、判断学校教学决策的正确性、教学运行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等,并及时报告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对于督查情况和评测结果进行奖惩和对院级教学督导机构和专家组的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系统考核及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得教学督导的主体和客体均处于监督、考核、奖惩的激励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方绮联.2012年9月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的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57~160
[2]冯兴伟,段德君.高校本科课程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149~151
[3]王波儿.高校课程考试的有效管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