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杜甫的名句,也是济南人重复最多的一句诗。当地人会将古往今来所有与济南有关的名士都罗列起来,用以认证“诗圣”杜甫的这句话所言不虚。其实杜甫这里所说的“名士”,只限于他的言说之前。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名士,比如曾巩、元好问、苏东坡、赵孟頫、张养浩、顾炎武、蒲松龄等,他们生活或留连于此,并且留下了文字。再后来这里的“名士”就少多了,原因有许多,主要是“此亭”不再“古”,缺少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培育力。
实在一点讲,“济南名士多”并不能算作一句鉴定语,这更接近于一句客套话——诗人在一个地方受到礼遇,做一首诗赞扬一下也算是自然。这与“天下第一泉”的意义差不多。济南人后来多多引用它,已类似于一个城市的广告语,可见文化与名士的作用之大。这种情形而今到处都有。
杜甫写下这个句子的时间值得好好一记。因为那是他的一个特殊时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是《壮游》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杜甫那时的生活状态。齐赵放荡之期,当是杜甫从二十五到二十九这四年,那时还没有结婚,游过了吴越,又参加了贡举考试,未中,继续漫游。到了三十岁这一年他结婚了,筑“陆浑山庄”于首阳山下,“壮游”算是告一段落。他结婚以后只在家里呆了两年,就再次出来游荡了,这也算得上继续“壮游”,见到了李白、高适等人,时而豪饮。特别是他与李白的相见,可以说是一生中最令他兴奋的事情。也就是三十三岁前后这几年,他遇到了时任北海太守的天下名士李邕,二人同游大明湖,杜甫写下了这首诗。
历史上记载的当时徘徊于济南的“名士”也许还不够多,但杜甫却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不可能是一般的应酬,他推崇的当年名声极大的李邕也可以用“济南名士”来统括。济南属于齐地,在春秋战国时名震天下的“稷下学宫”就在齐国都城,那里可以说是天下的文心,几乎最有名的大文化人、思想者都汇聚到了学宫里。这种风气之盛,为齐地所独有。而同时期的秦国是另一个强大的国家,却由于思想的专制而拒绝了许多大学者,起码在那时绝对不可以与齐国相比。文化的传承有根性,有连接力,所以说即便到了唐代,来往于济南一带的有名人物一定也是很多的。而杜甫说的“名士”,大概并不局限于他生活的那几年。
这里还需要说一下“海右”这个词。有人说这里的“海”就指了渤海,顶多是黄海,杜甫与李邕面南而坐,在历下亭里看着千佛山,历下亭可不就是在大海的右边;另外古人以西为右,济南自然也在大海的西面。这样只是看着地图说话,实际感受是不可能如此的。这儿说的“海”只能是放眼所见的大水,也就是从大明湖到东部的那片涟漪。要知道当年济南的水是很盛的,远不是今天这样。今天的大明湖是大大萎缩后的样子,而当年是由小清河连接了不远处的更大一片汪洋,那时是将整个华不注山的东北西三面围起来的,所以用“海”来形容并不为过。东边有一片大水,所以杜甫说是“海右”。另一讲法则是更为平实的,就是“海内之右”——国家历史悠久的东部,古人以右为尊。
李邕对杜甫的赞赏是有原因的。这位名重一时的唐代“名士”身居高位,傲视文坛,是极有性格的人,后来到了七十岁的高龄,竟然被嫉心亟遽的凶狠宰相李林甫棒杀。李邕显然不是那种随和世风权贵的人,但对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却极为推崇,曾夸其为“天下第一的诗才”。不仅如此,李邕也非常欣赏杜甫,他政务繁忙,却能不止一次与年轻的杜甫长饮,在历下亭畅快地论文谈诗。记载中杜甫和李白还曾结伴去李邕家里探望这位当代名流,可见关系已经是很近的了。当时的杜甫经过了壮游时期,见过世面,与李白、高适等诗人有了交往,而且多次访道,游历名山大川,相当骄傲,心气较高。他就在这样的时候遇到李邕,两个辈分不一却又是同样傲世的人在一起,那情形是可想而知的。李邕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杜甫。
当时的诗文名家许多是为官的,像杜甫拥有这样的才具并且又是出身于名士和官家之后的,长期流落民间是很不正常的。与李邕在历下长饮的第二三年,杜甫就去了长安。这当然是为了求官,却想不到成为他一生最为困顿不堪的时期,让他后来一直不堪回首。第一次长安应试,结果落第。再后来就是接二连三地“干谒”投书,找权贵推荐,全然没有成功。和李白相同,他们都曾找过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玄宗的女婿张蝈,也同样没有什么结果。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向皇帝进表,不久他就写下了一直让自己引以为荣的《三大礼赋》,这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而后杜甫还有过不止一次进赋,直到四十四岁才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和县尉一样级别的小官。
历下亭的吟哦,似乎可以看成杜甫命运中一件值得好好纪念的大事。
实在一点讲,“济南名士多”并不能算作一句鉴定语,这更接近于一句客套话——诗人在一个地方受到礼遇,做一首诗赞扬一下也算是自然。这与“天下第一泉”的意义差不多。济南人后来多多引用它,已类似于一个城市的广告语,可见文化与名士的作用之大。这种情形而今到处都有。
杜甫写下这个句子的时间值得好好一记。因为那是他的一个特殊时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是《壮游》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杜甫那时的生活状态。齐赵放荡之期,当是杜甫从二十五到二十九这四年,那时还没有结婚,游过了吴越,又参加了贡举考试,未中,继续漫游。到了三十岁这一年他结婚了,筑“陆浑山庄”于首阳山下,“壮游”算是告一段落。他结婚以后只在家里呆了两年,就再次出来游荡了,这也算得上继续“壮游”,见到了李白、高适等人,时而豪饮。特别是他与李白的相见,可以说是一生中最令他兴奋的事情。也就是三十三岁前后这几年,他遇到了时任北海太守的天下名士李邕,二人同游大明湖,杜甫写下了这首诗。
历史上记载的当时徘徊于济南的“名士”也许还不够多,但杜甫却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不可能是一般的应酬,他推崇的当年名声极大的李邕也可以用“济南名士”来统括。济南属于齐地,在春秋战国时名震天下的“稷下学宫”就在齐国都城,那里可以说是天下的文心,几乎最有名的大文化人、思想者都汇聚到了学宫里。这种风气之盛,为齐地所独有。而同时期的秦国是另一个强大的国家,却由于思想的专制而拒绝了许多大学者,起码在那时绝对不可以与齐国相比。文化的传承有根性,有连接力,所以说即便到了唐代,来往于济南一带的有名人物一定也是很多的。而杜甫说的“名士”,大概并不局限于他生活的那几年。
这里还需要说一下“海右”这个词。有人说这里的“海”就指了渤海,顶多是黄海,杜甫与李邕面南而坐,在历下亭里看着千佛山,历下亭可不就是在大海的右边;另外古人以西为右,济南自然也在大海的西面。这样只是看着地图说话,实际感受是不可能如此的。这儿说的“海”只能是放眼所见的大水,也就是从大明湖到东部的那片涟漪。要知道当年济南的水是很盛的,远不是今天这样。今天的大明湖是大大萎缩后的样子,而当年是由小清河连接了不远处的更大一片汪洋,那时是将整个华不注山的东北西三面围起来的,所以用“海”来形容并不为过。东边有一片大水,所以杜甫说是“海右”。另一讲法则是更为平实的,就是“海内之右”——国家历史悠久的东部,古人以右为尊。
李邕对杜甫的赞赏是有原因的。这位名重一时的唐代“名士”身居高位,傲视文坛,是极有性格的人,后来到了七十岁的高龄,竟然被嫉心亟遽的凶狠宰相李林甫棒杀。李邕显然不是那种随和世风权贵的人,但对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却极为推崇,曾夸其为“天下第一的诗才”。不仅如此,李邕也非常欣赏杜甫,他政务繁忙,却能不止一次与年轻的杜甫长饮,在历下亭畅快地论文谈诗。记载中杜甫和李白还曾结伴去李邕家里探望这位当代名流,可见关系已经是很近的了。当时的杜甫经过了壮游时期,见过世面,与李白、高适等诗人有了交往,而且多次访道,游历名山大川,相当骄傲,心气较高。他就在这样的时候遇到李邕,两个辈分不一却又是同样傲世的人在一起,那情形是可想而知的。李邕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杜甫。
当时的诗文名家许多是为官的,像杜甫拥有这样的才具并且又是出身于名士和官家之后的,长期流落民间是很不正常的。与李邕在历下长饮的第二三年,杜甫就去了长安。这当然是为了求官,却想不到成为他一生最为困顿不堪的时期,让他后来一直不堪回首。第一次长安应试,结果落第。再后来就是接二连三地“干谒”投书,找权贵推荐,全然没有成功。和李白相同,他们都曾找过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玄宗的女婿张蝈,也同样没有什么结果。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向皇帝进表,不久他就写下了一直让自己引以为荣的《三大礼赋》,这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而后杜甫还有过不止一次进赋,直到四十四岁才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和县尉一样级别的小官。
历下亭的吟哦,似乎可以看成杜甫命运中一件值得好好纪念的大事。