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之的选择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ingm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钝之,名锋,1982年4月生于山东枣庄。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导师杨涛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人文大学及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13年获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文学艺术类最高奖——“泰山文艺奖”,2016年被北京水墨基金會提名为“旅京十大青年书法家”。书法作品入展全国性书法展二十余次并获奖,山东省连续五次获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出版个人作品集六册,主编《历代名家碑帖经典》八十余卷,分别由中国书店、天津美术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人与人之间,冥冥中是有缘分的。2002年当我负笈湖上来到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钝之也从山东来到杭州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当年大家一起在西湖边学习书法,却未相识。后来有朋友组织了一个“日新”小团体——联系在杭的书法朋友一起搞活动、办展览。前一次活动我参加了,他因故未来;后一次活动在济南,他正好学成回山东,他参加了,我却因故未去。如此说来,算是两次失之交臂,错过了晤面的机会。但这种未见的距离不阻碍我们的交流,反倒多出一种远观的客观来。
  对于钝之的书法,我早有关注。不管是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的创作状态,还是近些年来参加一系列的比赛、展览,他的精品力作都体现出了勤奋和才情。回到山东的几年间,他不仅参加了一些列的重要活动,还好学不断,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钝之先前南下,这次又北上,对书法热爱之深切、探求之执着,由此可窥。在这些年里,钝之的书法一再的脱变和精进。以朋友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钝之的艺术纵然值得肯定和褒奖,但那种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最值得嘉许的!
  很多人对于钝之的形象印象深刻,完全是一派艺术家的风范。梁振忠在他的草书跋文中讲到:“陈锋者,高洁士也,发散髯美,善书,大作古厚而温润”,把他的形象和他的草书作为两个识别标志来看待。确实,他的行草就有点让人想到他的那一头美髯,飘逸洒脱。虽看着还有些乱糟糟的样子,但乱的酣畅淋漓,也挺有意思。这样艺术感的头发,不知道有没有生产男士护发素的厂家来找他代理广告事宜,不过如果要拍广告,关键还是要阐明这头发下的脑袋里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智慧。陈锋给自己取字钝之,这个“钝”和他的“锋”反其意用之。陈锋的“锋”,在艺术道路上,勇猛精进,满纸烟云,张扬着一股年轻人特有的朝气,难免有锋芒毕显;同时,作为近几年书法界已露头角的他,用“钝之”来告诉自己,其意在自我警醒:在热闹面前保持一份冷静,这份冷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有才气的陈锋,更加的用功。勤奋与天资,是成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经过专业的训练,钝之的书法表现首先是功夫扎实。对于笔墨的控制和风格的把握十分敏感,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可以有丰富的表现。在书体上:真、草、篆、隶,乃至于随手戏作花卉小品,也别有意韵,似乎暗合古法。在个人风格的塑造上,从目前钝之的作品来看,似乎比较偏向于在行草书中融入章草的一些元素,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饱览南北之异后的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以行书之流美加入章草之古拙,显然是一种中和之美的探求。不亚于在碑帖之间进行的调和与创造。他自己在描述草书创作中有过这样的独白:“创作中的丰富性是我一直思考的,这种丰富一是取决于涉猎的广泛程度,二是技法表现的丰富性和难度系数,三是人生阅历、年龄等起到的影响”。他的这种全方位的思考是必要的,作为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书家,这种认识似乎显得有些超前,却彰显出他对书法认识的深度和长远视角。他在技术上的自我要求是一个艺术家需要的基本态度,不当以为书法作为文人的寄情所在,以为随意的挥洒就可以成就一件艺术作品。前期在用笔、方法等看似技术层面的积累和拓展。高洁之士的钝之显然不单单是以才气写字。才气这个东西,年轻时候多少都有些,靠才情写字,一旦时过境迁,笔下往往索然无味了,其实才情也是要养、要积累的。如上文所说,就是要读书、要阅世。钝之的智慧在于他懂得务实,他的好学和认真态度表现在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每一件作品的创作往往历时长久,反复推敲,要求高、眼界高的结果是他连续几个小时的书写,最后满意度只是几个局部,甚至几个笔画。这种形而下的务实努力,对于作品的丰富性来说是有益无害的,就长远的书法构建以及对于书法的把握来讲是不可或缺的经过。由此为前提,人生阅历才可以自然的融入,这个融入的本身也是需要在技术的保障下才凸显出来的。否者,只要上了年纪就可以有好的书法了,这岂不模糊了艺术的基本界限。
其他文献
智美
期刊
王宏州
期刊
趙强
期刊
河北霸州人,1974年生于河北香河。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4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  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乌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个展:  2013年,“青春作伴一阴澍雨作品展”(唐山
期刊
孫子壵
期刊
展览时间:2017-12-22 2018-02-28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我生无田食破砚”,源自古代文人苏东坡的诗句,清代篆刻名家黄易曾以此句治印。齐白石习篆刻初期,曾专门临刻过黄易的这方印章。这句印语虽是齐白石早年仿刻的无心之举,但是在后人看来却成为他生艺术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此次展览将国内六家重要齐白石收藏机构的六十余件套精品汇聚堂,意在追溯齐白石书法发展演变的脉络,观者可详尽了
期刊
“不思量,自难忘。”蒋进教授乘鹤仙去忽忽已有十年,沈浩博士请我写篇纪念文字,苏东坡的悼亡名句自然浮上我的心田。记得那是春雨迷漾的2005年3月17日,我在安徽宣城参加“文房四宝”协会的学术活动,晚上同行的吴宪生教授神色黯然地告诉我蒋进离世的噩耗。数天后回到杭州,又收到日本岐阜女子大学西尾真理教授寄来的吊唁书札,她称几天前竟然梦见了蒋进,颇有凄戚浪漫之感,让她想起了2004年11月27目的往事,那天
期刊
对于蒋进先生的纪念不在于形式,我相信凡在书画圈子里识他的人,即使不言语不书写怀念文字,心里也会有他的位子:好人,有才气,可惜英年早逝。  十年前在他追悼会上,我和内人敬献过一个花篮,而且第一次自己在家里用毛笔恭恭敬敬写好一副挽联。那天从美院到殡仪馆,坐在校车(大客车)里我小声把自己的对联说给身旁一位老师听,没想到从前排传来一个声音:“写得好,写得准!”王冬龄老师回过头来对我说。王老师是蒋进生前的博
期刊
用图像为经典文献作注,这是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中的常有之事,从《仪礼》、《诗经》、《左传》、《孝经》、到各类宗教典籍,再到诗词文赋,举凡传世之文,无一不可入画。往大里讲,这类作品“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往小里谈,对经典的图解又可成为检验艺术家个人智慧的重要物证。今天,在历史与学术已经彻底向大众开放的现代社会,对经典的阐释显然更具有个人色彩,与此相关的图像也显得更为真切、真实,更具有开放性。  赫
期刊
斋署不其山馆、知止堂等,现居北京。1975年生于山东莱州,200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张志民(张大石头)先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级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师从龙瑞先生,现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曾任《诗書画》杂志编辑,兼任对外经贸大学艺术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