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分组训练,分阶段训练
如技巧组合练习。当提出教学要求后让他们分组练习,一部分身体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而那些身体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者出于害怕和害羞心理,怕做得不好而被人笑话而止步不前。而那些先学会的同学又觉得已经达到教学要求了,没有什么好练的了而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的组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加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并且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体育教学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全部掌握得很优秀,可能他在某一项很差,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却很好,甚至很优秀。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跑步不行,怎么跑都跑不及格。但是他在打篮球和跳绳等方面却很优秀,学校比赛还能得冠军。这种情况在学生中间很普遍。于是我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自己的最擅长、最值得骄傲的本领拿出来展示、表演,并当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了一定自信心和心理满足感。这样既鼓励发展了他们的特长,又能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學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如:在短跑教学中,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学生感到练习内容枯燥、也容易产生疲劳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因插道造成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五、使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三个主要方面
1、体育教师示范作用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
3、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
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迁移为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习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紧密相联。只要我们树立人人抓习惯、时时抓习惯、事事抓习惯的意识,坚持持之以恒,就会使我们的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就能达到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最终目的
总之,在工作中应积极思考,多动脑筋,努力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才会终身受益。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分组训练,分阶段训练
如技巧组合练习。当提出教学要求后让他们分组练习,一部分身体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而那些身体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者出于害怕和害羞心理,怕做得不好而被人笑话而止步不前。而那些先学会的同学又觉得已经达到教学要求了,没有什么好练的了而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的组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加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并且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体育教学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全部掌握得很优秀,可能他在某一项很差,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却很好,甚至很优秀。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跑步不行,怎么跑都跑不及格。但是他在打篮球和跳绳等方面却很优秀,学校比赛还能得冠军。这种情况在学生中间很普遍。于是我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自己的最擅长、最值得骄傲的本领拿出来展示、表演,并当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了一定自信心和心理满足感。这样既鼓励发展了他们的特长,又能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學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如:在短跑教学中,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学生感到练习内容枯燥、也容易产生疲劳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因插道造成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五、使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三个主要方面
1、体育教师示范作用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
3、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
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迁移为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习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紧密相联。只要我们树立人人抓习惯、时时抓习惯、事事抓习惯的意识,坚持持之以恒,就会使我们的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就能达到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最终目的
总之,在工作中应积极思考,多动脑筋,努力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才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